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杜暹(?-740年),濮阳人,唐朝宰相。杜暹出身于濮阳杜氏,明经及第,历任婺州参军、郑县县尉、大理评事、监察御史、给事中,以清廉著称。后出任安西副大都护,深得西域民心,并平定于阗王尉迟眺叛乱。 一一开元十四年(726年),杜暹被召拜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他任相三年,因与同僚李元纮不和,被罢为荆州长史。此后历任魏州刺史、太原尹、户部尚书、长安留守、礼部尚书,封魏县侯。 一一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杜暹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谥号贞肃,改谥贞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一一杜暹年轻时考中明经,补任婺州参军,又改郑县县尉,以清廉节俭著称。后来,杜暹因公事获罪,交付法司。大理正杨孚叹道:“如若杜暹获罪,何以劝勉公正清廉之士。”他特意向宰相推荐杜暹,杜暹因此被擢拜为大理寺评事。(《旧唐书·杜暹传》: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公直士也,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特荐之于执政,由是擢拜大理评事。 ) 两赴安西 一一开元四年(716年),杜暹改任监察御史,并到碛西审核屯田事务。当时,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献、镇守使刘遐庆等人不和,相互攻讦,唐玄宗便命杜暹调查。蕃人赠以重金,杜暹坚决推辞,不肯接受。随从劝道:“您出使到这边远之地,不可辜负蕃人的情意。”杜暹只得接受黄金,但却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后,杜暹方才传书告知蕃人。蕃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杜暹,但却追赶不上,只得作罢。杜暹回朝后,累迁至给事中。(《旧唐书·杜暹传》: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镇守使刘遐庆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赍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失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 一一开元十二年(724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安西都护之职出缺。朝廷中便有人推荐杜暹,认为他曾出使安西,深得蕃人思慕。杜暹当时正为继母守孝,被唐玄宗夺情起复,擢拜为黄门侍郎,并充任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碛西节度使。(《旧唐书·杜暹传》: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使安西,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黄门侍郎,兼安西副大都护。《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及安西都护阙,或荐暹往使安西,人服其清慎。时暹自给事中居母忧。春,三月,甲子,起暹为安西副大都护、碛西节度等使。) 边功入相 一一开元十三年(725年),于阗王尉迟眺勾结突厥以及西域一些蕃国,图谋反叛唐朝。杜暹暗中探知,发兵征讨,斩杀尉迟眺,并诛杀他的党羽五十余人,而后另立于阗王。于阗国局势平定后,杜暹因功加授光禄大夫。他在安西任职四年,安抚将士,不辞辛劳,深得当地民心。(《旧唐书·杜暹传》: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以功特加光禄大夫。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一一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召拜杜暹为宰相,授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旧唐书·杜暹传》:十四年,诏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遣中使往迎之。) 此前,交河公主(阿史那怀道之女)和亲突骑施,曾派使者到安西互市。使者向杜暹宣读公主教令,杜暹怒道:“阿史那的女儿怎敢向我宣读教令。”他鞭笞使者,将其扣留。苏禄可汗大怒,举兵侵入安西四镇,并围困安西城。这时,杜暹刚刚卸任回朝,继任的安西都护赵颐贞出战失利。苏禄可汗大肆掠夺四镇储积,不久听闻杜暹拜相,便撤军而回。(《新唐书·突厥列传》:帝以阿史那怀道女为交河公主妻之。是岁,突骑施鬻马于安西,使者致公主教于都护杜暹,暹怒曰:“阿史那女敢宣教邪?”笞其使,不报。苏禄怒,阴结吐蕃举兵掠四镇,围安西城。暹方入当国,而赵颐贞代为都护,乘城久之,出战又败。苏禄略人畜,发囷贮,徐闻暹已宰相,乃引去。) 仍居要职 一一杜暹拜相后,与李元纮不和,常在政事上产生分歧,以致纷争不断。(《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元纮、暹议事多异同,遂有隙,更相奏列。) 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将二人一同罢相。杜暹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历任魏州刺史、太原尹。(《旧唐书·杜暹传》:后与李元纮不叶,罢知政事,出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又历魏州刺史、太原尹。) 一一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巡幸北都太原,拜杜暹为户部尚书,让他扈驾返回长安。(《旧唐书·杜暹传》:二十年,上幸北都,拜暹为户部尚书,便令扈从入京。) 一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又巡幸东都洛阳,命杜暹为长安留守。杜暹抽调轮值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并亲自巡查,从不懈怠。唐玄宗得知后,下诏褒奖。(《旧唐书·杜暹传》: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赐敕书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城隍宫室,随事修营,且有成功,不疲人力。甚善甚善,慰朕怀也。”) 一一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升任中书令。杜暹接替李林甫,出任礼部尚书,并封魏县侯。(《旧唐书·杜暹传》:俄代李林甫为礼部尚书,累封魏县侯。) 晚年病逝 一一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杜暹病逝,终年六十余岁。唐玄宗追赠他为尚书右丞相,又命中使帮忙办理丧事,并赏赐绢帛三百匹,赐谥号贞肃。右司员外郎刘同升、都官员外郎韦廉认为杜暹忠孝双全,贞肃二字不能褒奖他的美德,请求更改谥号,杜暹之子杜孝友也向皇帝申诉。太常寺最终将杜暹的谥号定为贞孝。(《旧唐书·杜暹传》:二十八年,病卒,年六十余,诏赠尚书右丞相。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太常谥曰“贞肃”。右司员外郎刘同升、都官员外郎韦廉以暹有忠孝之美,所谥不尽其行,建议驳之。孝友又诣阙陈诉上闻,而更令所司详定,竟谥曰贞孝。) 轶事典故 百纸参军 一一杜暹生长在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以至孝闻名于世。杜暹因孝谨被举荐为官,出任后又以廉洁著称。深受皇帝宠爱,曾得皇帝数次赐书。 一一杜暹在任婺(wù)州(今浙江金华)参军期满离任时,同僚送来一万张纸为他送行。在唐代,婺州所产的纸张非常有名,天下士人争相购求,可杜暹表示,只愿意收取一百张作个纪念。由此,人们称他为“百纸参军”。 一一身处文化发达的开元盛世,杜暹深以自己不精学术为憾,故在为官之余,倾全力收集图书,以期能惠于子孙。 一一居长安时,他的藏书已达万余卷,均深藏楼阁,概不借阅。为了教育子孙保护书籍,他在每部书卷后都题上家训曰:“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教,鬻及借人为不孝”。 人物评价 刘昫:⑴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然素无学术,每当朝谈议,涉于浅近。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时亦矫情为之。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⑵ 魏知古、卢怀慎、源乾曜、李元纮、杜暹、韩休、裴耀卿,悉蕴器能,咸居宰辅。或心存启沃,或志在荐贤,或出爱子为外官,或止屯田于关辅,或不受蕃人之赂,或坚劾伯献之奸,或广漕渠以充国用:此皆立事立功,有足嘉尚者也。卢、李、杜三君子,又以清白垂美简书,公孙弘之流也。(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 司马光:⑴ 自王孝杰克复四镇,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以唐兵三万戍之,百姓苦其役;为都护者,惟田扬名、郭元振、张嵩及暹皆有善政,为人所称。(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 ⑵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徐钧:婺女初官辞赆纸,安西按虏复埋金。公清勤约自宜相,文墨何须较浅深。(诗·徐钧诗选) 家庭成员 祖父:杜义宽,官至滕王府谘议、苏州司马。 父亲:杜承志,官至天官员外郎。 兄弟:杜昱,官至给事中。 儿子:杜孝友,官至殿中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