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国求学8年后,2013年接受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邀请回国任教,北大欲将汇丰商学院进一步打造国际化商学院。 史蛟因为拥有经济学博士学历、在国际宏观经济学等领域有颇深的造诣,加上她自身非常想念父母想念祖国。 史蛟回国任教后,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成为了学院最受瞩目的女性教职员之一,而在学院的学生眼中,史蛟'没有架子、超美超好、很温柔很耐心、很负责任',是一位'亦师亦友'的好老师。 对于学习和教学,史蛟认为'更新知识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所以在她的教学中也贯彻着这个理念原则。 一、高效率学习,由浅入深学院的课程时间安排上比较紧凑,而史蛟的课程安排会更加紧凑,一般是2周就会把国外一个学期的知识都教完。 所以,她会要求学生们在上课之前就先自己做好准备,把课本的知识全部预习完,如果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是腾云驾雾、不知所云,一节课没跟上的话,下一节课也是大概率的听不懂,后面的补习会非常辛苦,而且基本上是彻底落后的。 看似是非常囫囵吞枣的教学和学习,史蛟也是经过深度思考的。 她发现因为课程紧张,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进。学生也都做得挺不错的,而她之前在国外教学时候,给学生留的时间更多反而学生会一拖再拖,'最后都变成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 而针对不少人疑问,因为学得快后面就容易忘记的问题,史蛟看来: '你先学习宏观,再学接下来的课程,这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样其实是不容易忘掉的。' 二、培养主动性和批判性的学习思维'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二十年前的理论,二十年后可能就不再适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是说记住我教给你的理论,而是一种意识,懂得自我更新,学到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史蛟接着说'这种方法是历久弥新的,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去学习一种探索、更新知识的方法。' 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史蛟都不会教多少知识点,而是教育、引导学生去探索,培养主动性和批判性的思维。主动性是要让学生以后都会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而批判性则是自我否定和纠正。比如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她会教学生怎样搭建论文的结构,刚开始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后来因为哪些因素又可以推翻前面的猜想。她要让学生明白:无论多伟大的经济学家提出的猜想,最后都有被推翻的可能。 三、多涉猎其他学科,拓展视野经济学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经济学就需要留意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而要想学好经济学,不仅仅是学好经济学的课程,还需要涉猎其他的学科。 史蛟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其他方面知识,比如多读历史、人文科学、自然地理等书籍,还要广泛涉猎时事杂志,这些可以提高自身对经济现象的敏感度和拓展更广更深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可以对经济学有更准确、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永远都是在不断更新的,没有永恒的真理,随着认识的加深,未来都有可能被打破,唯有掌握更新知识的方法,才能在未来不管处于何时何地,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 |
|
来自: 蓝天白云tofwsu > 《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