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说李军兴和他的《湡水风物》

 社会学者胡顺安 2020-05-06

胡顺安

沙河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李军兴先生是沙河市当代文化达人,知名地方民俗文化研究专家。

我和李军兴先生的相识纯属一种偶然巧合的机缘。

近期,我比较喜欢关注和了解故乡沙河县的人文历史与风物,早期曾拜读过李军兴先生撰写的几篇相关文章而知其名,未见其人。之前,邢台著名学者冀彤军先生赠予一套他负责校订新版的五册《沙河县志》,纵贯明朝到民国数百年历史。这些宝贵资料都对我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帮助很大,我心存感念。

去年,我被友人拉进一个沙河“太极文化”微信群。族伯胡俭珍先生系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的亲传弟子,我少时曾跟族伯习练拳械(遗憾的是我早已弃武从文,退隐江湖数十年,江湖只留传说了)。恰李军兴先生也在此群。

于是,我们两个有着共同爱好的人在这里相遇了。

日久,感觉有必要一见,便邀约聚识。虽是新交,却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李军兴先生出生在沙河市上关村一个文化浓厚、才俊辈出的望族,家学渊源。他自幼爱好广泛,喜欢历史、文学,武术、羽毛球等多项体育运动,可谓文武双全。加上他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求学期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加上参加工作后曾做过县领导秘书的阅历,他显得非常健谈。

李军兴先生爱好历史,喜欢钻研,且勤于笔耕,工作之余,常有多种体裁的作品散见于报刊。

他中等个子,身材魁梧,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浑身充满沙河人的朴实与厚道,说话声音粗犷。军兴也是性情中人,喝起酒来一饮而尽,显出习武之人的豪爽。我喜欢这种作风。

几天前,我与李先生再聚,他题赠我一本新作《湡水风物》,并嘱作书评。

我自知才疏学浅,难于胜任,但又不好意思推却他的一片真诚,仓促允诺。

之后,这份允诺便成了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我是非常看重诚信的人,既然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

我硬着头皮,信笔涂鸦点文字,一方面聊表对李先生赠书的谢意,一方面也算作应付他的所托。否则,我会内疚难安。

下笔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做一点铺垫,以便读者理解。

李军兴先生和我是同属邢台沙河的老乡,李住沙河的上游,我住下游。沙河是一条东西横穿沙河市全境、漫流千余年的季节性河流。由于洪水的长期荡涤冲袭,大沙河流域遍布了沙子,故名沙河。沙河自隋置县,名字即源于此。大沙河在古代曾一度称作湡水,这就是《湡水风物》中“湡水”的来历。风物,即指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现代汉语对此的解释包含了三种意思:1.风光景物。 晋*陶潜 《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2. 风俗物产。 宋*梅尧臣 《送俞尚寺丞知蕲春县》诗:“应见言风物,於今有贡虵。”;3. 特指风俗,习俗。 《明史·西域传四·天方》:“当郑和使西洋时,传其风物如此。

《湡水风物》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中式32开本,237页。该书封面简朴大方,主体内容分为“心中的故乡”、“鉴古知来”、“沉潜思绪”和“岁月如歌”四大章,八十余篇文章,计约九十万字。

全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沙河的一些历史、人物、民俗、文化、轶事等诸多方面,其中不乏见解独到,颇有价值的文章,填补了若干史料的空白。通篇体裁多样,包括游记、随笔、日记、散文、诗词等;

在《湡水风物》长达八页的《自序》中,作者娓娓道出了该书的由来和创作过程,文锋别具特色,值得一读。

第一章“心中的故乡”和第二章“鉴古知来”是《湡水风物》的重头戏,约占据该书内容总量的三分之二。作者在这里重笔浓抹。

第一章“心中的故乡”,许多文字诸如从《五指山记》《沙河桃花源记》到《宋璟碑的前世今生》系列等,佐证的史料从《沙河县志》横向扩延到《隋书地理志》《冀州论》,虽然表面上看似游记的性质,但更多则是赋予了历史文化与学术方面的阐述和探讨,作者投入了一种对家乡文化难以诉说的情怀。这一章之所以叫做“心中的故乡”,画龙点睛,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这种情结。

在第二章“鉴古知来”中,作者从古代沙河县域的方方面面纵论贯穿到人物主线,由宽而窄,由泛泛而浓缩,给读者一种具有时代穿越感解读湡水人文历史的全新视角。

我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能嗅出书中独特的故乡气息,深深感觉到作者写文章时的认真与执着。每篇文章都浸透了作者对沙河湡水文化的深深喜爱与浓情厚意,也体现了他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敬重和严谨。他坚持凡写必考,每次动笔前要遍查资料,走访学人,实地考证。从资料堆积,旁征博引,认真筛选,逻辑演绎,合理推理,到得出结论,可以说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李先生的辛苦。他反对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更不“拿来主义”,抄袭别人。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根据最新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让人在感情真挚而细腻的描述中,享受浑厚而不失隽永的优美文笔的同时,还可在看不见硝烟的平铺直叙文字里感受理性的思考。

之后的“沉潜思绪”和“岁月如歌”两个篇章,涉猎方面零碎而不乱,从写作随笔,思想感悟,生活散记,点滴思考,练武习得与做学问等,有散文,有诗词,作者想象丰富,收放有度,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别样的大思维模式。

有道是“作品见人品”。我阅读李军兴先生的《湡水风物》,从中获益匪浅。在赞赏他学识渊博,功底深厚的同时,也更加钦佩李军兴先生严谨和认真的人生态度。

   诚然,再好的作品也会有瑕疵,《湡水风物》亦是如此。读完《湡水风物》之后,有几点建议供军兴先生参考,希冀再版时能据此做一些增补和调整,以使改进和完善。

1,可能是和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不一样,我认为书中个别文章的分类有待调整。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2,广采众谱,丰富信息。千年古沙河历史悠久,地域广袤,由于各种原因,历版《沙河县志》和其他地方志的记述多有遗失和缺憾。而域内各种姓氏散居,族谱众多,记载详细,恰可弥补这种缺憾,应加以参考和引用。例如《湡水风物》“沙河名宦士绅传*一心为民好官---胡三省”中说“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史志未载其籍贯”。其实,胡三省是我的八世先祖,《沙河县胡氏族谱》及其他史料曾记载其为沙河城人,并写有他历任湖广四川参政,户部郎中,奉政大夫,给事中。值得注意的是,沙河县志和胡氏族谱还记载我的先辈多人,例如明代山东新泰知县胡三顾,还有敕封(chi皇帝封赏官爵)“文林郎”,洪洞县令胡邦俊;嘉靖文华殿中书主事(类似皇帝的秘书)胡嘉猷;光绪年进士、吏部注册知县胡人元等。又如明朝山东好官、东北流籍的李可爱等。很多人事,县志记载多有短缺和不详,而各家族谱则描述更细。我对其他族谱不熟悉,但相信这种情况是普遍性的。因此,建议写沙河人文历史与风物之类文章时,应该多参考县志和族谱,互相佐证,借以弥补这些缺憾。

3,沙河城作为沙河县置县以来的首府,一千多年间一直是沙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与重心,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历史更多。《湡水风物》少有涉猎,实为至憾。

4,《湡水风物》以文字描述为主,相应图片匮乏。图片的表达更具有直白性,效果也更好。如果适当增加配图,则图文并茂,可为该书增色不少。

上述建议如果算作不足,也只能是《湡水风物》主线上散落的遗珠。

我始终坚持认为,瑕不掩瑜。《湡水风物》仍不失为一本内容丰富、学术性高、详略有,收放有度的力作,为今后的沙河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多维度、有深度的参考,颇值荐读。

我近期事多,且身体不适。白天忙于杂务,夜间偷闲,粗览《湡水风物》,未及细品,水平和能力所限,恐不能正确深悟军兴先生的文字。

故而,本篇文字纯属个人不负责任的“胡说”,可能词不达意,既无力体现《湡水风物》的全貌和精髓,也不足以完成军兴先生交与的任务,甚至相对于《湡水风物》还有佛头着粪之虞。

我这个人耿直,不善奉承,不会溢美,只会实话实说。无论如何,把想要说的话敲打成文字,权当是给军兴先生嘱托的一个不是交代的交代。信笔涂鸦的文字,谬误在所难免。文中若有失敬之处,尚请李军兴先生海涵为盼。

2020年5月6日下午 匆匆草就于故乡沙河城。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shunanhu,阅读更多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