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 前言:黄公望,用山水画重现道家风水的精神,仙风道骨在他笔下焕发生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正是中华民族崇尚山水精神的真实写照。无论达官商贾还是黎民百姓,倘若家中挂一幅地道的山水画,室内会顿然文光四射,蓬荜生辉,回到家中,一杯清茶,与画中山水,举目相对,一时间置身世外仙境,尘劳顿除,宠辱皆忘。黄公望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夺目亮点,明清以来,绘画界出现过“家家子久,户户大痴”(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的文化盛况。元四家是明清绘画的典范,而黄公望几乎毫无争议地推为元四家之冠,甚至有人将他比作书坛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被视为画界的《兰亭序》,成为明清以来文人山水画的最高典范。 公元1275年,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抵达元帝国上都时,出生于江南的黄公望6岁.1279年,宋帝蹈海而亡,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无可选择地成了元朝的子民. 改朝换代在古代中国并不罕见,本来就换汤不换药.但这一次对以读书求入仕的士入阶层却冲击很大,因为影响到他们的就业管道,起于唐宋的科举制度被废止很长一段时间,后虽恢复,但作用不大。 时势所逼,元四家都是隐士,黄公望可以说是典型,天性聪颖,自小受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天下之事,无所不能,但出身于常熟的一个平民家庭,没有家庭背景,没有万贯家财,他的志向就象大多数的中国士人一样,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施展,但只能担任下层的吏员,由于田粮弊案,经营了二十多年的仕途,毁于一旦,由牢狱收场,这对黄公望原来的政治梦来说,是一个残酷的打击。 人生的奇迹往往在梦碎之后重现的。出狱后,黄公望放弃了一切功名利禄的念头,皈依全真教为道士,宗教挽救了他的灵魂,云游于松江,苏杭一带,晚年则隐于富春山,享寿高达86岁,卖卜授徒,修道传教画画,黄公望虽归隐,但仍保持与官宦,富豪,僧道和其他文士的密切往来,他们是黄公望社交网络中的最佳媒介。 溪山雨意 黄公望在1300年便从赵孟頫学习,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黄公望1340年所作的《溪山雨意》,其干笔淡墨的皴染,单纯的山与树的造型,前景一角坡岸遥望左方,横向铺陈远山的简洁构图,横式,都与赵孟頫1302年所作的《水村图》十分相似,后者的制作正好在黄公望拜在赵氏门下的时候,二者十分相似,绝非巧合。赵氏的这种山水风格在当时十分流行 水村图 水村图 。 与《溪山雨意》差不多时间完成的还有《九珠峰翠》,《天池石壁图》,这时黄公望已开始形成与赵孟頫不同的风格特质。他的远山墨色由淡到浓的层次变得较为丰富,山体结构也刻意地营造不同的转折连续,使整体之物象与空间在平和中显得更为多变,这正是他在山水诀中说的:“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此“活法”指的是那种活泼生气,即画中丰富变化的结构与质感,他的效果可以说是赵孟頫平淡风格的进一步发展。 九珠峰翠 《九珠峰翠》,圆弧形之山峦与方顶直立的峭岩交错结构,与面向观者开放的水口组成 一区屏障,障前屋舍错落,植物环绕其周,显示着草木华滋的山川之相。 天池石壁图 《天池石壁图》强调后方山体的复杂结构,乃将宋代山水画常见的巨大块体化成碎岩,圆峦与平台的三种单位,放弃了传统前,中,后的三景区分,而在相互嵌置中形成由下而上的复杂连续运动。他的这种山水结构,抽象而复杂多变,利于在画面上随处营造引人入胜的细节景观,其目的当然非在对外在自然做被动的再现,而是以更灵活的方式重组自然,让山水自发生气。 九峰雪霁 黄公望的这种山水结构,使他的山水意象上得以达到前所未有的变化可能性。《九峰雪霁》即以线条勾描雪后山体之分块,特别着意于呈现正中岩块前突后接内缩平台的类似浮雕效果,为雪后平静的山际山居平添了一种罕见的动感。这种也见之于树叶尽脱的片片寒林。这些寒林位于峭岩的平顶上以及其左右的山谷中,姿势造型简单,但在刻意地扭动而断续的用笔处理下,却特有一种复苏生机的暗示。这种寒林意象亦见于《快雪时晴》之中。 《快雪时晴》图,呈现了迎向左方,朱砂画成雪后冬日的动态,形成一种有趣的呼应,隔着深谷与远峰对望的山楼也被安排在平顶峭岩之下,该岩亦以紧密的分块结组,造成指向红日的转折之势。这种物象结构的安排,几乎可以视为《九峰雪霁》的横向变体,而他们所共同追求的生机呈现,由中国雪景山水的传统来看,确实是向来以萧瑟为主调发展中的新格。 快雪时晴 黄公望对山水结构及其内在生命的强烈兴趣,很可能与他个人的道教背景有关。“画亦有风水存焉”。并说明画中布置如何能有“活法”与“生气”之时都有道教堪舆家的意味,他的山水画也可以说一种遵循道教原则重组之后的理想自然。 快雪时晴 《富春山居图》最为极致,不仅具有清晰的量感与空间感,而且善于运用山坡之对称呈现技巧,“众峰如相揖逊”的委婉动态结构,它的笔墨还显示着一种强烈的随意兴趣,由于在长时间 的制作中不断修改,添加的缘由,画中常规皴线与轮廓相杂,山石叠加在坡面皴纹之上,山体分块与质面肌理相互冲突等特殊效果,结果非没妨碍山水结构的表达,反而奇妙赋予此山水“生发中”的造化运行感,为山水之内在生命做了一个全新的视觉诠释。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如此的笔墨与结构,正是道教思想中对宇宙生命之核心理解的具体实践。黄公望笔下的山水是探究其心中山水造化生命的终极形象,也是黄公望寄托心灵的理想世界。与造化合而为一。 结语:元代绘画,标志着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画真正步入思想时期。元人是以绘画来思考来清谈的,画家也是思想家,绘画是他们清谈智慧的一种方式,黄公望的山水,历史上称之为以画说法,黄公望通过他浑厚,华滋的山水绘画,来诉说他对宇宙人生的哲学理解。黄公望对心物一元,浑厚华滋,浑朴自然境界的追寻,是由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转化而来,同时,他也以山水画的形式来阐释“心无分别,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