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广难封”的悲剧探析:成也骑射,败也骑射

 抱风 2020-05-07

在《滕王阁序》中有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纷纷感慨李广虽然为人有大才能,但是终其一生却难以封侯,最终自杀而亡。关于李广没有封侯的原因,《滕王阁序》概括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我认为若是光说命不好的话,未免过于牵强,我认为李广之所以难封的原因在于其没有及时转变军事观念和作战方式,以至于屡遭大败,最终落得如此一个下场。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李广的作战方式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其家中世世代代都喜欢射箭,并且精通箭法。其实这一点蛮好理解的,李广长于匈奴与汉的交际处,李广家中应该是属于那种半农半牧的经营方式,既像汉人,又像匈奴人。既然如此,李广家中势必会效仿匈奴人弯弓射箭,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匈奴人的劫掠,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野生动物的袭击。而李广传承了这种家学渊源,同样是善于射箭,他的出道第一战就是依靠骑射取胜的。据记载:

“(李广)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李广家族善于骑射,他的同乡之中自然很多人也善于骑射,我推测李广最初的班底应该是一批同乡、善于骑射的年轻人

。因为兴趣相投、风俗相通,李广治军的时候,也因此往往多不严谨,甚至可以说多具有匈奴人的治军气质。


李广以骑射而闻名

例如说李广曾经和程不识一同追击匈奴军队,程不识是以治军严谨而出名的将军。当两支军队摆在一起的时候,对比就非常明显了。李广的军队逐水草而居,到了目的地后,往往是“人人自便”,李广也不派斥候去放哨,士兵比较轻松;程不识的军队则是排着整齐的队列,纪律肃然,重视营地的建构和斥候的侦查。

因此我们可见,李广在作战之时是偏向于匈奴人一样的散漫、无纪律、比较自由;而程不识则是严格的汉人军队的作战方式:重视纪律、注重队列、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广还与士兵同甘共苦,往往是士兵不喝水,他不喝水;士兵不吃饭,他不吃饭,因此李广也获得了士兵们的爱戴。但是从某种程度看来,李广这种做法颇带有一些原始部落平均分配物资的感觉。

李广的士兵因为人人比较轻松快乐,因此往往喜爱李广;反观程不识的军队,因为纪律过严,士兵往往苦不堪言。


汉军很注重纪律性

除此之外,李广还是一个颇具个人英雄主义的将军。

李广经常喜欢带着一支小分队出去作战而将大军抛下不管。说实话,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我们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因为需要主将冲锋在前,因此往往多出现主将被俘虏而全军覆没的事件。

但是李广却不吸取教训,往往喜欢独自出击。例如说有一次,李广率领了一支百人军队外出,途中遇到几千匈奴骑兵,李广和匈奴骑兵周旋了一天一夜才回到了大军之中。虽然李广的机智值得夸奖,但是此时他的大部队的反应则是: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广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将大军独自放在野外,而自己率小分队出击,甚至没有知会大军一声,如果这时候敌人来攻击,群龙无首的李广军队势必全军覆没。

李广虽然勇猛,虽然善于骑射,但是他毕竟不是郭靖这样一个能打一百个的人,因此李广也为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付出过代价,例如说他曾经被匈奴人俘虏过,虽然后面侥幸逃脱,但是军队损伤殆尽,自己也被削去官职。


李广颇有个人英雄主义

李广作战的时候,往往还欠缺一些谋略,多采用头铁式的骑射与正面攻击。

这种进攻方式虽然英勇,但是李广军队经常出现全军覆没、伤亡大半的情况。经常可见的记载如“士卒无人色”。可见士卒们对于与匈奴军队对射这种举动并不是非常赞同。毕竟以汉军的骑射水平还是远远赶不上匈奴军队的。

因此李广的作战方式到这里就很明确了,李广采用了类似于匈奴人的治军方式,军队较为松散,依靠李广的武勇和对士兵的爱护来凝聚军队,注重骑射作战方式,注重个人英雄主义,放弃了汉人军队善用兵法、注重纪律的特点。

李广的作战方式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后世的李世民,李世民具有胡人血统,作战之时也颇有胡人之风。但是不同于李世民的百战百胜,李广却常吃败仗,究竟李广的问题出在哪里?

二、如何与匈奴作战?

在李广那个时代,汉朝的主要敌人就是匈奴了。匈奴的作战特点我们都很清楚,那就是善于骑射。他们的培养方式是这样的:

“兒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从三岁孩童就开始培养骑马射箭,因此就骑射方面来说,除了李广这样的奇人之外,汉人是很难在骑射方面与匈奴一决高下的。但是李广偏偏要用己之短去攻匈奴之长。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汉朝士兵都叫做“李广”的。因此李广的军队在与匈奴军队的作战之中往往损兵折将,占不到太大的好处,基本上都是1:1的交换比。在骑射方面的对决中,我想李广能跟匈奴军队打出1:1的交换比来说就已经是很优秀的将军了,但是在汉武帝眼中,李广这种战损比则并非是一个好将军。

那么汉朝军队的优势在哪里?我想那就是汉朝军队的纪律性和对兵法的灵活运用了。

纪律性保证了汉朝军队有韧性、有纪律去执行长官的命令;对兵法的灵活运用则可以弥补在兵员素质方面的欠缺。这恰恰是汉朝军队的优势所在。我们可以参考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的例子。当时汉朝的军队实力还不足以主动出击,往往都是以被动防守为主,因为周亚夫军队的纪律性,当时皇帝也称赞周亚夫的营盘牢不可破。


汉军具有的极强的坚韧性是其能长途奔袭的原因

而这种纪律性则是匈奴军队难以获得的。匈奴军队在作战之时往往都是这样的: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也就是说匈奴军队属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那种。汉朝军队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往往会死战到最后一人,但是这种情况在匈奴军队中是万万不会出现的。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匈奴军队是由松散的部落联盟组成的,因此各个部落的酋长都想牟利而不想让自己的部众伤亡太大,因此往往缺乏死战的精神。因此匈奴军队往往缺乏纪律性,遇到强敌就会逃跑或者投降。

在这个时候,汉朝军队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汉军的纪律性和兵法与匈奴的骑兵结合起来,建成一支强大的军队与匈奴军队对抗。

三、卫青、霍去病的白刃战

我想即便是过了百年,汉军依然对项羽八百骑兵的冲击感到后怕吧。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射这门技术便开始被汉人所学习。但是骑兵此时主要的功能还是以侦查、骚扰为主,冲锋陷阵的任务往往是交给车兵。项羽的八百骑兵是少有的骑兵冲击的尝试,同时也是颇具威力的一次尝试。据记载: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由此可见骑兵冲锋作战,即便是没有马鞍、马镫的辅助的情况下,一样可以具有非常强大的威力

。因此汉朝统治者自然会将这种战术运用到军队之中。


项羽可能是比较早的骑战艺术的实践者

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都知道,远程部队最怕近战。如果让汉朝骑兵冲到匈奴兵面前与其白刃战,兼具汉朝军队的纪律性,再加上领军的将军有一些狡诈和兵法的辅助,再加上抵消了匈奴兵骑射的威力,那么汉军的战斗力一定会加倍提升的。

而这个尝试,落到了著名的骑兵将领卫青、霍去病身上了。卫青、霍去病将冲锋陷阵的作战方式引入了军队之中,在二人的传记中屡次出现这样的记载:

“斩轻锐之卒”,“斩卢胡王,诛全甲”……

通过这样的记载我们可见,二人已经完全转变了思路,放弃了汉人不擅长的骑射而选择了相对更加好用的骑兵冲锋式作战。并且二人注重军队的纪律性,使得汉朝军队有着非常强的韧劲与忍耐度。

当时霍去病率领着大军深入沙漠,寻找匈奴军队。沙漠中风大沙多,又没有卫星定位,霍去病的军队只能凭借着自身的坚韧去坚持下去。当时单于还觉得:

“汉兵既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

结果最后霍去病军队找到了单于并且大破单于军队。由此可见,当骑兵的冲击力配上汉军的纪律与兵法之时,往往会爆发出远胜于匈奴的战斗力。面对着凶悍的汉军和新颖的作战方式,松散的匈奴军队难以与之匹敌,只能在一次次的战斗之中损兵折将,步步败退了。

因为及时转变了自身的作战方式,卫青和霍去病也脱颖而出,成为了著名的骑兵将领。


卫青霍去病的近战尝试

我们这里就要再提一下李广了。对于李广而言,成也骑射,败也骑射。李广骑射很强,但是汉军毕竟不是人人都是李广,因此面对着更加善于骑射的匈奴部队的时候,李广军队往往占不到什么便宜。

但是因为骑射为家学并且也是李广一生最爱并且引以为傲的东西,李广即便是知道骑射过时了,也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作战方式,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悲剧。

其实李广的作战方式还是很好的,但是并不适合与匈奴作战。那么适合什么场合呢?汉文帝已经告诉了李广最适合的时机:

“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如果李广生在了高祖打天下的那个时候,凭借着李广娴熟的骑射技巧,打当时中原各路势力的步兵恐怕就是手到擒来了。但是可惜在李广的时代,敌人已经变了,但是李广没变,这也是李广的悲剧啊!


改变不了自身的作战方式,是李广的悲剧

四、总结

战争是一门艺术!

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敢于打破前人的陈规陋习,勇于创新。李广的失败,恰恰是因为他仍然坚持着骑射的作战方式而没有进行改变。如果李广敢于进行改变的话,凭借着李广的能力,封侯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吧。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