分享

持节使者:古代外交中“节”这种外交礼器涵义的发展与演变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5-06

宋朝文豪苏东坡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让“持节使者这个身份广为人知。那么节是什么呢?

“节”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外交礼器,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巴。一般持节的使臣,是代表着国家和皇帝的最高使者,类似于现在的对外全权大使。

但是以“节”作为外交礼器,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之中,也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才被确定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节”这种礼器,又逐渐没落,被后来的国书,符印等代替。

一、 “节”作为古代外交礼器的确立,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敬老思想有关

现代人一般都知道持节使者,就是指古代的外交使臣。那么为什么要用“节”这种东西作重要的外交礼器,来代指皇帝的权威和国家的象征呢?

这就要从中华民族最早的国家制度建立开始说起。众所周知,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是由农耕文明发展而来的。

持节使者:古代外交中“节”这种外交礼器涵义的发展与演变

持节使者

而农耕文明区别于游牧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对于经验和规律的重视。因为最早的人类,受限于科技和探索世界的手段贫乏,难以面对诸如洪水,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而偏偏农耕文明之下,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便是从“土里刨食”。

如此一来,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收获等等的生存经验,就是一代一代人有序传承的重要生存手段。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历法,正是这种经验传承的直接表现。而在一个社会之中,掌握经验的人,往往是那些年纪比较大的人。

年纪大了就腿脚不好,尤其是在古代生存资料比较欠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搀扶或者是依靠拐杖之类的东西。

推而广之,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最早的族群之中,掌握着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往往是那些拄着拐杖的老人。而所谓外交使者,其实就是掌权者派出去代表自己的人。

可是怎么样才能让别人知道使者是代表掌权者的呢?就必须要用到一种能让人家理解的信物。这个时候,一直陪伴在掌权的老人身边的拐杖,就是一个很好的信物。

持节使者:古代外交中“节”这种外交礼器涵义的发展与演变

皇帝,也被称为天子

而在众多做拐杖的材料之中,竹子以其自身蕴含的“谦虚”“正直”等拟人的属性,成为“节”这种外交礼器的载体,至于牦牛尾巴,则是为了好看并加以区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成熟,掌权者不一定都是老人了,但是这种代表最高统治者的信物却流传了下来,形成“节仗”这种礼器的存在。

《周礼·地官·掌节》之中记载:

“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这个时候的节仗实际上已经不单单只竹节了,而是泛指国君的信物,但因为古老的习俗,“节”这种外交礼器的名字还是被传承了下来。

二、“节”最早只作为一种外交礼器的涵义而存在,其后逐渐演变为代表皇帝威权的象征

那么作为一种“外交礼器”。“节”这种东西具体有什么样的含义,又蕴含着什么样的责任与权力呢,持节使者与不持节的使者,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首先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外交对象上来看,大抵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以分封,宗藩、朝贡等体系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之类的外交,另一种则是诸如中亚,阿拉伯,南亚等较远的国家的外交。

在前一种较小范围的外交之中,因为中国宗主国的位置是确立的,不需要强调使者的身份,仅从外貌,生活习惯,已经其他种种方面,外交关系的双方基本都能确定对方是谁,从哪来的,所以这种外交之中是很少用“节”这种外交礼器的。

持节使者:古代外交中“节”这种外交礼器涵义的发展与演变

张骞

这就体现出了“节”作为外交礼器的第一个含义,区分彼此,代表国家民族的一种象征。

另一方面,以汉朝为例,在与中亚诸国的外交之中,因为受到匈奴的阻隔,实际上对于中亚诸国来说,汉朝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概念。对于汉朝也是一样,中亚诸国甚至更远的西亚,欧洲等诸国,也是比较遥远的,双方根本没有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

这个时候,派遣使者出国的时候,“持节”就是一种表明自己身份的手段,同时也是告诉对方,这是我的使臣,代表我的国家和帝王,如果你对使节不友好,就是对我不友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使者持不持节,实际上也是一种区分内外,远近的方式

除此之外,持节与否的另一个含义,则是代表中央王朝对这件事情的关注程度。以魏晋南北朝军阀割据时代的例子来看,这一时期“节”的内涵实际上是被扩大了,从单纯的外交礼器,演变成为皇帝的象征,突出了其中代表皇权威严的成份。

持节使者:古代外交中“节”这种外交礼器涵义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外交场合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实际上持节也是一种赋予臣子一部分皇帝权利的做法,代表的是皇帝对于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重视。

《晋书·职官志》中说:

“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大概意思就是说持节的人,就可以杀两千石的官员,而没有持节的人,杀如此高官就是犯法的。

很明显,这个地方的“节”其实已经类似于后代的天子剑,更多的是代表皇帝的权力,而非是外交礼器。

三、“节”这种外交礼器涵义演变的原因和结果

本来只是一种单纯的外交礼器,可是在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之中,却逐渐脱离了外交的范围,成为皇帝威权的象征,并最终被包括虎符,天子剑等其他象征物品所代替,是因为什么呢?

首先,从单纯的外交利器到皇帝维权的象征,其实是在逐渐加深的皇权之下的必然产物。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成为社会上最主要的统治秩序。

在这种演变的过程之中,曾经处于半独立状态的诸侯彻底的被收拢到皇权之下,其权力被大大的限制了,而相反,皇帝的权力却逐渐增强。

持节使者:古代外交中“节”这种外交礼器涵义的发展与演变

虎符

“节”原本只是一种外交礼器,可因为在外交事务之中,其代表的是皇权,而皇权又是在逐渐加强的过程之中,所以出使的路上,其他臣子们遇见持节的外交使者,是要非常尊重的。

这是皇权加强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后使者归朝,“节”也被奉还,但臣子们却意识到了持节所代表的皇帝的威权,于是在面临其他不好解决的事情的时候,也希望皇帝能赐给自己这样代表皇帝全权处置的权力。

如此一来,原本单纯的外交礼器就逐渐摆脱了外交范围,成为皇帝威权的象征。

而从单纯的外交礼器转向皇权象征的过程之中,其实用的次数也大大的增加了。古代封建国家,尤其是在秦汉这样的封建时代早期,国家外交行为本来就不太频繁,需要持节出使的更是少见,几年也许才遇上一回。

这个时候,拿一根竹子做成的“节”作礼器,并没有什么不方便。可是随着“节”所代表的意义逐渐超出外交范畴,成为皇权的象征,其使用的次数迅速增加,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也变得繁复。

以竹木做成的“节”就非常容易损坏,不方便代表皇帝的权威。于是慢慢被更轻便灵巧的虎符、天子剑等形式的物品所代替。

《宋史》记载:

“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至此, “节”也逐渐从政治生活之中消失,仅作为一种外交礼器的代称而存在。宋代以后,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中国人天朝上国思想的根深蒂固,“节”这种相对平等的外交礼器就被国书等其他形式的信物所取代,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

四、结语

现代人最熟悉的与“节”有关的词,应该是礼节,气节。作为古代一种外交礼器,“节”这种东西正是古人外交精神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讲究尊重别人的礼,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坚持自己的骨气。

持节使者:古代外交中“节”这种外交礼器涵义的发展与演变

朝贡

随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节所蕴含的意义也超出了单纯的外交礼器,成为皇帝维权的象征,直至进化成一种官位,制度。而在这个演变过程之中,因为节所代表的含义的扩大,其被使用的次数也迅速增加了起来。

这个时候,材料的限制就促使“节”被更方便,更坚固的虎符,天子剑,甚至是国书等替代,逐渐消融在历史的滚滚浪潮之中。

“节”作为外交礼器的形式虽然不在,但其所代表的外交精神,却一直经久流传,深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其后历史之中,中国历朝历代在外交上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史记》

《宋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