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校缘——风雨历程五十年

 周纳森 2020-05-06
刘本忠
关注

农校缘——风雨历程五十年

2020-04-24 阅读800

  日月无情存千古,人生有情百年殇。一个人,一个单位,甚至一个朝代,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宜昌农校,随着建国初期大农业变革的需要,于1952年组建,又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因2002年合并组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而注销。五十年,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是弹指一挥,五十年,对于一个单位,是跌宕起伏的慢慢行程。

  1952年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北宜昌高级农业学校于夷陵区(原宜昌县)小溪塔组建,成立了团支部,党员归属地直文教党支部,同年9月正式招生。1955年,成立了农校团委,学校更名为湖北宜昌农业学校,第一届学生毕业。原茶叶专家,宜昌第一个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林作炎,农校原纪委书记黄衍孝,都是农校第一届毕业生。

        1957年,农校建立了党支部,1958年,学校升格为湖北宜昌农业专科学校,附设中专班。1961年,贯彻'高教六十条',学校建立了党总支,经过调整,教学秩序逐步规范。1962年春,贯彻落实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停办,学生全部返回原籍,教职工107人,留下30人,其余动员回乡或调离。1962年秋,学校更名为'湖北宜昌农业干部学校”,培训农业在职干部。

         1964年,农校恢复中专性质,连续招收三届社来社去(从公社来回公社去)学生,后来停止招生,1968年,三届学生全部离校。1970年春,农校整体搬迁到枝江四岗,并入宜昌地区'五.七干校',学校停办。

  1972年,宜昌农校在枝江四岗复办,1973年正式招生,1975年成立农校党委。师生员工因陋就简,克难创业,艰辛办学。1981年,中等专业学校首评职称,宜昌农校被评定副教授一人,讲师十一人,学校逐步走上正轨。

  从1980年秋到83年春,宜昌地委组织部委托农校对乡镇和各县委办局分管农业的干部190人进行了为期四个月至一年的培训,同时,各县组织部选派优秀的青年干部到农校读两年制专修班,这个脱产专修班办了三届。

  1983年,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南下干部,农校党委书记都中奇,在调到原宜昌县之前,与部分人合影留念。

  宜昌农校在枝江四岗十三年,艰苦创业,先后修建了教学大楼、礼堂、食堂、教工和学生宿舍,开辟运动场,建立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初具规模。

        枝江四岗校址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不适合办学。因而,1983年,省政府批准宜昌农校予以搬迁。

  1984年,宜昌农校整体搬迁到宜昌市窑湾原华中农学院宜昌分院旧址,原宜昌地区果树实验站及其所属生产队同时并入农校。宜昌农校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在上级支持下,加上办学水平评估,学校加快了建设步伐,教学实验楼、礼堂、图书馆、教工和学生宿舍、综合大楼、运动场先后落成,校院建筑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在校学生最多时达2800多人。

  1992年的金秋十月,宜昌农校迎来了四十周年庆典,拟对建校40年来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农校各届毕业生近两千人从全国各地回到母校,送上最真诚的祝福,盛况空前。

  宜昌市副市长张子仪及各级领导、来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对农校的办学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农业部部长何康、宜昌市委书记艾光忠、省农牧厅厅长了程运铁、宜昌市副市长张子仪等领导题词。

  随着宜昌农校快速发展,学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日臻完善,许多关系到职工利益和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均由教代会讨论决定,学校几次住房调整,由工会委员会全权负责。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省农业厅组织的教学督导和省教育厅组织的办学水平评估,都十分严格。这些督导和评估,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对教学质量的促进,对学校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原农牧业部长何康、时任湖北副省长韩南鹏、省农牧厅长程运铁到农校进行过调研。1999年以后,面对高职这个新事物,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宜昌市和三峡大学各级领导均来到农校进行考察,时任宜昌市委书记孙志刚、副省长王少阶也到农校进行调研。

  1999年,宜昌农校有幸成为国家新高职的试点单位,挂靠在湖北三峡学院,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同年秋季召生150人。2000年,三峡大学成立,农校换牌为“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但法人仍然是宜昌农校。2002年夏,试办的第一届高职生毕业。

  2002年,根据省政府的决定,宜昌农校与其它几所学校合并,组建了宜昌职业技术学院(后更名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宜昌农校法人资格被取消,同时停止了以农校名义对外的一切活动。宜昌农校,从此成为一个历史的印记。

  宜昌农校从建校到注销,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几经波折。广大职员从全国各地、各大专院校汇聚在一起,共同担起了宜昌农业职业教育的重任,为宜昌的农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又扛起了宜昌农业发展的大梁。

  我们大多在农校工作、生活了数十年,留下了青春岁月,经历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变革,品尝过事业的艰辛与曲折,也感受过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长期的农业职业教育,使我们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逐步养成了艰苦创业的惯性,培养出浓厚的'单位情节',缔结出纯朴深厚的同事情感,这些都成为推动农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刚组建时,宜昌农校是其基本要素,到2010年,三峡职院共并入了十所学校,职院多次安排干部互相交流,有意淡化校区意识。再过一些时日,只有在学校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到'宜昌农校”字样,人们意识中'宜昌农校”这个概念会彻底消失。

         这些年,三峡职院发展迅猛,三峡职院就是一个大盆景,其综合能力排为湖北省第五,跃入全国优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列。我们作为三峡职院的退休人,感到光荣和自豪。

        当我们回顾往事的时候,不是要割裂现在的归属,而是对那段已消失的历史的一种难忘情怀。

  当我们在回忆农校历史的时候,一些已去世前辈的身影会时而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们为宜昌的农业职业教育献出了青春年华,让我们祭奠他们的英魂,愿他们在天堂安祥。

        我们仅收集到二十六位同志去世后的照片,他们是:师忠民、赵素珍、杨泽萍、张锦霞、魏明全、卢秀香、柴同珍、吴道宽、陶真耐、杜荣慈、刘锡凤、梁裕智、王永太、黄衍孝、龚群达、戴义侠、周仁贤、蔡德元、高传发、张先科、刘永亮、王兆堂、鲁晓林、周兴福、何传斌、刘汉林。

  宜昌农校历经半个世纪,因政治、工作需要和个人原因中途调走的达几百人,他们都是农校变迁的见证人,为农校的发展付出了心血。我们在这里祝愿他们及家人平安吉祥,万事顺心。

        这是收集到的部分照片,他们是:黄发敏、商志春、龚永新、张志雄、周赟红、王元三、许启新、龙家新、谈辛钧、张祖秀、张晓春、范家华、王启笛、王绍柏、刘青、刘学春、杨勇、杨尚界、都中奇、刘华民、许松林、陈福昌、王佩兰、熊荣富、马洪沃、陈燕美、刘祖相、刘心海、余先奎、雷振羽、程子仪、庹登祖、黄家训、曹诗清、李学显、肖善木、骆明慧、曹林平、夏昭祥、宋鳌远、陈永兰。

  农校的离休干部,现在仅有谢舒青、张涛、张天权三人,他们走过了一个半甲子的历程,岁月沧桑。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70周年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们颁发了纪念章,这是对他们一生的肯定和褒奖。我们衷心祝愿他们健康、快乐,寿登期颐。

  有文章说,中国最勤奋的一代人,已经老了。农校人大多也已经老了,还健在的建校元老喻楚安,已九十有二。农校现有退休人员97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校退休队伍会日渐缩小,最后消失。这是自然法则,时光难留。

  人生如书。少年是一本连环画,青年是一本流行杂志,中年是—本学术读物,老年则是一本古典线装书。书旧了,人老了,但一颗坚定的心,依然要书写不老的传奇,诠释我们生命的精彩。

  人生如戏。它以生活为舞台,以时间为布景,以情感起伏变化为线索,以自己的经历为情节,以成功为高潮。你哭也好,笑也罢,愿意也好,被动也罢,这是一场你无法拒绝的表演。

  人生如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荣辱得失。月缺月圆都是—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荣辱得失在所难免,要从容面对。我们要像月一样坦然、一样自信,始终保持如月一般纯正而平静的心态。

  人生如歌,每一个音符都是生命的绝唱。我们无法把握人生的短长,或许也不能确保人生之歌精彩动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做一个奋力的歌者,当我们回顾往事的时候,会感到生命无憾。

  人生是一只舟。舟航行在浩渺的大江大海里,人生活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舟坏了,大海依然汹涌澎湃;人没了,生命的舟搁浅了,时间长河仍旧汩汩流淌。这正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人生如梦。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又成为记忆,再回首从前时,就会发觉人生真像是一场梦,似真又似幻。

        且看农校退休人,大家都能以快乐的心情、平和的心境、健康的心态,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

     张天权与吴道宽夫妇一生多做善事,1999年以来,他们千元以上捐款达14次,受捐单位4个,精准扶贫两户,先后帮扶三峡职院困难学生35人,总金额8万余元。

        张天权与吴道宽夫妇很早就与相关部门签了协议,去世后将遗体捐赠给医疗事业。2015年吴道宽病故后,未举行任何仪式,直接将遗体捐献给了医学院,其5000元安葬费捐给了三峡职院困难学生,其行为令人十分感动。

        张天权和吴道宽夫妇的家国情怀,平凡而又伟大,媒体多有报道。

  杨泽萍,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几十年来,忠于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晚年与顽疾抗争六年,去世后,家人受托将其骨灰撒向了老家山川,与天地为伴。2020年4月28日,王瑞林遵循老伴杨泽萍的遗愿,向学校组织部上交了杨泽萍最后一次党费一万元。实际上,王瑞林本人早在多年前,就与相关部门签定了协议,去世后将遗体捐赠给医疗事业。大爱无疆,这就是他们对生命的诠释。

  二级教授刘湘林,到退休年龄后被学校留任。他长年深入山区各县从事核桃、猕猴桃的研究、技术指导和培训。

         2017年,科技部、财政部共同支持的猕猴桃项目在扶贫村五峰长乐坪苏家河村落地,由刘湘林主持,两年建成了面积50亩猕猴桃示范基地。2019年,湖北省猕猴桃示范县落户五峰县,拟建设高标准园1000亩,三峽职院是技术支撑单位,刘湘林被聘为技术指导。他的事迹受到了宜昌市老年科协的表彰。

  陈光源是三峡职院校友会的联络员,与原农校的校友进行了广泛联络并收集他们的资料,他长年到基层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得到校友的认同,受到了宜昌市老年科协的表彰。

        李泽荣退休后多次下乡授课和技术指导,随叫随到,发挥余热。

  胡泽礼和周文蔚夫妇在屋顶精心种植花卉,种出了一番新天地。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群花争奇斗艳,一片姹紫嫣红,折射出他们愉悦的心情和人生的美好。。

  象棋爱好者在周经武的带领下,连年征战,曾获得宜昌市城区老干部象棋比赛四年冠。

        钓鱼达人梁恩炬,退休后发明的钓鱼双钩,获得了国家专利,被央视'我爱发明'誉为钓鱼神钩,他钓到的最大青鱼重十九千克。

  农校退休人群中,有十多人长期住在外市、外省和国外,甚少参与我们退休队伍的集体活动,他们与子、孙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徐怀全积极参与并组织老干部活动,被任命为中山市火炬开发区老年大学副校长兼乐团团长,分管舞蹈团和合唱团。李东贤、吴先梅夫妇在美国,养猪喂鸡种菜,忙得不亦乐乎。

        宜昌市有位老领导讲,与子孙在一起,帮他们排忧解难,不给社会添乱,就是老有所为。这话有道理。

  有些人常住乡下,不为伟大的人生理想,只为那并不拥挤的交通和没有喧嚣声的田园风光,种点有机蔬菜,时而吃点锅巴饭,也是一种意境。

  唱歌跳舞能增加肺活量,增强身体抵抗力,减轻慢性疾病,防止老年痴呆等诸多好处。笑口常开大智慧,乐要哈哈,苦也要哈哈!

  学校离退休第七党支部(原农校范围),每年都组织党员纪念党的生日、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主题党日等话动,做到人退休思想不退休。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校退休人导引功、门球运动十分红火,导引功和门球等代表队常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均取得过不俗的佳绩。1992年,农校导引功代表队参加全省表演赛获优秀奖,参加全国邀请赛获一等奖。

  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春秋时节,学校老年办都会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出去走一走,让老年人感受祖国山川的博大,体验大自然的多彩与美丽,增加交流,净化心灵。农校退休人大多都参与了这些活动。

  参观宜昌市博物馆,回眸历史的厚重、社会发展的起伏跌宕,波澜壮阔。

  游览 枝江问安同心花海。心中有阳光,人间处处皆春色。

  走进官庄,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

  参观宜昌市规划馆,憧憬中国梦、宜昌梦的美好未来。

  有人这样评价退休人的生活:        

       玩牌的昏天黑地找麻友, 跳舞的盼着天黑广场秀;爱唱的社区舞台放歌喉,玩花的牡丹嫩芽催枝头;钓鱼的寒来暑往找水塘,走圈的忘记膝盖股骨头;做饭的菜市灶房熏香味,恋旧的天南海北聚校友; 打球的汗流浃背说痛快, 下棋的到处搜寻硬对手;微信的叽哩哇啦开视频, 看戏的跟着剧情泪水流;公益的乐于助人做善事, 空巢的老伴依挎也风流; 有孙的努力练习当孙子,樂健的和和睦睦能持久。 

        形形色色退休人, 大千世界竞风流;自己高兴是标准, 都能活到九十九!

     赤身裸体到人间,生死不过三万天,

       官民贫富都一样,届时相会天地间。

       回忆昨天,我们人生无悔,珍惜今天,生活多姿多彩,展望明天,我们会继续诠释生命的精彩。

         宜昌农校已成为一个历史范畴。我们留下这粗放的相册,不求精致,只求真实。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翻开这相册的时候,多少都会引起我们的一些回忆、一些思念。

更新于 2分钟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