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也叫五一劳工节 1866年“国际工人协会”,在日内瓦会议提出八小时工作制倡议,要求劳工每天工作不应超过八小时 劳动节的本意是用来给工人阶级争取权利,反抗资本家剥削的节日,不过现在这个节日的属性被严重淡化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劳动节的意义都变得很淡,只有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劳动节还在为劳工争取一些福利和权利 而在劳动节当天,有一部纪录片很值得注意,这或许是未来很多国家的劳工形态 纪录片名叫《Shrinking Japan: Tackling a Worker Shortage》 《萎缩日本,劳工短缺危机》 100多年前,无产阶级先辈给劳工争取到了8小时工作权,现在一些公司却在倡导996 可你别说996了,如果我和你说未来你可能要工作到80岁,你觉得这是笑话,还是将发生的现实呢? 在做人口研究的课题中,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模型形态,被称作“棺材型”人口结构,那什么叫棺材型人口结构呢? 这是金字塔型人口结构,上窄下宽,新生婴儿远大于老龄人口 这是葫芦型人口结构,上面最窄,中间最宽,显示青壮年劳动人口充沛 但最糟糕的就是可怕的“棺材型”人口结构,上面最宽,越到下面越窄 显示青壮年劳动人口不断流失,新生儿出生不断减少,唯有老年人不断增加 棺材型人口结构离我们并不远,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面临“老龄化危机”,“养老金危机”,以及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危机 这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一颗大雷,如果无法解决“棺材型人口危机”的话,那这个国家的活力与未来也就等于没有了 目前最接近“棺材型人口危机”的国家,不用我说大家应该也能猜到就是日本 细心的朋友或许发现了,上面图片左上角都有年份标注,日本将在2035年正式进入“棺材型社会” 2035年,距今也只剩15年了,在这15年里,你要让日本年轻人拼命生孩子,一家生四五个,除非政府拿枪逼着人民生,不然根本是天方夜谭 2035年虽还未到,但今天的日本社会已经频繁出现“老而不休”,“老而难休”的可悲社会状况了 去过日本的朋友都能见到,在日本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工作,那实在是太正常了 当你去采访这些七八十岁还在工作的老人时,老人家会告诉你,“我身体还很好,还能工作,没问题的” 可世界上有谁真的愿意“活到老,干到老”啊,谁不想退休了好好休息,安享晚年呢? 但是在日本,很多现实状况根本不允许老年人退休,因为他们一旦退休了,就根本没人来接替他们的岗位 100多年前先辈为我们争取8小时工作权 可谁能想到100多年后,我们居然还要争取80岁退休权? 这里是日本的美作市,2015年美作市40%的人口超过了65岁,这座城市已经出现“棺材型人口结构”的雏形 等到2035年,也就是15年后,美作市预估将有70%的人口超过65岁 一座城市里,70%的人是超过65岁的老人 这是什么城市?这样的城市,满眼老人,还可能有活力吗? 在美作市的养老院有这样一幕,一大早一批老人来到养老院,他们不是来这里休养的,他们是来工作的 七十岁的老人,在养老院照顾八九十岁的老人 老人照顾老人,因为根本没有年轻人,注意不是没有年轻人愿意来,而是根本没有年轻人 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可悲状况,而且六七十岁的老年劳工,会发生很多突发状况 就在记者采访的这天,其中一位老年劳工,突然发生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 这名73岁的劳工“田渊先生”,原本院长让他开车去接老人来养老院参观的,可田渊出去很久都没回来 院长焦急的打电话去询问,竟然发现“田渊”居然完全忘了去接老人的事,直接回家了 73岁的田渊先生,突发老年痴呆,完全忘了院长交代的工作,自己回家了 73岁的劳工,出现这种情况看起来叫人啼笑皆非,实则不胜哀叹 高龄老人继续待在工作岗位上,不仅工作能力大幅下降,更会出现各种各样你难以预料的身体状况 毕竟,他们也年过70了啊 虽然有轻微的老年痴呆,但为了让自己不再忘记重要的工作,老人拿起笔记本记下需要接送的人和时间 老人照顾更老的人,73岁的田渊老人对记者说: 我的脑子开始不灵光了 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没法抵挡衰老 那田渊老人为什么不退休呢? 他也打算退休,但养老院不希望他退休,因为田渊一旦退休,根本找不到人来接替他的工作 田渊和养老院,都无可奈何的煎熬着 年轻的劳动力,你们在哪? 镜头来到世界级的繁华之都,东京 这是东京一家出租车企业的地下停车场,一群老人正准备去工作 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是通过一家叫做“银发人力资源中心”的机构,介绍来的 过去日本的企业都是去找“公立就业服务部门”,寻找适合的青壮年劳动力 但如今,青壮年劳力持续萎缩,企业招人越来越难,于是企业只好去“银发人力资源中心”找老年劳工 银发人力资源中心的申请越来越多,和十年前相比,需求增加了整整40倍 而银发资源中心,大量派遣给企业的老年劳工,平均年龄为72岁 试问,要是一家公司有的选择,谁会去招72岁的老年人来工作啊 但就业市场上青壮年劳工不断减少,如果不找老年人来填补空缺,那你这家公司就会因人力短缺而关门 但就算找了老年人来填补空缺,公司的运作效率也肯定不如年轻劳工,毕竟衰老,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 而最近更让日本企业害怕的是,老年劳工的意外和工伤率正在快速上升 71岁的高龄司机在接送客人的途中,因突发身体状况而导致翻车,车上九人不同程度轻重伤 75岁的工人在废弃物处理厂操作机器时,操作错误引发严重事故,最终送医不治死亡 2017年全日本发生三万多起工厂事故,死亡317人,其中超过60%和高龄劳工有关 即便所有人都知道高龄劳工存在更多的潜在风险,但全日本的银发人力中心,依旧被迫不断降低标准 一家幼儿园需要招聘两位司机,来接送孩子上下学,但是园长找了整整两个半月,还是找不到司机 原来是银发中心的标准订的很严格 因为接送的是幼儿园小朋友,所以银发中心订出硬性规定,必须是拥有大客车驾驶执照,并且年龄必须低于70岁,才能被受聘为幼儿园校车司机 但两个半月过去了,根本没人应聘,园长只好找到银发中心负责人,希望她放宽要求,不要这“年龄必须低于70岁”的硬性规定 就算是高于70岁的校车司机,我们也能接受 可小孩子的命放哪个国家都是天大地大的事,让一个超过70岁的老人做校车司机,万一路上老人突发什么疾病,导致事故,谁来负责呢? 银发中心负责人担不起这个责任,拒绝了校长放宽条件的要求,老人们只能再另找工作 然而讽刺的是,当记者再深入了解后发现,现在这家幼儿园的驾驶员,竟然是一位75岁的司机 这位75岁的校车司机,6个月前就提出了退休申请,但因为一直找不到接任者,老人不得不继续工作 日本的棺材型人口结构带来了严重的国家危机,首相安倍晋三说:这是日本的国难 那面对如此重大危机,日本政府是怎么解决的呢? 目前来看三个方向: 1,发放补贴,鼓励生育 2,开放国门,引进劳工 3,发展科技,人工智能 这三个方向,1,收效甚微,人民不愿生不想生,她就是不生 而第三个人工智能,还离得很远,机器替代人类还有一段路要走,远水救不了近火 最能快速解决劳动力危机,应对恐怖的“棺材型社会”的方法,就是开放国门,引进劳工 以首都东京为例,十年内东京的劳动人口减少20万 同一时间内,东京的外籍人口增加27万 这就较好的弥补了东京的劳动力缺口 而在上面提到的日本美作市,美作市长也积极效仿东京,希望大量引进外籍劳工 美作市长拿出了对抗“棺材型社会”的杀手锏,一座金灿灿的铜像 没错,就是这座铜像 胡志明,最受越南人景仰的国父 美作市长在市内高调搞了这么个“铜像揭幕仪式”,是要干什么? 日本人爱胡志明吗? 当然不是,日本人竖立越南国父铜像,是为了吸引越南的年轻人来日工作,这在日本是史无前例的 美作市长说: 挂个胡志明铜像吸引越南人,希望越南人在日本过的安心 而且美作市长为了获得市民支持,亲自和当地市民说明情况: “我们将引进越南劳工来哦,希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在市长的寻求支持过程中,目力所及的,几乎全是老人 市长希望市民大方接纳越南劳工,让美作市得以生存下去,不然这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少,最终这个城也将不复存在 那为什么日本选择竖立胡志明铜像,而不竖立其他铜像呢?来吸引中国人,岂不更快? 这主要是因为日本人找越南人来做的工作,都是最底层的工作,在日本叫做3最工作 哪3最呢? 最肮脏,最劳累,最危险 你比如工地工人,码头工人,比如农场工作,又比如养老院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人 日本在挖越南人来做这三类日本人最不愿做的工作,而较为舒服的工作,还是日本人自己在做 越南劳工在照顾日本老人 日本人很清楚,以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吸引中国人来日本做这3最工作,几乎不可能 而且中国人的工资也要高于越南人 所以日本积极找的是越南人或者东南亚人来干苦力,而非中国人 这是日本现在缓解“棺材型社会”的最直接方法,引进外国人 日本是最先撞到棺材型社会的国家,棺材型社会这颗雷,会先由日本去趟 但这不代表其他国家就不会撞上这颗雷 就目前的劳动人口发展趋势来看,东亚国家,以及一票欧洲发达国家,一个也逃不了 劳工的权利?没有年轻劳动力填补上来,何谈劳工权利? 像日本一样老人照顾更老的老人,七八十岁了还坚守岗位难以退休,活到老干到老,还有何劳工权利可言? 我们该如何解决“棺材型社会”问题,是未来三十年最严峻的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全年出生人口 1465 万人,出生率为 10.48 ‰ 这是我国自 1949 年以来最低的出生率 恐婚,恐育心理,越发严重的弥漫在整个社会 这和房价高涨,收入却难涨的经济因素有关 也和教育程度提高,人民更注重自我生活品质有关 过去我们可以用政策性手段解决生太多问题,但如今却很难再用同样手段解决“生太少”问题 棺材型社会就摆在中日韩面前,日本人正在趟这颗雷,如果日本成功了,那日本的经验就值得中韩等国借鉴: 1,一个更贴近群众的政府 2,一个有利于婚育的社会经济环境 3,多项有效的婚育补助 4,逐步放宽的外籍劳工政策 这是日本试图解决老龄化的四支箭,全世界都在看着 但愿“棺材型社会”来的越晚越好,让七八十岁老人,白发苍苍的还要去工作,实在是全社会的悲哀 那么你认为,解决棺材型社会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关注我,了解不一样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