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禅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是“大智若愚”?

 L天高云淡 2020-05-07

刘禅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是“大智若愚”?之前一直认为是“烂泥扶不上墙”,这应该拜《三国演义》所赐,还有“乐不思蜀”的故事。但若干年后越来越觉得“所谓乐不思蜀”在大智若愚的装傻。最近从网上看到很多这样的观点,“英雄所见略同”者还甚多。他们是真英雄,有历史的考证,有文本的出处。我没有那么博学,只从主观上推理一下。

我们看《三国演义》,感觉诸葛亮死了,蜀国马上就完了。事实上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是在234年,而刘禅投降是在263年,也就是说,诸葛亮死后,蜀国又存活了29年。也就是说刘禅在位40年,诸葛亮只辅佐了11年(223年刘禅即位),就这一点,刘禅这块“烂泥”不仅被诸葛亮扶上了墙,而且不用扶,在墙上呆了很多年。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刘禅绝对不是“一块烂泥”。

而且,“皇帝”这个职位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初中学历史,学到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辛丑条约,简直要被软弱无能的清朝皇帝气死。后来才发现,清朝皇帝的平均能力即使不是最高的,也一定是前几名,尤其是相比明朝皇帝,不知得甩几条街。皇帝享受这最顶级的荣华富贵,也冒着顶级的凶险劳累,也真需要大智慧。边疆常有外敌入侵,家里常有农民造反,朝里总有党派相争,后宫还总一摊事儿,哪件事儿不得明辨是非,操心费力。如果没有两把刷子,不操心费力,想想能在皇位上呆住吗?真下了台,大概率事件是下地狱了。想想在这个高危职位上,需要超高能力,超高心里素质的职位上,刘禅平稳地做了40年,这在中国这里历史长河中,也算屈指可数了。仅从这一点看,刘禅也决不是一块烂泥。

如果再比比同样经历,结局相异的李煜,则更能说明问题。众所周知,李煜的被毒死是因为那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因为这首词中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对目前境况的伤感,结果授人以柄,悲赴黄泉。其实想想李煜授人以柄的何止这首词,《望江南》中“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临江仙》中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哪一句不足以致死呢?《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清平乐·别来春半》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也够他吃一壶的。其实李煜应该明白,没有舍生取义,就意味着只能委屈求全,从投降的那一刻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有夹起尾巴做人了,可李煜就是个文人,无限愁绪只会化作了伤感的词句。要说李煜想复国,估计赵光义也不会相信,但杀你于此无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又往枪口上撞。不过对于中国灿烂的文学史,倒更增加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成就了“千古词帝”,但对于李煜而言,到底本人是否喜欢这样的结果呢?相对而言,

在这一点上,刘禅就想得明白多了,在有人极力要求主战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投降,估计从那天起,他就决定了装傻,从常理上讲,刘禅作为曾经从一言九鼎的皇帝到之后的阶下囚,即使心态再好,但肯定有过失落,有过伤感,睹物思情的时候更甚,这是人之常情,何况是一个做了四十年皇帝的人。但面对蜀国歌舞的时候,面对司马绍的故意试探,刘禅说“乐不思蜀”;待其侍从告诉他应该要痛哭流涕,司马昭也许会放了刘禅他们。司马昭再次问他的时候,刘禅照做了,但是装的不像;再之后司马昭笑着说不像刘禅自己的语气,刘禅便承认是自己的侍从教他的,司马昭放心了看来刘禅真是影帝。在这件事上,可谓是次次装傻,一次比一次高级。就“政商”来说,和李煜相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就是我的观点,看看通篇,可能你会说很多的想当然,但我相信,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但人性不会变,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背井离乡的情感是大同小异的,所以相信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也算一家之言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