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修的失败下场,有两点是我们需要引以为戒的

 芨芨草01 2020-05-06

聪明需要用在正确的地方,杨修的失败,就是最好的教训

文/芨芨草

近来无事,竟然看完了整部老版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以前也断断续续看过几集,对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只停留在那几个主角身上。这次一集不落地看下来,才知道其中的人才原来这样多!

经典不愧是经典!除了感叹作者的写作功夫之外,对于老艺术家们的表演也是深为赞叹。不过,这次看剧,却让我发现了一些我原来没有注意的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的成功与失败,第一次清晰地印入我的脑海。

在曹操的身边,有一位谋士叫杨修。他出生名臣之家,才学聪明,是深得曹操喜欢和欣赏的。那么,为什么杨修最后会死于曹操之手呢?虽然说,曹操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但我觉得,杨修之死,其实是死在自己手里的。

杨修的人生,以失败下场为终结。我总结了一下,至少有二点,是杨修为自己的下场所埋下的伏笔。 

一,“不务正业”,把聪明用在揣摩曹操心思之上

杨修是个聪明人。聪明到什么程度呢?曹操曾经有过这样的总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能让曹操如此赞赏的人,怎么会是个平庸之辈呢?由此也可见,曹操对于杨修,最初是很欣赏的,这才让他留在身边当了主簿。

曹操身边不缺谋士,而且曹操也不是忌贤的人,不然,他也不会四处拢罗有才之士来帮忙自己成就大业。

杨修来到曹操身边之后,也确实为曹操出过一些主意,并且得到曹操的采纳。但杨修不满足于这样的成绩,因为,他是一个自傲的人。那么,怎么样更能引起曹操的注意?那就是去揣摩曹操的心思,然后说出来,让曹操知道,自己的聪明已不是一般的级别了。

所以,剧中用了六个故事,来表现杨修猜度曹操心思的准确性。比如,塞北送来一盒食品,曹操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个字。杨修走进来一看,也不问曹操,就自作主张取了匙子分给众人吃。

曹操问杨修为什么这样做?杨修回答说:“一合酥,不就是一人一口么?我怎么敢违了丞相之意呢?”

曹操笑了,表现同意杨杨修的见解,但内心却对他有所顾忌。因为,一个太过聪明的手下,终究是领导的威胁。

还有一个例子,曹操命人造了一个园子。完工之后,曹操去观看,却没有说好与不好,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过了几天,下人再请曹操去园子观看,曹操发现门改小了,很是满意,就问是谁知道我的心意呢?下人告诉他,是杨修说的,因为门上有活,就是一个“阔”字,说丞相是嫌弃门太宽了。曹操点头而笑,但内心更加重对杨修的不满。

其实,曹操不是忌才之人。当初阿琳用一篇文章把曹操几代祖宗都骂了,曹操也不加罪于陈琳,反而委以重任。所以可见曹操不是忌才,而是对于杨修一再猜度自己的心意而不满。

二,太“懂”而招祸,自以为是害了自己

如果杨修与曹操不是主仆的关系,如果杨修不是屡次把自己对曹操的“懂”显露出来,那么他也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朋友之间的“懂”,是一种难得的情谊。一个人,如果能让另一个人懂自己,他是会心怀感恩的。但曹操是什么人?他是一代枭雄,他的野心,是要一统天下。但反过来,曹操也知道自己的心思属于言不正名不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让杨修准确的猜中自己的心思,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假若,杨修能够适可而止,或者把才学用在帮助曹操成事上面,曹操或者会更加重用他。可惜,杨修用错了方法。他把自己的一身才学,用在猜测主人的心思上,并且,这种猜测的后果对大局是没有用的,只能表现自己的一点小聪明。那对于曹操来说,这样的人,留不留都无关紧要了。

于是,借助“鸡肋”事件,曹操趁机杀了杨修。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曹操欲攻汉中,却总是被马超战胜;他想放弃汉中,又怕被蜀兵嘲笑,于是在吃饭的时候看见碗中有鸡肋,顿时想起这场战事就如这鸡肋一般,脱口而出“鸡肋”二字。

不想这话让杨修听见,他觉出曹操有退兵之意。本来,你杨修自己知道就好了,何必在曹操没有下命令之前说出来呢?这就是杨修自己的“作死”了。他不单自己收拾行旅,还把曹操的这个心意告诉了夏侯惇,以至于夏侯惇去告诉手下,让他们也提前收拾行旅。

这也是命中注定。偏偏那夜,曹操睡不着,出来溜达,看到军士都在收拾东西,大为所惊,赶紧召夏侯惇问个清楚。夏侯惇告诉他,这是杨修说的,曹操有退兵的想法,所以才让手下提前收拾东西。

曹操这一气啊。如果说原来那些事都还是小事,那么这样子的作为就是在扰乱军心了,这哪能容得!所以,曹操一气之下,下令把杨修杀了。

所以你看,杨修的死,基本就是自己作的。虽然说曹操生性多疑,即使杨修不作,也有可能被杀。但从杨修的表现来看,他的失败,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这样的教训,也是需要引以为戒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