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姻啊婚姻,为何如此难以为继?

 乐康居 2020-05-07

疫情在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读到昨天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报复性离婚潮席卷全国”:病毒,戳穿2000万夫妻的“伪幸福”》(其实标题里的伪幸福是不需要引号的,既然已经点明了是“伪”),说的是疫情刚刚缓解一些时,全国婚姻登记处就被(应该是)离婚者填满。文章的观点没有多少新奇之处,尤其是没有追究婚姻的本质 - 异性恋一夫一妻这个人类亲密(婚姻)关系制度 - 的问题。那我就简单说说。

任何一种亲密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都要有缓冲地带或说给彼此留有空间,可惜懂这个道理并且能够付诸实践者少之又少 - 更多的关系是不留缓冲地带的要么过于亲密无间、要么以暴力或冷淡待之(听起来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与之相对,那些少之又少的良性亲密关系的一个共性,就是其中都包含有诸如“相敬如宾”的元素。换言之,虽然以一夫一妻制为标准的人类亲密关系制度有刚性边界,能跟这刚性边界高度吻合的亲密关系却少之又少 - 人心和人性是没有边界的,或者最多只有柔性边界啊。

2017年发表在Perspectiveson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考察了(封闭的)一夫一妻制和基于共同认可的开放式关系的异同,发现二者在满意度和浪漫之爱两项指标上没有什么差异以外,开放式关系中的妒忌水平低于一夫一妻制中的妒忌水平,信任水平则明显地高于一夫一妻制中的信任水平(https://journals./eprint/zAZKfVDZpIytdhZzXJyX/full)。这和开放式关系中有更多维、更灵活的边界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多的缓冲地带和缓冲机会有相当大的关系。

           传统一夫一妻制在今天似乎越来越捉襟见肘,因为它开始的出发点就不是基于浪漫之爱(那是18世纪晚期才出现在欧洲的东西,而在那之前,人们会认为:to love one's wife with one's emotion is adultery.),而更多是家庭的劳动合作与分工的需要。其实,即便在今天谈论亲密关系时,我们也都目睹了基于浪漫之爱的婚姻关系的逐渐式微。所以,吉登斯在解读亲密关系时,除了提出了浪漫之爱外的其他两种亲密关系 - 可塑的性(plastic sexuality)(与生殖分离)和汇流之爱(confluent love)之更提出了纯粹关系(pure relationship),一种基于个人的选择、互惠、开放和协商特征的关系。纯粹关系似乎是一种更适合当代人类的亲密关系,并且似乎在同性关系中更有可能出现。这大概是因为,同性关系跟异性关系相比,有着更少的权力不平等、也有更少的传宗接代等工具性导向的目的吧。

之所以时至今日,人类传统模式的亲密关系难以为继,是人类一对儿有着悖论关系的天性(人性)共同作用于亲密关系的结果:在包括亲密关系在内的生活中,我们既向往自由,又渴望确定性。因此,什么样的亲密关系制度既能给关系中的人以自由,同时又能予他们以确定性,应该就是更好的制度。找到这个制度的主要途径,就是人类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进行试错吧。所谓要想甜,来点儿咸(涩)

            出来走两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