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灭吴三杰:谁与争锋,幸得善终

 四地闲夫 2020-05-06

导言:

'从来太平将军定,不叫将军见太平。'自古以来,大将难得善终,可英国有句谚语,说'有规则就有例外'。

唐朝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就用'东风光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探讨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性'这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西晋初年,三国中最后一个政权东吴还没有灭除,晋朝大臣有人主张灭吴,有人反对灭吴,一直把这事拖延了下来。最后晋武帝司马炎拍板灭吴,发兵二十多万,分几路进攻吴都建业(今南京)。

灭吴三杰:谁与争锋,幸得善终

西晋版图

镇南大将军杜预打中路,向江陵进兵;安东将军王浑打东路,向安徽横江进军;还有一路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濬率领,沿着长江,顺江向东进攻。

'千人千面。'杜预,王浑,还有王濬,是三位性格迥异的大将。乱世出英雄,同朝为将,平定天下,谁与争锋?谁能明哲保身,功成身退?

他们都很幸运,遇到了明主晋武帝。

军事技术一团糟的大将,最终文庙武庙都祭祀

杜预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声名显赫的官员,可杜预虽然出身条件优越,却不是只知花天酒地享乐的膏粱子弟。

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之才,当时人称他为'杜武库',说他博学得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

杜预虽说没有最先攻进建业,可是他一直镇守江北,又打到广州,还为王濬攻打建业出谋划策,人人佩服。

据《晋书》上记载,杜预连骑马都不会,射箭技术也差劲,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可在东吴百姓眼里,他是最可恨的西晋大将。

杜预太善于用兵了,给东吴带来毁灭性打击。传说杜预脖子上生了一个肿瘤,东吴人看到长包的树,就挥刀砍断,还给狗脖子上挂个葫芦,借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

灭吴三杰:谁与争锋,幸得善终

杜预封爵

灭吴之后,晋武帝论功行赏,封杜预为当阳县侯。杜预毫不看重官职和赏赐,很快就回驻地去了。

他熟读史书,深知平定天下以后,帝王对掌握兵权的大将,往往会很不放心,于是,他多次上书,让晋武帝收回自己的兵权,可武帝多次拒绝。

杜预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除了认真做学问,他还把精力放在兴修水利、为民造福上。他带领军民挖塘筑坝,开渠引水,灌溉农田。

结果,粮食增加了,人们幸福感更强了,老百姓纷纷管杜预叫'杜父'。晋武帝知道了这件事,也很开心,对杜预更加放心了。

其实,杜预学问多了,对名和利,早就看淡了。公元285年,年六十三岁时去世,被追赠征南大将军之职。

灭吴三杰:谁与争锋,幸得善终

杜预画像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诏令天下: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杜预位列其中。

杜预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被祭祀的历史人物。

王浑,你真浑,你能善终全凭运气

灭吴三杰之中,和'温良恭俭让'的杜预性格相反的大将,便是王浑。王浑这小子算走狗屎运,遇到的是颇有风度的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历史上评价司马炎,说他首先是个好人,其次是个好皇帝,以礼治国,待人宽容。

是他,让经历了数百年战乱的百姓,度过了近三十年的好日子。看看王浑这小子的所作所为,若碰到的不是明君晋武帝,怕是有三个脑袋也会被砍了。

话说王濬率水军沿江东下,直奔建业,逼得吴主孙皓投降,可谓居功至伟。可这不朽功勋,却让王浑很不爽。王浑很不服气,他在朝廷上很有势力,是晋武帝的儿女亲家。

晋武帝的女儿常山公主从小双目失明,晋武帝疼她,一直想给她找个好婆家,结果王浑让儿子王济娶了常山公主,了却了晋武帝一桩大心事。王浑凭借这层关系,一直以为晋武帝肯定会向着他。

他的地位不断往上升,许多朝臣都来巴结他。面对王濬攻破东吴都城这事,王浑认为自己功劳也很大,打的都是硬仗,比如说他在江北把吴国丞相张悌打得大败,消灭了吴军好几万人。

'不是我把吴军的主力打败了,东吴丧失了抵抗的勇气,你王濬会这么容易攻下建业吗?如今他占了上风,我会服气吗?'王浑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怨气,连连向部下抱怨,简直成了鲁迅笔下逢人就反复诉说自己悲苦命运的祥林嫂。

灭吴三杰:谁与争锋,幸得善终

王浑

王浑整天想着被王濬占上风的事,还记起一件更让他恼火的事:王濬水军快到建业的时候,晋武帝下诏书给他,让他听王浑指挥。

王浑派人坐船去见王濬,要商量攻打建业的事,可王濬不但不和来使商量,还自己拿主意攻打建业,抢了头功。这么一想,王浑再也忍不住了,立刻上书晋武帝,状告王濬违背皇帝旨意,对抗上级,理应治罪。

晋武帝左思右想,觉得王浑说得有理,就下了一道诏书给王濬,批评他不听王浑指挥,违背皇帝旨意。王濬看了诏书,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都七十多岁了,还在为国带兵打仗,立了大功,还被人告黑状!

我是为了抢功而进攻建业的吗?那是战局千变,战机稍瞬即逝,我是抓住战机才进军建业的!王濬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武帝,细说原委,希望武帝能明察。

灭吴三杰:谁与争锋,幸得善终

晋武帝

王濬以为说明真相就没事了,不料王浑又把部下周浚写的一封信抄下来,报告给晋武帝,说王濬攻进东吴的皇宫后,放火烧殿,还哄抢了金银财宝,罪过实在太大!

王濬不得不又写信给晋武帝,说东吴的君臣都还活着,陛下可以查对。我治军一向严明,进入吴宫之后,军士有违犯军法的,被我斩了十三个,倒是周浚部下有来皇宫抢东西的,被我抓住二十几个,我交给他处置,没想到他还来诬告我!

从王浑对王濬的态度,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王浑气量狭小。事实也是如此,王浑因气量狭小,多次受到当时人们的讥讽。

东吴灭亡后,王浑被晋武帝升职为征东大将军,晋爵京陵公,最终寿终正寝,去世时已七十五岁。

一心做事,慢慢把一切看开的性情中人

灭吴三杰之中,杜预做人境界最高,其次便是王濬了。王濬是个埋头做事的主战派大将,早就开始做灭吴的准备。他在益州督造了大批巨船,据说每艘能携带士兵两千多人,称楼船。

造船的木片、木屑都漂到东吴了,东吴有个太守叫吾彦,拿着木片去见吴帝孙皓,提醒皇帝晋要攻吴。怎奈孙皓是个麻木不仁的昏君,不以为然。

吾彦在失望之余,不愿坐以待毙,便在湖北省秭归那儿的长江险要处,钉了好多大木桩,拉上大铁链,还在水面下安插了好多一丈多长的大铁椎,好使晋国船只无法通过。

灭吴三杰:谁与争锋,幸得善终

晋国船只复原

灭吴战争打响后,王濬带水军沿江向东进攻,打到秭归的时候,楼船被吾彦布置的铁链、铁锥阻挡,寸步难行。王濬真不愧为足智多谋的名将,命士兵造了几十个木筏,每只木筏上放着一些草人,穿上士兵的盔甲,手拿刀枪。

他让水性好的士兵,带着木筏前进,那些铁锥的尖子扎在木筏上,被木筏扫掉了。而那些大铁链,被灌满油的木筏点燃后,慢慢地在上面烧,渐渐粗铁链就烧化了。

王濬进军胜利,不久就兵临建业城下。杜预竭力支持王濬一鼓作气拿下敌都,王濬也认为战机转瞬即逝。吴帝孙皓被王濬满江楼船的架势吓呆了,吓得没打就投降了,这让杜预和王濬都很开心,可惹恼了大将王浑。

王浑认为王濬不听自己指挥,只知抢功,立刻向晋武帝告状。王濬受到武帝批评后,气还没喘过来,王浑又拿部下周浚的信诬告王濬烧毁吴宫,抢夺吴宫的金银财宝,害得王濬又向武帝揭明真相。

灭吴三杰:谁与争锋,幸得善终

王濬

王浑见自己告状效果不明显,就下了死手,四处散布谣言,说王濬在益州当刺史的时候,就很会收买人心,现在打下建业,又在收买建业当地人的人心,简直想要图谋不轨,没准要造反。

晋武帝当然不相信王浑的诬告,可又不想让亲家太下不来台,迟疑两个多月后,才就灭吴大业论功行赏,给王浑封了公,给王濬只封了侯,显然:王浑在王濬之上。

王濬也不是呆子,心里那个气呀,心说我都快八十的人了,一心为国效力,无论是为灭吴出谋划策,还是兵不血刃,拿下东吴首都建业,那可是建立了不朽之功!王浑凭什么比我高?就凭他是皇帝的亲家?

心里这样想,脸上就表现出来了,有时候跟武帝说话,口气也不大好。好在武帝出了名的脾气好,念在他功高卓著和年事已高,就没和他计较。

王濬心里不平衡的事让部下范通知道了,他很替老上司担心,便对他直言:'您平吴有功,可不能居功自傲,这样下去,会招来祸患的!'

王濬细想了想,对范通说:'你说得对!我忽然想起了邓艾老将平蜀的时候,本来先攻进蜀都成都,居功第一,可被钟会陷害反而丢了性命,我怕落得同样下场。我气量是小了点,算了,我今后就听你的话!'

从此以后,王濬再也不说自己的功劳了,倒是老说皇上英明,将士勇敢。这话传到武帝耳朵里,武帝十分开心;传到大臣耳朵里,他们反而为王濬鸣不平,认为是功重报轻。

王濬过了几年心平气和的享福生活,八十岁高寿去世。

结语:人生就像一场戏,名利看透不生气

有人说'生气就像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这句话真是看透世事,实在是高明、达观之语。试想'伴君如伴虎',皇帝翻脸比翻书还快,不论你之前有多大功劳。

王浑嫉贤妒能,一心使坏,惹人反感,碰到宽厚的晋武帝,算他走运;王濬如果没遇到好部下范通,没听他的劝告,继续和晋武帝使小性子,脑袋是否要搬家也为未可知——他在武帝心目中,分量绝对没王浑重。

灭吴三杰:谁与争锋,幸得善终

诗圣杜甫

因为王浑是武帝的心头肉、从小就双目失明的常山公主的老公公。杜预最看得开,高风一直传颂至今,还修来唐代诗圣杜甫这个杰出的后代,真是'人在做,天在看'!

参考资料:

《晋书》

《资治通鉴》

《上下五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