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氨氮毒理

 赢在优势 2020-05-06


自然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主要以硝酸盐氮(NO3)为主,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 )形式存在的氮受污染水体的氨氮 叫水合氨,也称非离子氨。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而铵离子相对基本无毒。

 而在养殖塘中,无机氮主要以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三种形式存在,简称“三氮”,一般来说硝酸盐氮无毒害作用,毒性主要来自前两者。其中氨氮的影响是最大的,氨分子是脂溶性的,能穿透细胞膜毒害组织。


一、氨氮超标的两大危害

危害1:

        离子氨态氮因为带电荷,通常不能渗过生物体表,一般对生物无害,且能够被藻类直接吸收利用。但分子氨能透过细胞膜,具有脂溶性,对水生生物有很强的毒性。

        在pH、溶氧、硬度等水质条件不同时,氨氮的毒性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氨态氮的毒性随pH增大而增大。同时分子氨的毒性也随水中的溶解氧的减少而增大。
        分子氨的毒性表现为: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损伤鱼的鳃组织,降低鳃血液吸收和输送氧的能力。甚至导致鱼的败血症。


危害2:

       亚硝态氮是极为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在硝化细菌的细菌的作用下,被氧化为低毒的硝态氮,而在水体中缺氧时,好氧微生物受到抑制,厌气性微生物(如反硝化细菌)大量繁殖,被反原为氨态氮。其毒性为:主要是影响氧的运输、重要化合物的氧化及损坏器官组织。


二、氨氮的来源有三条途径

1)池内残饵、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经微生物分解脱氨作用产生,反应式如下:R-CHNH2-COOH H2O→R-CHOH-COOH NH3。
2)在氧气充足情况下,氨氮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盐,接着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盐;当氧气不足时,则可发生反硝化作用,亚硝酸盐、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产生氨气。
3)水生动物代谢过程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产生,少数源于嘌呤核嘧啶的降解,极少数源于尿酸的分解。鱼虾中的氨大部分经鳃排出,其余部分与尿液一起排出。

三、六大防治措施

1)选择适宜的放养密度,避免养殖密度过高。
2)控制投饵,做到少量多次投喂(4-5次/天),减少残饵。
3)控制池水pH值在7.5~8.6、水温20℃~30℃,防止pH和温度过高增大氨氮毒性。

4)增加池水溶解氧(4.3mg/L以上),促进氨氮转化为硝酸盐,降低氨氮溶解度。养殖后期,增加水中曝气量
5)勤换水,换水是降低氨氮(低于0.3mg/L)、改善水质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6)控制藻相,保持菌藻平衡。


四、三大降解氨氮的途径

1)通过细胞扩散作用使非离子氨从血液扩散进入水体;
2)通过NH4 与 Na 的离子交换作用排除体外;
3)通过转化为毒性较小的化合物如尿素氮。

   声明   

《养殖前沿》征集个人观点原创文稿,欢迎任何涉及农牧类养殖文章,积极爆料。本公众号为非盈利性质,只为搭建养殖群体交流平台,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因来源无法定论的未署名作者,若有侵害您的利益或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