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毒 【概念】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涂丹,游走极快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好发于颜面和小腿部,其中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腿胫者称“流火”,游走全身者称“赤游丹”。 【范围】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黏膜内的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 【病因病机】 病因 | 血分有热,复感时热火毒→内外合邪,郁于肌肤 | 血热火毒蕴结→丹毒 | 挟风→上窜头面 | 肌肤破伤,毒邪乘隙侵入→血分生热 | 挟湿一下流足胫 |
【辨证要点】 主症 | 起病急骤,皮肤红肿热痛,状如云片,边界分明。初起常先有恶寒发热,随即患部皮肤出现小片鲜红,边界分明,色赤如丹,灼热肿痛,略高于皮肤表面,并迅速蔓延四周而成鲜红或紫红大片 | 兼证 | 热毒挟风 | 发于头面 | 热毒挟湿 | 发于下肢或红斑表面出现黄色水泡 | 热毒内陷 | 出现壮热烦躁,恶心呕吐,神昏谵语等属危侯 |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 清热解毒,凉血祛瘀。以督脉及手阳明经穴为主 | 主穴及方义 | 大椎 | 督脉与诸阳经交汇穴 | 三穴同用可泻阳气而清火毒 | 曲池 | 手阳明经穴位 | 合谷 | 手阳明经穴位 | 委中 | 为血郄,凡血分热毒塞盛之急症用之量宜 | 阿是穴 | 本病病在血分,诸经穴及皮损局部点刺或散刺出血可直接清泻血分热毒,使热毒出泻则丹毒自消 | 配穴 | 热毒挟风 | 百会、头维、太阳 | 热毒挟湿 | 血海、阴陵泉、内庭 | 热毒内陷 | 十宣或十二井穴 | 操作 | 诸穴均针用俘法,大椎、委中、十宣、十二井、太阳、百会、头维诸穴均可用三梭针点刺出血,皮损局部的阿是穴用三梭针做刺出血 |
2.其他治疗 刺络拔罐法 | 选取皮损局部阿是穴,用三棱针敢刺或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刺后加拔罐 | 耳针法 | 选取耳尖、肾上腺、神门、耳背静脉、皮损对应部位,毫针刺,中强刺激,耳尖、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