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岁女童拔牙竟惹出“心脏病”

 长沙7喜 2020-05-06

2020年第34篇文章


小可今年10岁

是个活泼开朗的5年级学生

2个月前拔除了一颗龋齿

可以没过几天就出现反复发烧浑身乏力

每次量体温都在38.5℃以下

开始以为是受凉感冒没太放在心上

后来逐渐感觉体力明显下降

晚上睡眠也变差

直到出现高热39度以上

才来儿童医院就诊

这个时候心脏已经发现有杂音

发炎的指标明显升高

经过超声心动图检查

医生发现小可的心脏瓣膜上有大量细菌附着

导致瓣膜关闭不全

小可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简称IE)是心脏内膜表面受到微生物感染,伴有赘生物形成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心脏瓣膜相当于心脏内部通道“大门”,为最常受累的部位。刚开始只是“大门”(瓣膜)关不拢,慢慢地连门框(瓣环)都烂掉了。细菌在瓣膜上不断繁殖,形成赘生物,形成瓣环脓肿。成批的细菌还可随血流播散到全身各部位,形成局部感染。赘生物从心脏脱落,则可能栓塞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甚至导致猝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常伴随着高死亡率和严重的并发症,是十分凶险的。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原因

菌血症和基础心脏病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两个环节。菌血症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必要条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感染性心内膜炎高危易感人群。

血液中的细菌可来自口腔,牙齿及皮肤表面。我们的口腔和皮肤含有至少500多种微生物,它们能随着拔牙、洗牙或刷牙动作或是皮肤黏膜破损而跑到血液中,研究表明,口腔科操作时细菌入血的发生机率10-100%。但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细菌不会在血液中的存活太久,体内免疫细胞会将它们清除。而对于心脏动过手术,植入人工瓣膜或者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人,细菌则很容易在心脏瓣膜附着,形成赘生物,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

如何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效的预防还是主要针对菌血症和基础心脏病两个环节。预防和减少菌血症发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牙科检查,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黏膜损伤后的继发性感染。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在进行拔牙等高危操作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医生提醒:千万不能把类似小可的情况当成普通感冒,应高度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是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建议您及时到我院的心脏专科就诊。

作者: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王野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