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王崇庆还在开州的家中,尚未前往登州府,开州同知潘埙给王崇庆送来一块“忠义堂”匾额。潘埙曾对王崇庆说,作为京中的郎曹官,不该因进言之事而被放外任。这次王崇庆本应回京任尚宝司丞,却调到登州府,仍是外官,潘埙特送来“忠义”匾,以表达对王崇庆为国尽忠、仗义执言的敬意。第二十一开(画页上部书“二十四”字)中两位纱帽圆领的官员就是王崇庆和潘埙,二吏抬着匾额,院内还有乐工等人。 正德十四年三月,王崇庆到登州府(府治在蓬莱县)就任,先谒城隍庙,然后到丹崖山海市亭观海。海市亭即避风亭,正德八年所建,用来供游人观看海市蜃楼。王崇庆到任时正逢大旱,于是亲自写祭文,祭海祈雨,三天后果然下雨,百姓们十分高兴。第二十二开(画页上部书“二十五”字)里王崇庆纱帽吉服跪在海市亭外的供桌前,桌上陈列香炉、花瓶及酒食等,一吏持酒壶立于桌侧,另一侧两个生员正展开一幅卷轴。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擢升王崇庆为江西按察司佥事。三月,明武宗崩,哀诏下来之后,吏部文凭也送达登州府,父老军民得知消息,纷纷前来送行,一直送至郊外,人群前后相望三五十里,并留下王崇庆的靴子作为纪念。第二十三开(画页上部书“二十六”字)画父老送别王崇庆的情景,因逢国服,王崇庆以白布裹乌纱帽,垂软带,去掉纱帽的两翅,身上穿素白圆领,随从白小帽和白直裰,父老皆戴浅色或白色头巾,身穿浅淡色衣服。 第二十四开未见编号数字,从内容来看,应该是“二十七”到“二十九”中的一张,文字记“是年冬,先生改分守冀北道,驻节云中(大同)”,但没有具体纪年。《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年二月)升……江西按察司佥事王崇庆为山西左参议。”明代在布政使之下设左、右参议,分守各道,如成化二十年进士王璠就曾任“山西布政司左参议分守冀北道”。所以此开文字提到的“改分守冀北道”和《实录》中升山西左参议应系同一事,只是所记时间不太一样。 嘉靖三年(1524年),王崇庆向大同巡抚右副都御史张文锦提出九条建议:“其一曰选将、其二曰练兵、其三曰足食、其四曰理堑、其五曰养马、其六曰举贤、其七曰明刑、其八曰均赏、其九曰议守。”张文锦对此大为赞叹,但并没有真正施行。第二十五开(画页上部书“三十”字)画的是王崇庆在都察院大堂向张文锦进言,王崇庆坐在交椅上,只画出背影,张文锦则被巧妙地“遮住”,没有画出来。 由于大同城北地势开阔,缺少天然屏障,长城又年久失修,若有寇入犯则直抵大同城下,于是张文锦决定仿效宣府,在大同城北九十里外修筑红寺儿、胪圈、窑山墩、水尽头、沙河等五个堡城作为防御要塞。当时边军非常贫苦,有些人甚至多年没有领到月粮,张文锦又让他们去修筑堡城,而参将贾鉴督工极严,导致军中怨言横生,王崇庆每每将情况告诉张文锦,张皆不以为意。一天,张文锦率大队人马巡视新建好的红寺儿堡等处,陪同人员有王崇庆以及镇守太监王觐、总兵官江桓、副总兵时陈等。第二十六开(画页上部书“三十一”字)中背景可见红寺儿堡,画面左侧戴大帽穿云肩膝襕袍者系镇守太监王觐,右侧身披甲胄者应是总兵官江桓,画面正中有两位纱帽圆领的官员,侧身者为王崇庆。 第二十七开(画页上部书“三十二”字)主要表现王崇庆坦直真率、刚正不阿的性格。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王崇庆上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当时毕昭为山西巡抚,一天议事时,毕昭与王崇庆意见相左,但王崇庆丝毫不肯妥协,他当着毕昭的面说:“今之当路(主政者)必欲使人‘委曲奉承’,此四字庆平生未之学也。”在座官员听到这话都大惊失色。 嘉靖四年(1525年),43岁的王崇庆上疏请求卸任回家奉养老母亲,在尚未得到答复时只是面辞巡按就离职而去。于是巡抚毕昭率巡按御史等向朝廷上奏,参劾王崇庆“擅离职守”。明世宗诏令直隶巡按监察御史周在逮问王崇庆。第二十八开(画页上部书“三十六”字)画一骑马公人,大帽青衣,肩背文书,正离开太原城。 第二十九开(画页上部书“三十七”字)解释了王崇庆突然离职的原因。王崇庆在汾州时收到家中来信,说老母亲侯氏生病,王崇庆想到父亲五十七岁就去世,而母亲此时已年过七十,担心奉养之日无多,于是“飘然解绶以行”,回到开州侍奉老人。画中侯氏包头绾髻,身穿袄裙,坐在堂前,王崇庆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圆领,俨然刚刚离任到家,正给母亲奉茶。堂外站着王崇庆的两个儿子——长子王野(22岁)和次子王田(14岁),二人身穿襕衫,说明已考中生员入学,王野因系成年故头戴儒巾,王田尚在留发中,只是包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