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常痰多,咳不干净,脾虚者往往夹痰,先化痰,后实脾!

 自在飞花1967 2020-05-06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感冒的时候,不少人都会遇到痰多的问题,说话之前总是要清清嗓子,把痰吐出来,不然痰堵在喉咙里,十分难受。

对于痰,肯定是不吐不快的,但是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话到嘴边,不得不把话咽下去的时候,更有很多痰到嘴边却不能吐出来的时候。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口浓痰吞下去,要紧吗?

痰到底是什么,吞下去有危害吗?可分2种情况来讨论

第一种痰,为普遍的痰,医学上称之为“脓性分泌物”,成分主要是大量的白细胞吞食了病菌之后死亡的“尸体”,本身并没有携带多少病菌,即使被吞进胃里,再经过胃酸的浸泡,不多的病菌也会被处以“死刑”,因而对人体并没有多少杀伤力。

不过第二种情况要另当别论,那就是肺结核病人!

结核杆菌的生命力特别旺盛,胃液很难把它们全部杀死,即使痰中只有一点结核杆菌,也很容易感染肠胃,造成胃、肠结核。

当然,为了身体健康,有痰还是吐出来比较好,这样也能避免对支气管和肺部造成可能性的刺激,并引发感染的问题。

有些人会发现,痰的颜色有黄色、白色,并且听说“寒痰是白色,热痰是黄色”,这个说法正确吗?

“寒痰是白,热痰是黄”,正确吗?

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因为痰的分类并不能仅仅依靠颜色来判定,中医名家何绍奇曾经说过,但凡粘稠的都属于热痰,无论是黄色、粘稠,还是白色、粘稠,都是属于热痰,与此对应,清稀的则为寒痰,可以看出,并不是简单通过颜色,即可判定痰的属性。

事实上,在中医眼中,痰的分类一共有五大类。

寒痰,是由寒邪犯肺引起的,痰的颜色为白色,且清稀,也有因为脾肾寒虚导致的寒痰,患者会出现四肢发冷、神情倦怠的表现。《泰定养生主论》对寒痰的诱因如此记载:“寒痰者,因冲冒风凉、不节之气而然也。”

水、湿、痰,为一源三歧,同出而名异。如果不化痰,但用黄芪、白术、山药、扁豆之类,有闭门流寇之弊,如同一个杯子里,有半杯污水,再倒进半杯清水,反而成了一杯子污水。一般地,痰去脾自健。中医最常用的化痰药,当属半夏,《药性论》记载:“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医学启源》记载:“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生半夏

这里都谈到了半夏的健脾作用,而半夏的健脾正是通过化痰来实现的。尽管半夏在《本经》中写到的药性平胃辛,这是指半夏的生药性味,实际上半夏在煎煮后,药味是甘淡的。笔者曾经尝试过大剂量生半夏(50g)煎服,得出来的结论,无论是生半夏、生南星、生附子,象大蒜一样,生的时候是辛味,熟的时候是甘味。中医认为,甘淡入脾,也能解释为什么半夏有健脾的作用。

中医健脾名方六君子汤,就是四君子汤基础上,加上了化痰的半夏、陈皮,正好是四君子汤益气,二陈化痰,相辅相成,健脾不助邪,化痰不伤正。非常适合于脾虚夹痰者服用,若是体实者,单用二陈汤即可,痰去胃和。

脾胃

健脾与化痰常相须为用,只不过根据体质的强弱与痰湿的轻重,斟酌其分量多少。但是有实无虚者,单用化痰;有虚无实者,单用健脾。微妙在心,不可不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