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学:针灸治疗-月经不调

 山河教育网 2020-05-06

2018年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考核高分导学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

【概念】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现异常改变,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

【病因病机】

月经先期

气虚

体质素弱

→损伤脾气,脾虚气弱,统摄无权

→冲任不固、经血失统

饮食失节

劳倦过度

思虑过极

青春期肾气未盛

→伤肾,肾气不固,封藏失职

更年期肾气日衰

久病损及肾

手术损伤

血热

实热

素体阳虚

热伏冲任

冲任不固、破血妄行

过食辛辣助阳之品

误服热药

外感热邪

虚热

肝郁化火,下扰血海

阴虚生内热

素体阴虚

久病阴亏

失血伤阴

房劳过多产耗精血

月经后期

实寒

经行,产后,外感寒邪

寒搏于血,血为寒凝,冲任欠通

过食寒凉

虚寒

素体阳虚

阳虚阴盛,冲任失于温养,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房劳损阳

久病伤阳

血虚

久病体虚

菅血不足,冲任失养

产乳过多

慢性失血

饮食劳倦伤脾

生化之源不足,冲任血虚

气滞

素多忧思抑郁

气不宜达,疏泄不及,气滞血瘀,冲任受阻

经前伤于情志

肝郁气滞

血瘀

经期、产后,瘀血内蓄,气机郁滞,阻碍血行,冲任不通

痰湿

素体脾虚

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阻冲任,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肥胖体质

过食肥甘

宿有痰饮

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郁

情志抑郁

肝之疏泄失常

疏泄时而太过,时而不及

愤怒伤肝

血海蓄溢失度

肾虚

素体肾气不足

肾气亏损,闭藏失司,冲任失调

初潮之年肾气未充

久病失养

多产,房劳伤肾

绝经之年,肾气渐衰

脾虚

素体虚弱

脾气不足,健运失常,统摄失职,血海蓄溢失常

忧思过伤

劳倦过度

饮食失节

【辨证要点】

月经先期

主症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

兼症

实热证

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质黏稠,伴面红口干,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

虚热证

月经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气虚证

月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疫肢倦,心悸气短,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月经后期

主症

月经推迟7日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

兼症

寒实证

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

虚寒证

月经周期延后,月经色淡而质稀,量少.小腹隐隐作痛,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

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症

月经或提前或错后,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经量或多或少

兼症

肝郁证

月经色紫暗,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作胀,小腹胀痛,时叹息,暖气不舒,苔薄白,脉弦

肾虚证

经来先后不定,量少,色淡,腰骶馥痛,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疗】

1.基本治疗

经早

治法

清热和血,益气调经

主穴及方义

关元

任脉穴,调理冲任要穴

气海

血海

清热和血

三阴交

调理肝脾肾,调经之要穴

配穴

实热证

曲池或行间

虚热证

太溪

气虚证

足三里、脾俞

月经过多

隐白

腰骶疼痛

肾俞、次露

操作

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气海用补法,血海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罐

经迟

治法

沮经散寒,和血调经

主穴及方义

气海

任脉经穴,可调一身之气

三阴交

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调补三阴而和血调经

会穴

调朴三阴而和血调经

归来

足阳明经穴

血海

调理气血

肾俞

纳肾气

配穴

寒实证

神阙、子宫

虚寒证

命门、阳腰关

操作

气海、三阴交用毫针补法,可用灸法。归来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用温针灸

经乱

治法

调补肝肾

主穴及方义

关元

补肾培元,通调冲任

三阴交

足三阴经交会穴,能朴脾胃、益肝肾、调气血

肝俞

肝之背俞穴,疏肝理气

交信

调经血之经验穴

配穴

肝郁

期门、太冲

肾虚

肾俞、太溪

胸胁胀痛

膻中、内关

操作

肝俞用毫针泻法,其余主穴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穴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毫针刺,每次取2~4穴.捻转法中等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也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穴位注射法

选穴脾俞、肾俞、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关元。用5%当归注射液或10%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0-5毫升,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