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道路上,相信很多家长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惑,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到底是让他们自觉学习比较好?还是需要父母进行监督、管理比较好呢?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一次节目中说过:“好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管教出来的,熊孩子大部分都是惯出来的”。有些时候,家长需要给孩子一些恰当的管理和约束。 点击加载图片 人的天性都是“趋乐避苦”的,更何况是小孩子,孩子之所以称为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自觉性,自律能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长不要单纯地指望孩子会“自觉”。 自觉、自律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这样的孩子不需要家长过多的监督和管理,他们会自觉起床、自觉学习。 自觉的孩子,知道如何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也知道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但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这也是让很多家长都为之烦恼的事情。 点击加载图片 在教育问题上,不要指望孩子会“自觉”!有远见的家长,能下狠心 1、别指望孩子会自觉 不要奢望年仅几岁的孩子会主动自觉、自律,游戏、手机、电视,这是很多成年人都很难抵抗的诱惑,更不要说孩子了。 孩子在3-6岁,自我意识刚刚萌芽,这个时候他们的约束往往要依靠家长的“他律”,而不是“自律”,家长要在这个时期,适当地给孩子定一些规矩,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点击加载图片 当孩子真正意识到了学习不是别人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时,他才会愿意去做,甚至把学习当作是一种兴趣去做,这样才能真正的自觉起来,自觉与不自觉的孩子,往往就差在内驱力上。 点击加载图片 2、光依靠家长的约束也不够 家长的管教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约束孩子,但是这不能长久有效,等到孩子到了12、3岁,这种做法就失去了效果。最好的做法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孩子内心的动力,不需要家长的管教、监督,孩子自己就可以自觉并长期坚持学习。培养一个孩子的自觉性,监督是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也很重要,可以多给孩子谈谈理想与目标,帮助孩子多多收获成就感。 点击加载图片 3、发挥榜样的力量 塞内加曾经说过:教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 父母是孩子做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孩子的行为都是父母的一种折射,一个优秀的孩子,他的妈妈做事情也一定会是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一个孩子成绩好,那么他的爸爸在为人处事方面,也一定是认真负责,条理清晰的”。 点击加载图片 主持人董卿曾经在节目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孩子可以自觉学习,那么在生活中你就要放下手机,多看书,用自己的行为正确的引导、影响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