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学专业知识--高频考点

 山河教育网 2020-05-06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淡能渗、能利,有利水渗湿作用。常将淡附于甘;阴虚津亏者慎用。

4.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5.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同涩作用,习惯将涩附于酸;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6.苦能泄、能燥、能坚。通泄:热结便秘——大黄;降泄:降泄肺气,咳喘气逆必投——苦杏仁、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代赭石;清泄: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黄连、栀子。

7.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芒硝、昆布等。脾虚便溏者慎用。

8.药物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如白前属沉降,桔梗属升浮。有的药表现为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前胡、胖大海。

9.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种治法。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凡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皆可投用和法。

10.佐药的作用有三: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物;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1.使药的作用有二:1.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12.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来源为同科不同属的中药如葶苈子不同科的中药如青黛珍珠等。有些不同基原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例如柴胡。

13.川药:川贝母、川芎、川乌、附子、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川续断、川黄柏、川厚朴、黄连、麦冬、丹参、干姜、白芷、天麻、花椒、金钱草、五倍子、冬虫夏草、麝香等。

14.广药:广藿香、广金钱草、广陈皮、广豆根、桂莪术、益智仁、阳春砂、蛤蚧、肉桂、苏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化橘红、樟脑、桂枝、槟榔等。其中,闻名全国的“四大南药”有砂仁、益智仁、巴戟天、槟榔。

15.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天花粉、瓜蒌、白芷、辛夷、红花、金银花、山茱萸等。

16.浙药:浙八味杭菊花、杭麦冬、白术、杭白芍、玄参、玄胡(延胡索)、山茱萸、浙贝母、温郁金、莪术、杭白芷、栀子、乌梅、乌梢蛇等。

17.关药:【东三宝】人参、鹿茸、辽五味子。细辛、防风、关黄柏、龙胆、平贝母、刺五加、升麻、桔梗、哈蟆油、甘草、麻黄、黄芪、赤芍、苍术等

18.藏药:“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

19.西北药:大黄、当归、秦艽、秦皮、羌活、枸杞子、银柴胡、党参、紫草、阿魏等。

20.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芎、秦艽、辽五味、关防风、怀地黄等。广木香,并非广州所产,而是从广东进口,藏红花亦非西藏所产,而是从西藏进口。

21.发汗药材: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秦艽。

2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23.煎煮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4.水蒸气蒸馏法用于提取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

25.宜用酸提碱沉法提取的是生物碱;宜用碱提酸沉法提取的是黄酮、蒽醌类、内酯或内酰胺类。

26.物理吸附:靠分子间力吸附。无选择性,吸附与解吸附过程可逆,快速。

27.化学吸附:靠化学反应吸附。有选择性,吸附牢固,部分不可逆。如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的吸附,或生物碱被酸性硅胶的吸附等。

28.分离酸性物质:选用硅胶(显酸性),洗脱溶剂加入适量乙酸,防止拖尾。

29.分离碱性物质:选用氧化铝(显弱碱性),洗脱溶剂加适量氨、吡啶、二乙胺,防止拖尾。

30.聚酰胺(氢键吸附)(半化学吸附)【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水<甲醇或乙醇(浓度由低到高)<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DMF)<尿素水溶液

31.化合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极性强弱:酸(R-COOH)>酚(Ar-OH)>醇(R-OH)>胺(R-NH2、R-NH-R′)>醛(R-CHO)>酮(R-CO-R′)>酯(R-CO-OR′)>醚(R-O-R)>烯(C=C)>烷(R-H)。

32.溶剂极性小大排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乙醚(无水乙醚)<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33.吡啶类:(1)简单吡啶类:槟榔碱、槟榔次碱、胡椒碱、烟碱。(2)双稠哌啶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

34.莨菪烷类:山莨菪碱、东莨菪碱、莨菪碱、古柯碱。

35.异喹啉类:(1)简单异喹啉类:萨苏林。(2)苄基异喹啉类:①1-苄基异喹啉:罂粟碱、去甲乌药碱、厚朴碱;②双苄基异喹啉:蝙蝠葛碱、汉防己甲素和乙素(3)原小檗碱类:①小檗碱类:小檗碱②原小檗碱类:延胡索乙素。

36.吲哚类:(1)简单吲哚类:大青素B、靛青苷。(2)色胺吲哚类:吴茱萸碱。(3)单萜吲哚类:利血平、士的宁。(4)双吲哚类:长春碱和长春新碱

37.有机胺类: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

38.含有手性碳原子或本身为手性分子的生物碱都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通常左旋体的生理活性比右旋体强。

39.四氢异喹啉(sp3 杂化)>吡啶(sp2 杂化)和异喹啉(sp2 杂化)>氰基呈(sp 杂化)中性。

40.Mandelin 试剂:莨菪碱及阿托品显红色;吗啡显蓝紫色,可待因显蓝色;士的宁显蓝紫色,奎宁显淡橙色。

41.Macquis 试剂:吗啡显橙色至紫色;可待因显洋红色至黄棕色。

42.Frohde 试剂:吗啡显紫色渐转棕色;小糪碱显棕绿色;利血平显黄色渐转蓝色;乌头碱显黄棕色。

43.苦参双稠哌啶类生物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山豆根喹喏里西啶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麻黄:有机胺类生物碱【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

黄连:苄基异喹啉类衍生物【盐酸小檗碱】。

延胡索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延胡索乙素】。

防己: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防己诺林碱)【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

川乌: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

天仙子:莨菪碱和东莨菪碱【东莨菪碱和莨若碱】。

洋金花:莨菪烷类生物碱【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

马钱子:吲哚类生物碱【士的宁、马钱子碱】。

千里光: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

雷公藤:雷公藤甲素、雷公藤乙素、雷公藤红素;倍半萜大环内酯生物碱。

44.Molish 反应:α-萘酚-浓硫酸试剂反应,两液面交界处有紫环。鉴别糖与苷

45.菲林反应:新制Cu(OH)2 溶液产生砖红色沉淀。鉴别还原糖

46.多伦反应:新制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反应。鉴别还原糖

47.苦杏仁所含主要苷类为苦杏仁苷。

48.苦杏仁苷鉴定方法:苯甲醛具有特殊的香味,通常将此作为鉴别苦杏仁苷的方法。苯甲醛可使三硝基苯酚试纸显砖红色,此反应也可用来鉴定苦杏仁苷的存在。

49.桃仁:含有氰苷化合物,其中苦杏仁苷的量为1.5%~3%,《中国药典》以苦杏仁苷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规定苦杏仁苷含量不低于2.0%

50.郁李仁:《中国药典》以苦杏仁苷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规定苦杏仁苷含量不低于2.0%。

51.大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总蒽酮】

虎杖: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虎杖苷】

何首乌: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芦荟:羟基蒽醌类衍生物【芦荟苷】

决明子: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酚、橙黄决明素】

丹参:脂溶性成分菲醌类(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和水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丹酚酸B】

紫草:萘醌类色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材中羟基萘醌总含量】

52.秦皮:简单香豆素类【秦皮甲素、秦皮乙素】

前胡:白花前胡以角型二氢吡喃香豆素类为主、紫花前胡以线型二氢呋喃和二氢吡喃香豆素类为主【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

肿节风:多种化合物【异秦皮啶、迷迭香酸】

补骨脂:【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

五味子: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约5%)【五味子醇甲】

厚朴:新木脂素类【厚朴酚与和厚朴酚】

连翘:【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

细辛:挥发油、木脂素类和黄酮类【细辛脂素】

53.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7,4′-二羟基(NaHCO3提取)>7-或4-羟基(Na2CO3提取)>一般酚羟基(0.2%NaOH提取)>5-羟基(4%NaOH 提取)

54.黄芩:含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

葛根:含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

银杏叶:有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双黄酮和儿茶素类等。【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

槐花:芦丁、槲皮素、皂苷、白桦脂醇、槐二醇以及槐米甲、乙、丙素和黏液质等。【总黄酮】

陈皮: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橙皮苷等【橙皮苷】

满山红:杜鹃素是祛痰成分【杜鹃素】

55.链状倍半萜:金合欢醇(法尼醇);单环倍半萜:青蒿素;双环倍半萜:马桑毒素、羟基马桑毒素;

薁类,如莪术醇;三环倍半萜:环桉醇。

56.穿心莲:二萜内酯及二萜内酯苷类【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

青蒿:青蒿所含青蒿素【倍半萜内酯化合物(17A)】是主要抗疟有效成分。

龙胆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龙胆苦苷】

薄荷:单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挥发油】

莪术:倍半萜类化合物(奥类化合物)【吉马酮、莪术醇、莪术二醇、莪术酮及莪术二酮】禁忌与头孢

曲松、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呋塞米配伍使用。

艾叶:含挥发油,【桉油精(桉叶素)】

肉桂:含挥发油【桂皮醛】

57.三七:三萜皂苷类,大多数为达玛烷型【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  及三七皂苷R1】

甘草:三萜皂苷以甘草皂苷

人参:人参皂苷为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人参皂苷】

黄芪:四环三萜及五环三萜苷类【黄芪甲苷为黄芪和炙黄芪的质量控制成分之一】

柴胡:三萜皂苷。柴胡皂苷元为齐墩果烷衍生物【柴胡皂苷a 和柴胡皂苷d】

合欢皮:三萜皂苷,五环三萜类齐墩果烷型

商陆:三萜及其皂苷类【商陆皂苷甲】

麦冬:甾体皂苷,螺旋甾烷醇型

知母:甾体皂苷,芒果苷;螺甾烷醇类(知母皂苷AⅢ),异螺甾烷醇类(知母皂苷Ⅰ),呋甾烷醇类

(知母皂苷BⅤ)【知母皂苷BⅡ,芒果苷】

58.α-去氧糖颜色反应:Keller-Kiliani(K-K)反应

59.香加皮:强心苷类化合物【甲型强心苷】;罗布麻:所含强心苷主要是【甲型强心苷】。

60.最常见的胆汁酸如胆酸、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等。

61.牛黄的主要成分:含8%胆汁酸,主要成分为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中国药典》上将胆酸与胆红素定为牛黄的质量控制成分。

62.熊胆的化学成分:为胆汁酸类的碱金属盐及胆甾醇和胆红素。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牛磺熊去氧胆酸。

63.金银花【绿原酸】;当归【阿魏酸】;丹参【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马兜铃【马兜铃酸】。

64.可水解鞣质:①没食子酸鞣质,如五倍子鞣质。②逆没食子酸鞣质,如诃子鞣质。

65.除去鞣质的方法:冷热处理法、石灰法、铅盐法、明胶法、聚酰胺、吸附法、溶剂法。

66.酒: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醋: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

生姜汁: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稻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

土:灶心土味辛,性温。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

麦麸:和中益脾,缓和燥性,增强疗效,除去药物不良气味

67.水分检查:一般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7%~13%;蜜炙品不得过15%。

68.各种炮制品含药屑、杂质要求在1%~3%之间。

69.炒法:

炒黄:牛蒡子、苍耳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芥子;

炒焦:山楂、栀子

炒炭(止血作用):大蓟、蒲黄、荆芥

麸炒法:枳壳、苍术

米炒法:斑蝥、红娘子、党参

土炒法:白术、山药

砂炒法: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

滑石粉炒:水蛭

蛤粉炒:阿胶。

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消肿;土白术:补脾止泻力胜;麸白术:增强健脾、消胀作用。

山药:健脾益肺,滋肾益精,益肺止咳

土炒:补脾止泻为主

麸炒:补脾健胃为主

70.炙法

酒炙:大黄、黄连、当归、蕲蛇、白芍、丹参、川芎

醋炙:甘遂、延胡索、乳香、香附、柴胡、五灵脂

盐炙:杜仲、黄柏、泽泻、车前子

蜜炙:黄芪、甘草、麻黄、枇杷叶、马兜铃

姜炙:厚朴、竹茹

油炙:蛤蚧、淫羊藿、三七

71.煅法

明煅:白矾、牡蛎、石决明、石膏

煅淬:(醋、酒、药汁):赭石、自然铜、炉甘石

扣锅煅法(闷煅):血余炭-止血

72.蒸法:何首乌、黄芩、黄精、地黄、人参、天麻

煮法:川乌、附子、藤黄、吴茱萸

燀法:苦杏仁,白扁豆

复制法:天南星,半夏

发酵法:神曲

制霜法:巴豆(降低毒性)、西瓜霜(芒硝),柏子仁(消除润肠通便的副作用)

煨法:木香(吸油纸)、肉豆蔻(麦麸,滑石粉,面粉裹+滑石粉)、葛根、诃子

提净法:芒硝(萝卜)

水飞:朱砂、雄黄

73.制何首乌: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消除了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74.酒黄精(蒸):蒸后补脾润肺益肾功能增强,并可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

75.生地黄:清热凉血;熟地黄:熟地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

76.生地炭:凉血止血;熟地炭:补血止血。

77.称取“0.1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0.06~0.14g;称取“2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5~2.5g;称取“2.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称取“2.0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95~2.005g

78.“精密称定”指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指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79.形状经验鉴别术语:党参根头部分称为“狮子头”,款冬花形如“火炬头”,海马外形为“马头蛇尾瓦楞身”。

80.横切面的经验鉴别术语: 黄芪、甘草、白芍等有“菊花心”;防己、青风藤等有“车轮纹”茅苍术有“朱砂点”;大黄的“星点”,何首乌的“云锦状花纹”,商陆的“罗盘纹”等。

81.穿心莲药材叶不得少于30%,薄荷药材叶不得少于30%,广藿香药材不得少于20%等。

82.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83.含脏器提取物的制剂不得检出沙门菌。

84.内服散应为细粉,儿科用及外用散剂应为最细粉,眼用散剂应为极细粉。化学药局部散剂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中药外用散剂及儿科用散剂,通过七号筛的粉末总量不得少于95%

85.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潮的散剂应密封贮存

86.抑菌剂的用量: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得超过0.3%,羧苯酯类的用量不得超过0.05%,必要时可加入适量的乙醇。

87.矫味剂的用量:含糖量一般不高于20%

88.酊剂的浓度:普通药材的酊剂,每100ml 相当于原饮片20g;含有毒性药的酊剂,每100ml 应相当于原饮片10g

89.流浸膏剂:每1ml 相当于饮片1g 者为流浸膏剂;稠浸膏:每1g 相当于饮片或天然药物2~5g。

90.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苯扎氯铵、苯扎溴铵;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脂肪醇硫酸(酯)钠类、肥皂类;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卵磷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类、单甘油酯

91.毒性(及溶血):阳离子型大>阴离子型>非离子型(聚山梨酯类最小)

92.混悬剂的附加剂:

润湿剂:吐温类、司盘类表面活性剂。

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等。

高分子助悬剂:天然: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琼脂、海藻酸钠、白及胶、果胶;合成: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维酮、聚乙烯醇;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一些氯化物等。

93.热原: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内毒素)。

94.饮用水:药材的漂洗、制药用具的粗洗用水、饮片的提取溶剂。

注意:不能用于中药注射剂、滴眼剂等灭菌制剂所用饮片的提取。

95.纯化水:①配制普通药物制剂用的溶剂或试验用水;②中药注射剂、滴眼剂等灭菌制剂所用饮片的提取溶剂;③口服、外用制剂配制用溶剂或稀释剂;④非灭菌制剂用器具的精洗用水;⑤非灭菌制剂所用饮片的提取溶剂。注意: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96.注射用水:注射剂、滴眼剂的溶剂或稀释剂;容器的精洗。

97.灭菌注射用水: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注射剂的稀释剂。

98.注射剂的附加剂

(1)增溶剂:①增溶剂:聚山梨酯80(吐温80)、蛋黄软磷脂、大豆磷脂,以上还可用于作乳化剂

②助悬剂:甘油。供静脉用的注射液,用增溶剂;椎管内注射用的注射液,不得添加增溶剂

(2)防止药物氧化的附加剂:①抗氧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一般浓度为0.1%~0.2%,偏碱性药液用亚硫酸钠,偏酸性药液用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②惰性气体:二氧化碳和氮

。使用二氧化碳时,应注意对药液pH 的影响;③金属离子络合物: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地酸二钠(EDTA-2Na)等,常用量为0.03%~0.05%。

(3)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有氯化钠、葡萄糖。

(4)调整pH 的附加剂:盐酸、枸橼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5)常用抑菌剂:0.5%苯酚、0.3%甲酚、0.5%三氯叔丁醇、0.01%硫柳汞。

(6)常用的止痛剂:三氯叔丁醇、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

99.多剂量包装的注射液可加适宜的抑菌剂,仍需灭菌。静脉给药与脑池内、硬膜外、椎管内用的注

射液均不得加抑菌剂。

100.混悬型注射液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内注射;

101.乳状液型注射液不得有相分离现象,不得用于椎管注射。

102.眼用制剂的附加剂:

渗透压调节剂:氯化钠、硼酸、葡萄糖、硼砂。

PH 调节剂:磷酸盐缓冲液、硼酸盐缓冲液等。

抑菌剂:三氯叔丁醇、硝酸苯汞、苯乙醇、羟苯乙酯等。

黏度调节剂: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103.外用膏剂基质

(1)油脂性基质

油脂类:动、植物油,氢化植物油(易氧化酸败)。

类脂类:①羊毛脂:常与凡士林合用,调节凡士林的渗透性和吸水性。②蜂蜡、虫蜡、鲸蜡:调节稠度烃类:凡士林;蜡与液体石蜡

硅酮类:二甲基硅油——对眼睛有刺激性,不宜作眼膏基质

(2)水溶性基质:纤维素衍生物: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

104.栓剂基质的种类和代表品种

1.油脂性基质:可可豆脂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类:半合成椰子油脂、半合成山苍子油脂、半合成棕榈油脂等。

2.水溶性基质: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类、聚氧乙烯(40)单硬脂酸酯、聚山梨酯61,泊洛沙姆。

105.空心胶囊的囊材组成:

增塑剂:如甘油、山梨醇、羧甲纤维素钠等,可增加囊壳的韧性与可塑性;

增稠剂:如琼脂,可增加胶液的胶冻力;

遮光剂:如二氧化钛,可防止光对药物氧化的催化,增加光敏性药物的稳定性;

着色剂:如柠檬黄、胭脂红等可增加美观,便于识别;

防腐剂: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可防止胶液在制备和贮存过程中发生霉变;

增光剂:如十二烷基磺酸钠,可增加囊壳的光泽(16A)

芳香矫味剂:乙基香草醛等,可调整胶囊剂的口感等。

106.空心胶囊的崩解时限,应在10 分钟内全部溶化或崩解

硬胶囊--崩解时限为30 分钟

软胶囊--崩解时限为1 小时

肠溶胶囊--先在盐酸溶液(9→1000)中检查2 小时,每粒的囊壳均不得有裂缝或崩解现象,改在人工肠液中检查,1 小时内应全部崩解

结肠肠溶胶囊--先在盐酸溶液(9→1000)中检查2 小时,每粒的囊壳均不得有裂缝或崩解现象,然后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6.8)中检查3 小时,每粒的囊壳均不得有裂缝或崩解现象,改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7.8)中检查,1 小时内应全部崩解

107.滴丸常用基质的种类:

水溶性基质:常用的有聚乙二醇类(如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 等)、泊洛沙姆、硬脂酸聚烃氧(40)酯(商品名S-40)、明胶、甘油明胶、硬脂酸钠等;

②非水溶性基质:常用的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虫蜡、蜂蜡、十八醇等。

108.丸剂的质量要求:水分:蜜丸和浓缩蜜丸中所含水分不得过15%;水蜜丸和浓缩水蜜丸不得过12%;水丸、糊丸、浓缩水丸不得过9%。蜡丸、滴丸不检查水分

109.片剂的辅料:

填充剂:淀、预胶化淀粉、糖粉、乳糖、糊精、甘露醇、微晶纤维素、粉硅胶、硫酸二水物、磷酸氢(吸收剂)、氧化、碳酸、碳酸

粘合剂:淀粉浆(糊)、糖浆、液状葡萄糖、饴糖、炼蜜、阿拉伯胶浆、明胶浆、聚维酮、微晶纤维素、纤维素衍生物

崩解剂:干燥淀粉、羧甲基淀粉钠(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泡腾崩解剂、崩解辅助剂。

常用润滑剂:硬脂酸镁、微粉硅胶(疏水性)、滑石粉、聚乙二醇类、十二烷基硫酸钠等(亲水性)

110.混悬颗粒剂需检测溶出度。

111.缓释颗粒、控释颗粒、肠溶颗粒需检测释放度。

112.片剂的崩解时限:口崩片应在1 分钟内崩解;可溶片应在3 分钟内崩解;舌下片、泡腾片应在5分钟内崩解;含片不应在10 分钟内崩解;药材原粉片应在30 分钟内崩解;浸膏(半浸膏)片、糖衣片应在60 分钟内崩解;薄膜衣片30(化)、60(中);肠溶衣片盐酸溶液中2 小时内不崩解,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1 小时内全部崩解。

113.气雾剂的附加剂:①溶剂:抛射剂、水、甘油或脂肪酸、植物油;②潜溶剂:乙醇、丙二醇等;③抗氧剂:维生素C、亚硫酸钠;④防腐剂:如尼泊金乙酯等;⑤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如硬脂酸三乙醇胺皂、聚山梨酯类等;⑥助悬剂:如司盘类、月桂醇等。

114.常用的抛射剂:①氢氟烷烃类:氟利昂的代用品,不含氯,不破坏大气臭氧层。常用四氟乙烷、七氟丙烷及二氟乙烷等。②二甲醚③碳氢化合物④惰性气体。

115.定量气雾剂应检查:每瓶总揿次、每揿喷量、每揿主药含量、递送剂量均一性;非定量气雾剂应检查:喷射速率、喷出总量。

116.胶剂的辅料:冰糖:可以增加胶剂的透明度和硬度,矫味;明矾:可以沉淀胶液中的泥沙杂质,增加胶剂的透明度。

117.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毛细血管床释药。

118.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

119.三级靶向制剂:系指作用于细胞内细胞内的一定部位

120.环糊精包合物的作用:①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②增加药物的溶解度;③减少药物的刺激性,掩盖不良气味;④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⑤使液体药物粉末化而便于制剂。

121.速率常数:描述药物转运(消除)速度的重要的动力学参数。用K 表示

122.生物半衰期: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 表示。--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参数。

123.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 表示。

124.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与速度。

125.附子中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β受体、去甲猪毛菜碱具有兴奋α、β受体、氯化甲基多巴胺兴奋α受体的作用,表现为强心、升压效应,这与附子归心经相符。

126.清热药:抗病原体(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解热、抗炎、抗毒素、抗肿瘤、调节免疫。

127.祛风湿药:抗炎、镇痛、调节免疫功能

128.理气药:调节胃肠运动(双向调节)、调节消化液分泌、利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调节子宫平滑肌(双向调节)

129.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等作用

130.含毒蛋白类中药:巴豆、苍耳子、蓖麻子。

131.双子叶植物的根有自中心向外的放射状结构,木部尤为明显;形成层环大多明显,环内的木部较

环外的皮部大;中心常无髓;外表常有栓皮

132.单子叶植物的根外表常无栓皮、无放射性纹理,横断面可见内皮层环纹,有髓

133.狗脊:残留金黄色绒毛;切面近边缘1-4mm 处有1 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

134.绵马贯众:【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和叶柄残基

135.细辛:【来源】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根和根茎。根长,密生于节上,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136.大黄: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髓部);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黏牙,有砂粒感。

137.何首乌:皮部有4~11 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发达,有的呈木心。

138.牛膝:外周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 轮。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

139.商陆:横切片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色,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140.川乌:【来源】乌头的母根。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141.附子:【来源】乌头的子根。盐附子(胆巴+食盐)、黑顺片(胆巴+调色液)、白附片(胆巴+剥皮)

142.草乌:【来源】北乌头的块根。形如乌鸦头,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习称“钉角”),

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气微,味辛辣、麻舌。

143.黄连: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有的节间长而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144.白芍: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略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切面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酸。

145.赤芍:表面棕褐色、外皮易脱落(糟皮粉碴),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放射状纹理,味微苦、酸涩。

146.防己:多弯曲,表面淡灰黄色,在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形似猪大肠。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习称车轮纹。气微,味苦。

147.延胡索:【来源】罂粟科,呈不规则扁球形。表面黄色或黄褐色,底部常有疙瘩状突起。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

148.板蓝根: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金井玉栏)。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149.甘草: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至皮部偏弯,常有裂隙,显“菊花心”。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150.黄芪: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菊花心),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151.白芷: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称“疙瘩丁”,有的排列盛四纵行。断面灰白色,显粉性,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分泌腔),形成层环棕色,方形或近方形。

152.当归: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质柔韧,断面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153.羌活: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体轻,质脆,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有棕色油点(习称朱砂点),髓部黄色至黄棕色。

154.川芎: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可见波状环纹(形成层)及错综纹理,散有黄棕色小油点(油室)。横切片可见明显波状环纹或多角形纹理。纵切片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

155.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环纹,习称“蚯蚓头”,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称“菊花心”。

156.黄芩: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上部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枯芩)。气微,味苦。

157.白前:质脆断面中空,习称“鹅管白前”。

158.巴戟天:轻轻捶扁,晒干。易与木部剥离,形似连珠。

159.续断: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再烘干。皮部墨绿色或棕色

160.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狮子盘头);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

161.白术:呈不规则的肥厚团块。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云头”),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若较长称为“鹤腿”)和芽痕。断面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162.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习称朱砂点(同羌活)。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163.三棱:呈圆锥形,黄白色或灰黄色,表面有刀削痕,体重,质坚实,嚼之微有麻辣感。

164.香附: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并有6~10 个略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未除净的棕色毛须及须根断痕(毛香附);去净毛须者较光滑,环节不明显(光香附)

165.川贝母:松贝“怀中抱月”、青贝“观音合掌”、炉贝:“虎皮斑”“马牙嘴”。

166.浙贝母:大贝: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珠贝:完整的鳞茎,互相抱合。

167.重楼: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密具层状突起的粗环纹,断面白色,气微,味微苦、麻

168.土茯苓: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

169.莪术:断面灰褐色至蓝褐色,蜡样,内皮层环纹明显,散在“筋脉”小点。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170.天麻: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点状突起(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断面角质样,气微,味甘。

171.苏木:【来源】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质坚硬,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

172.石斛:金黄色或黄中带绿色,有深纵沟,质硬而脆;嚼之有黏性。

173.铁皮石斛:呈不规则块状、片状或盔帽状,表面有刀削痕,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

174.槲寄生:表面黄绿色、金色或黄棕色;节膨大。髓部常偏向一边。叶对生于枝梢,无柄,革质

175.桑寄生: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突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绒毛。

176.大血藤:剥落处显暗红棕色;质硬,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

177.鸡血藤:切面木部红棕色,导管孔多数;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

178.降香:表面紫红色,切面有致密纹理,有油性,气微香,味微苦。

179.沉香:呈不规则块状、片状或盔帽状,表面有刀削痕,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

180.桑白皮: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扬

181.牡丹皮:连丹皮: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外表面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

182.厚朴: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又称紫油厚朴)。切面颗粒性,有油性,有的可见小亮星(又称晶心厚朴)。气香,味辛辣、微苦。

183.肉桂:外表面有的可见灰白色的纹斑;内表面红棕色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中间有1 条黄棕色的线纹。

184.杜仲:外表面未去粗皮的可见明显的斜方形皮孔,内表面暗紫色或紫褐色,光滑。质脆,易折断。

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185.黄柏:外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体轻,断面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186.白鲜皮:呈卷筒状,外表面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点,剥去外层,迎光可见有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187.淫羊藿: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圆形,先端渐尖,顶生小叶基部心形,两侧小叶较小,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状,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基部有稀疏细长毛;叶片近革质。气微,味微苦。

188.番泻叶:【来源】豆科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尖叶番泻:呈披针形或长卵形,略卷曲,叶端短尖或微突,叶基不对称,两面均有细短毛茸

189.艾叶:羽状深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190.药用仅为花的某一部分:如西红花系柱头,莲须系雄蕊,玉米须系花柱,松花粉、蒲黄等则为花粉粒等。

191.丁香:呈研棒状,花冠圆球形。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  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192.金银花(忍冬科):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花萼裂片有毛。

193.五味子(木兰科):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194.木瓜:外表面有不规则的深皱纹;剖面边缘向内卷曲,中心部分凹陷种子扁长三角形,多脱落。饮片呈类月牙形薄片

195.酸枣仁:表面平滑有光泽。一面较平坦,中央有1  条隆起的线纹,另一面微隆起,边缘略薄。富油性。气微,味淡。

196.连翘:两面各有1  条明显的纵沟。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种子棕色,多已脱落。

197.马钱子:呈纽扣状圆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密被灰棕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边缘稍隆起,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气微,味极苦

198.栀子: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 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  条明显的纵脉纹。顶端残存萼片。果皮薄而脆;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  条隆起的假隔膜

199.麻黄:草质茎,节上有膜质鳞叶。

200.紫花地丁:叶基生,披针形。

201.肉苁蓉:断面棕褐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波状环纹。

202.穿心莲:茎呈方柱形,多分枝。气微,味极苦。

203.茯苓:【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白茯苓),少数淡红色(赤茯苓),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茯神)。气微,味淡,嚼之黏牙

204.地龙:第14~16 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受精囊孔2 对,位于7/8 至8/9 环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体轻,略呈革质,气腥,味微咸。

205.土鳖虫:【来源】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206.蟾酥:为脊索动物门两栖纲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207.蕲蛇:“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

208.麝香:银皮,当门子。

209.鹿茸:花鹿茸:二杠、大挺、门庄;马鹿茸:单门、莲花、三岔、四岔。

210.牛黄: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先苦而后微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

211.羚羊角: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光润如玉。顶端乌黑,习称“乌云盖顶”,除顶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手可握把)。角基部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1/3。

212.朱砂:HgS;雄黄:As2S2;自然铜:FeS2;赭石:Fe2O3;炉甘石:碳酸锌(ZnCO3);滑石:Mg3(Si4010)(OH)2;石膏:CaSO4.2H2O;芒硝:Na2S04·10H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