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建筑研究方面,针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历史并不长。如果从18世纪中期英国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1723~1796)在中国旅行后完成《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设计》和《东方造园论》算起,也不过200多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日本的一些建筑、美术方面的学者加入研究中国建筑的行列并成为一时之盛,推动了中国建筑的研究进程。不过,他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多少还带有一点猎奇的色彩,更多的是对建筑外在形象、建筑形式的关注,对中国建筑的了解还属于文化学和美术学层面的认知。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批留学海外的中国年轻人回国,推开了中国人研究本国建筑和建筑历史的大门,其中的标志性人物,是今天广为人知的梁思成、刘敦祯先生。梁、刘二公不仅掌握了当时西方建筑史研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同时也认识到东、西方学人在中国建筑研究方面的欠缺。他们以解读天书一般的宋《营造法式》为契机,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系统调查和研究。一方面运用西方的建筑研究方法,深入解读中国建筑在总体格局、建筑构成、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深入现场,拜老匠人为师,认识古建筑上的每一个构件,认识建筑的建造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涵盖群体建筑格局到建筑构件细节的、全方位的研究方法。 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比较全面深入地掌握中国古建筑素材,尽快编写出中国人自己《中国建筑史》,从蓟县独乐寺调查开始,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有计划地对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浙江等地的重要古建筑进行了频繁的现场考察,运用一种以记录古建筑平面、立面和梁架、斗棋、柱础等典型构件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基础资料。这种被后人称为“法式测量”的做法,不仅适应了当时时间紧迫、工作条件恶劣的状况,满足了当时的研究工作需求,而且还流传后世,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至今依然被广泛采用。 获取资料后的研究,是深入认识中国建筑特质的必要过程。国内外的学者很早就借鉴了在文化学、美术学、考古学等学科中普遍采用的类型学方法,开始对中国古建筑的认知过程。梁、刘二公带领的团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极致,并凭借深厚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素养,系统、准确地汇集、提炼出中国建筑在格局、外形、结构、装饰色彩,以及设计意向和建造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1937年,梁思成先生完成《中国建筑史》,标志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建筑文化体系已经完全搭建起来,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不可忽视也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由此奠定。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建筑结构复杂,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也不尽相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是世界建筑宝库中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了保护、继承、研究和利用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需要正确判定它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掌握古建筑的时代特征,是鉴定其创建、重修、重建时代(年代)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收集整理中国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传统建筑文化资料,总结和研究历代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形成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将在以后的篇幅中从原始社会至清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按时代顺序分别予以阐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