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所有深刻的东西都喜爱面具,面具背后并非只有奸计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年),德国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哲学家、作曲家、诗人、思想家,其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善恶的彼岸》《权力意志》等。 尼采的哲学思想深受叔本华影响,其曾经写过一部《我的哲学老师叔本华》的著作,这本著作成为尼采哲学的重要代表作。在现代哲学史上,尼采始终是一位独树一帜、特立独行的哲学家,其思想和叔本华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在有的地方超越了叔本华,而在有的地方却在叔本华的基础上倒退了一大截。 叔本华 这个世界并非真的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尤其是人类社会更是如此。我们看到的他人,或许仅仅是一种假象。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一书中说道:“所有深刻的东西都喜爱面具;最深刻的事物甚至憎恶图像和譬喻。” 所有深刻的东西都喜爱面具。根据尼采哲学的逻辑,深刻的东西一般都是喜爱面具的,并且深刻的东西本身也十分需要面具,否则无法“深刻”下去。比如说,一个狡猾的人,如果这个狡猾的人他将自己的狡猾和奸计表现在脸上,什么面具也不用,那么他实在是太肤浅了。相反的,一个“深刻”的狡猾的人,他不会把自己的狡猾表现在脸上,他甚至给人憨厚老实的感觉,从而狡猾地骗过所有人,最终促使他的奸计得以实现。我们所看到的好人,不一定是好人;我们所看到的坏人,也不一定是坏人。现代社会更是如此,我们所看到的男人,不一定是男人;我们所看到的女人,不一定是女人。呵呵!你懂的。 所有深刻的东西都喜爱面具,但是,面具背后并非只有奸计,人类的“大爱”就是这样。对此问题,尼采说:“有些行为是爱,是过分大度,背后最该做的却是拿起棍子痛打目击者,这样来模糊他们的记忆。”所以,是真爱,不一定说出来。动不动轻易就说出来的爱,就不一定是真爱了,至少不是“深刻”的爱。我们是爱孩子的,但我们需要面具,以严厉的态度要求孩子学会各种规矩,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破坏了规矩,我们越是爱孩子,越是必须“教训”孩子,这才是真的爱孩子,此所谓“严是爱,宽是害,不打不骂要变坏”。 所有深刻的东西都喜爱面具,面具背后确实也有许多“奸计”。比如,有的所谓“大慈善家”,捐点款就到处大张旗鼓、狂轰滥炸开展宣传攻势,他们投入到新闻报道和广告方面的投入,甚至比捐款本身还要多,这背后必定有“奸计”,至少他的“慈善”是不“深刻”的。又比如,有的官员“平易近人”、“笑容可掬”,装作很亲民的样子,甚至装作很简朴的样子,上班不敢“八抬大轿”,吃的穿的也非常简朴,下乡也是轻车从简,但是后来被查,证明是一个十足的大贪官。这样的官员,在我国古代数量很多。 所有深刻的东西都喜爱面具。有的人看书一点也记不住,这也许并不是他的记忆力不好。对于这个问题,尼采说道:“有些人善于模糊和糟蹋自己的记忆,为的是报复这个唯一知情的自己——羞耻善于发明。”尼采的意思是,这些人之所以记不住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他们的记忆力不好,而是他们所看的书并不值得他们记住,因为他们的潜意识当中有着“羞耻之心”,因为他们所看的书的内容,还不如他们自己写的吧! 作为诗人、语言学家,尼采的哲学著作的语言读起来确实让人欣喜若狂、倍觉惬意,许多深奥的道理在尼采的笔下神采飞扬、轻描淡写就让你轻易领会。比如,在描写“自因”,德语为“Causa sui”,关于“自因”的特点,如果以“正规的”、“严肃的”语言进行描写,恐怕得洋洋洒洒写上数千言,即便如此,恐怕也难以说清楚。但是作为语言学家、哲学家的尼采,在他笔下就简单得多了。尼采说:“自因是迄今为止被想出来的最自相矛盾的东西,是逻辑上的强奸和反常;但人类过分的自大就把事情搞到这一步,使他自己偏偏与这种胡说深入而惊恐地缠绕在一起。” 尼采自称为“老语文学家”,这实在是一点也不假。 |
|
来自: 昵称6370323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