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沈氏进士录

 新用户35007871 2020-05-07

中华沈氏进士录

主编  沈昌贵

二〇二〇年三月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的官制,奴隶社会实行世袭制,史学界称为世卿世禄制度;秦朝实行按功授官;汉朝实行察举和征辟两种方法;魏晋南北朝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实行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察举制,采取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主要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产生。科举制在隋朝已经产生,到了唐朝得以完善和全面推行。这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较之过去,有了重大的改革。对更广泛的选拨人才,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教行教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历代沿续不衰。五代十国各行开考,金元两朝亦不例外,就连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大西国、洪秀全在南京建立的太平天国,也开了科举子业。作为一个朝廷,少了科举是不可以的。有记载,外国实行考试录官,也是从中国科举学来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五权宪法》中即点破了——“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科举被列为了中国“第五大发明”。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中日甲午一战,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倾刻间烟飞灰尽,清朝政府丢足了脸面。八国联军打进了紫禁城,朝廷老小仓惶西逃。大清帝国气数已尽。此时此刻,慈喜太后接受了张之洞等人的建议,废科举,兴新学。沿续了1282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科举制度在操作上非常复杂,历代有别。除进士科外,还有秀才、明经、明法、孝粮、博学鸿词等见于记载的有五十多科。其中进土科地位最高,也是最主要的科举内容。明清两朝,科举进士制度最为完备。入清后,进士科中增加了译科;中日甲午战后,还增加了经济特科。

进士科考试分院试(府试)、乡试(省试),考中乡试著为“举人”,乡试第一名叫“解元”,“元”就是第一的意恩。然后参加会试。参加会试的人,必须具备举人资格。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都主持。最后还要经过皇帝在殿廷上亲自策问,叫“殿试”或“廷试"。中者根据成绩分一、二、三甲,给予不同出身,一甲取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皇帝要在试卷上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字样;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赐进士及第出身。状元授翰林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编修,均为从五品。二、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其中优秀者选为庶吉士,进翰林院庶常馆,培养书法文章,以备重用。其他一般授州、县地方官。乡试、会试、殿试一般三年一次,也有根据人才需求或皇帝兴趣(一般在皇帝大寿之年)一年一次的称为“恩科”。中进士者,每榜一般在一百至三百人不等,最多的一榜在明洪武十八年,录进士472人,最少的一榜在洪武二十四年,录进士仅31人。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共开592榜,录进士10余万人,第一位状元为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为刘春霖。连中“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者只有15位(不含两位武三元),这就是真正的凤毛麟角。明清两朝是科举鼎盛期,录进士就达5万余人(不含大西国和太平天国,也不含武进士)。

我们中华沈氏,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编者共选录进士742人。第一位状元是唐贞观年间(627-649)武康人沈存诚,最后一位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江苏泰州人沈秉乾。共收录了沈氏状元5人,其中第一位沈氏状元是北宋宣和甲辰年(1124)钱塘人沈晦,其次是沈坤沈懋学沈廷文,还有位沈氏状元本应为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状元沈遘,可惜他当时已经入仕为官,所以按照规矩,将状元拱手让给了第二名冯京;共录榜眼4人;探花6人。

从唐朝至清朝,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进士都是中国政治的主角。时至今日,对公平、正义精神的无限渴望,对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精英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以及以考试作为选拔、测评人才的最重要手段充分运用的大背景下,科举的合理价值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科举制是选拔官吏的制度,虽然偏重读书考试升官,但客观上也倡导了全民读书的风尚,倡导了浓郁的崇学向善之风气。如今科举制虽已成历史,但科举又不仅仅是历史。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同样,在大批进士名单里,走出过博雅端方的状元、士民仰怀的官员、耆年笃学的名宿……既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学术风云,也为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作出了功绩,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在正史中,进士立传者很少,多数散见于地方志和民间家谱中,还有像诗文集、野史、杂记、碑传、艺文志之中,收集起来非常之困难。编者查阅了多个图书馆、档案馆的有关资料,查阅考证了多支系沈氏家谱以及丰富的现代网络资源。收集中华沈氏进士录资料已达四五年,从编者的水平、能力、时间、财力方面来说,很难让读者满意。在整理资料的能力方面,在相关的知识方面,也难尽人意,甚至可能错误很多,期待着行家和族亲的批评赐教。

沈氏子华公第18世文英公第10代孙 沈昌贵字燊弘 谨撰

2020年4月4日 于成都



目    录

              序      写在前面的话………………………………………………………………………03

              目录……………………………………………………………………………………………05

第一章    唐朝沈氏进士……………………………………………………………………06

第二章    北宋沈氏进士……………………………………………………………………09

第三章    南宋沈氏进士……………………………………………………………………13

第四章    元朝沈氏进士……………………………………………………………………16

第五章    明朝沈氏进士……………………………………………………………………17

第六章    清朝沈氏进士……………………………………………………………………35

第七章    附录…………………………………………………………………………………53

第一节    科举制简介…………………………………………………………………53

第二节    名词解释……………………………………………………………………57

第三节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71


中华沈氏进士录

第一章  唐朝沈氏进士

沈存诚 唐 贞观年间(约627-约649)进士。湖州武康人,官任钱塘尉

沈佺期(约656 —约715) 唐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初唐诗人。青少年时代曾事漫游,到过巴蜀荆湘。后任考功员外郎,预修《三教珠英》,任通事舍人,转给事中。中宗复帝位,杀张易之,其幕僚被流放岭南。经儋州,过交趾,达州流放地。遇赦量移台州录事参军。景龙中入修文馆为学士,作文学侍从。其诗多属应制,带六朝绮靡文风,然前期模山范水之作,及流放中感时伤怀之章,尚有骨力。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唐代五七言律体至沈宋而定型。

沈从道(662年—742年),唐高宗开耀二年(682)进士。字希言,随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沈琳之曾孙,皇朝散大夫、陕州司马沈士衡之孙,朝散大夫、比库二部员外郎沈馀庆之子。弱冠进士及第,解褐绛州翼城县主簿,历任扬州江都县丞、洛州密县主簿、汴州司户参军、少府监丞、河南府河阳县令。后入京任比部员外郎、祠部郎中,出为舒州刺史。再入拜右司郎中。寻除军器监。迁太原府少尹、兼留守北都。更岁移冀州刺史、苏州刺史、广平郡太守。开元廿八年八月十五日致仕。天宝元载九月七日终於巩县之私第,春秋八十一。唐朝书法家,睿真皇后堂伯。善书法,师法虞世南,颇有体势。《书史会要》有记,有文集四十卷。夫人毗陵县君会稽虞氏,永兴公世南之曾孙、龙州刺史謇之女。

沈  房 唐 大历中年(约770-约774)进士,武康人,官监察御史。见《嘉泰吴兴志》。

沈仲昌:唐 天宝九年庚寅(750)进士。善正书。唐汝州临汝人。玄宗天宝中,受知于萧颖士。九年,登进士第。肃宗至德间,任湖州参军。代宗初,入浙东幕,与严维等颇多唱和。大历八、九年间,为浙西从事,与颜真卿、皎然时为诗联唱。

沈  回:唐 大历二年丁未(767)进士。唐诗人。德宗建中三年(782)至贞元十五年(799)间,为山南西道节度从事,累历行军司马,检校刑部员外郎。十八年在成都,其后无考。

沈  竦:唐 大历六年辛亥(771)进士。

沈  杞:唐 贞元十八年壬午(802)进士。

沈传师 (769-835) 唐 德宗贞元十九年癸未(803)进士,元和元年(806)制科登科。唐代书法家。既济子,字子言,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历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宝历元年(825)入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传世书迹有《罗池庙碑》、《游道林岳麓寺诗》、《柳州石井铭》等,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

沈亚之 (786-831) 唐 元和十年乙未(815)进士。传师侄,字下贤,吴兴陇州(今浙江湖州)人 。工诗善文,唐代文学家。历任秘书省正字栎阳令、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等职。亚之初至长安,曾投韩愈门下,与李贺结交,与杜牧张祜、徐凝等友善。举不第,贺为歌以送《沈下贤集》归。泾原李汇辟掌书记,后入朝为秘书省正字。长庆元年(821),补栎阳尉。四年,升任福建团练副使,后累迁至殿中丞御史内供奉。太和三年(829)为德州行营使柏耆判官。耆贬,亚之亦谪南康尉。后终郢州掾。著有文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集中有传奇小说《湘中怨辞》、《异梦记》、《秦梦记》三文,为唐代传奇文中的"白眉"。李贺曾为作《送沈亚之歌》,或曰《追和柳恽》亦为亚之作。杜牧有诗《沈下贤》。有《沈下贤集》10卷。

沈师黄(792—854) 唐 文宗大和九年乙卯(835)进士。唐吴兴武康人,字希徒。授太子正字,佐广州卢钧幕,转鄠县尉,主京兆府试。武宗会昌四年,佐王起山南幕,入为监察御史,迁殿中。出为颍阳、登封二县令。《元和姓纂》卷7云为沈竦子。

沈中黄(792—858):唐 文宗开成二年丁巳(837)进士。唐吴兴武康人,字中美。幼苦学为文,作《解言》上下各十九章,知名于世。时试《琴瑟合奏赋》,试官高锴以为可比《文选》中《雪赋》、《月赋》。授江陵参军。宣宗大中中,官淮南营田巡官、大理司直。病卒。与弟沈师黄是中国第一对孪生进士。《元和姓纂》卷7云为沈竦子。

沈佐黄:唐 开成至武宗会昌初进士。唐吴兴武康人,《元和姓纂》卷7云为沈竦子。

沈  朗:唐 开成三年戊午(838)进士。

沈  枢:唐 开成五年庚申(840)进士。沈传师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沈  询(?-863) 唐 会昌元年辛酉(841)进士。字诚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传师子。历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昭义节度使。

沈遵道 唐 大中二年戊辰(848)进士。字天元,号西庵,浙江德清金鹅乡人。仕至杭

州通判。有诗集。晚年以杭州风景佳丽迁居杭州。

沈  儋 唐 宣宗大中九年乙亥(855)进士。

沈  光 唐 咸通七年丙戌(866)进士。吴兴人,工文章,古诗标致翘楚,大得美称。有《太白酒楼记》、《云梦子》五卷等传世。仕终御史。

沈  珠 (868—931) 唐 光启二年丙午(886)进士。字启祥,号天元,曲阜(今属山东)人,徙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历仕临安知府、兵部郎中。

沈  彬(约853年—957年)字子文,洪州高安(今属江西)人五代南唐官吏、诗人、进士。唐代末隐居云阳山,入南唐历仕校书郎、唐吏部郎中,著有《唐才子传》传于世。

沈  崧(863-938) 唐 乾宁三年(896)进士。字吉甫,闽县人。后唐长兴三年(932),吴越文穆王钱瓘置择能院,沈崧以浙西营田副使领其职,选用吴中文士。后晋天福二年(937),钱瓘建吴越国,任为相。卒谥"文献"。著有《钱金集》20卷。

沈  颜(?--约924)唐 昭宗天复元年辛酉(901)进士。吴文学家。字可铸,苏州吴(今苏州)人,既济曾孙。任校书郎。约卒于后唐庄宗同光中。唐末乱杂奔湖南。吴国建,为淮南巡官、礼仪使、兵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顺义(吴杨溥年号)中卒。所著甚多,著录有《陵阳集》五卷、《聱书》十卷、《解聱》十五卷。

沈  芳 大唐时进士,授湖广黄州太守。


第二章  北宋沈氏进士

沈厚载 北宋 咸平三年庚子(1000)进士。

沈  严 北宋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进士。湖州德清县人。字德宽,一作叔宽。监洪州武宁茶场,兼领县事,吏畏其廉,民怀其爱。蔡齐居守南都,辟为留守推官。以疾卒于官。

沈  播 北宋 天圣二年甲子(1024)进士。湖州武康人,徙居钱塘。为楚州司法参军,调池州贵池簿,佐县令治县。继摄铜陵县事。去官时,两县人追送涕泣。终身好书,未尝一日不读。年三十六,因疾卒于京师逆旅。

沈  衡 北宋 景祐元年甲戌(1034)张唐卿榜进士。萧山人,郎中。

    沈  绅 北宋 景祐五年宝元元年戊寅(1038)吕溱榜进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沈操之子,字公仪。(《会稽续志》卷六)。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尚书屯田员外郎为荆湖南路转运判官(清嘉庆《湖南通志》卷二0九)。神宗元丰中,知庐州(《续会稽掇英集》卷三)。尚书省工部屯田司郎中。卒谥“文肃”。(《绍兴府志》卷之三十一选举志-进士)

沈  立(1007—1078) 北宋 历阳(今安徽和县)人,水利学家、藏书家。字立之,举进士。累官右谏议大夫,判都水监,著《河防通议》,治河者,悉守为法,历仕三朝。初,立在蜀,悉以公粟售书,积卷数万。神宗问所藏,立尚其目及所著《名山水记》三百卷,神宗曰富哉,后知宣州,提举崇禧观。

沈  扶 北宋官吏,进士。字直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仕金部员外郎、金溪令。嘉祐间以子遘贵,累封至太师中书令。见1918年修《浙江会稽皋埠沈氏老六房宗谱》。

沈  起(1017—1088)北宋庆历二年壬午(1042)进士。字兴宗,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调滁州判官,与监真州转般仓。闻父病,委官归侍,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终丧,荐书应格当迁用,帝谓辅臣曰:“观过知仁。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乃特迁之,知海门县。

沈  遘(1025—1067) 北宋 皇祐元年(1049)一甲二名进士(本系状元,可惜他当时已经入仕为太庙斋郎,所以按照规矩,将状元拱手让给了第二名冯京)。字文通,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之从侄(诸史皆以括为遘从弟。此依书录解题)。【《宋史

本传》作年四十。此从《三续疑年录》据王荆公集】。遘与弟弟沈辽、叔叔沈括俱有文名,称为“三沈”。任通判江宁府。归,上奏《本治论》10篇,仁宗颇为欣赏。除集贤校理,不久,为起居舍人,修起居注,历官江宁府通判、知制诰。因其父犯事免职,出知越州。嘉祐七年(1062)为尚书礼部郎中,徙知杭州。英宗时召知开封府,迁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判流内铨

沈  伸 北宋 皇祐元年己丑(1049)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  振 北宋 皇祐五年癸巳(1053)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  括(1031—1095)北宋 嘉祐八年癸卯(1063)许将榜进士。授扬州司理参军。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出身于仕宦之家,“进士家族”,兄弟、祖孙、曾孙一门共有五进士,可谓实实在在的“书香门第”。沈括是家族中年纪最小的进士,其父亲沈周、伯父沈同都是进士,而沈遘则是他的侄子。幼年随父沈周宦游各地,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  兑 北宋 嘉祐八年(1063)癸卯 许将榜进士。晋陵人,官工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子二:建中、用中。

沈  充 北宋 治平二年(1065)乙巳 彭汝砺榜进士。常州(今属江苏)人。是年始诏三岁一科,官任怀远路转运使。子一:化中。

沈师中 北宋 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 许安世榜进士,常州(今属江苏)人。官至兵部郎中。子一:復。

沈  元 北宋 治平四年(1067)丁未 许安世榜进士,常州(今属江苏)人。官礼部员外郎,封户部尚书。子一:绩中。

沈  焕 (1034.8.14-1104.8.16) 北宋 熙宁二年己酉(1069)进士。字天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初为开封府推官,升太常博士知审官西院三司户部副使,以清慎开超授右正言宝文阁侍制政。元丰五年拜枢密副使,官至端明文华殿大学士。谥“忠肃”

沈  通 北宋 熙宁三年(1070)庚戌 叶祖洽榜进士。晋陵人。

沈彦明 北宋 熙宁六年癸丑(1073)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  特 北宋 熙宁六年癸丑(1073)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  笺 北宋 熙宁六年癸丑(1073)进士,会稽人

沈  初 北宋 熙宁六年(1073)癸丑 余中榜进士。晋陵人。

沈  礼 晋陵人,熙宁六年(1073)癸丑 余中榜进士。

沈  铢 北宋 神宗熙宁六年癸丑(1073)进士。少从王安石学,字子平,真州杨子人,为国子监直讲,迁中书舍人侍讲、尝讲南山有台诗,哲宗屡首肯之,后以龙学士知宣州。

沈  倚 北宋 熙宁九年丙辰(1076)徐铎榜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冲惠 北宋 熙宁九年(1076)丙辰 徐铎榜进士。晋陵人。

沈  复 北宋 熙宁九年(1076)丙辰 徐铎榜进士。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任陕西汉中府知府、开封府推官、工部员外郎、郎中,礼部祠祭司郎中、左中大夫。遷居无锡。

沈光远 北宋 元丰二年(1079)己未 时彦榜进士。晋陵人。

沈  偕 北宋 元丰二年(1079)己未 时彦榜进士。湖州归安人,字君与。沈思子。

沈  衮 北宋 元丰五年壬戌(1082)进士,黄裳榜。

沈彦声 北宋 元丰五年壬戌(1082)进士。湖州人。

沈纯诚 北宋 元丰八年乙丑(1085)进士。湖州人。

沈  畸 北宋 元祐三年戊辰(1088)进士。湖州德清人。字德侔,历任州县官。崇宁中,为尚书议礼局编修官,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建炎初,赠龙图阁直学士。

沈  济 北宋 元祐三年戊辰(1088)戊辰 李常宁榜进士。晋陵人。

沈  杨 北宋 元祐六年辛未(1091)马涓榜进士。晋陵人。

沈积中 沈遷支 晋陵四世,元符三年(1100)庚辰 李奎榜进士。北宋常州(今属江苏)人。历官秘阁修撰、河北转运使、户部侍郎、尚书,河间、真定知府,出师败,童贯罢为提举上清宝箓宫,得燕山,又命以延康殿学士同知府事,未行而卒。

沈  琰 北宋 崇宁进士。字公执,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国子直讲、监察御史、御史中丞。

沈  暐 北宋 崇宁二年癸未(1103)霍端友榜进士。晋陵人。

沈纯道 北宋 崇宁二年癸未(1103)霍端友榜进士。湖州人。

沈纯正 北宋 崇宁五年丙戌(1106)蔡嶷榜进士。湖州人。

沈时中 北宋 崇宁五年丙戌(1106)蔡嶷榜进士。官任建阳县知县。

沈松年(1087—1140)北宋 大观三年(1109)己丑 贾安宅榜进士。字性仁,宋代常州(今属江苏)人。历仕金坛县令、太常博士。乞归主讲书院

沈禹卿 北宋 大观三年(1109)己丑 贾安宅榜进士。常州(今属江苏)人。

沈  毅 (1082—1153) 宋代隐士。进士。字子兴,累召弗起。

沈与求 (1086—1137 ) 北宋 政和五年乙未(1115)进士。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知无不言,前后凡四百奏辞皆直,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金人人寇,赞高宗亲政,进知枢密院事,卒谥“中悯”。著有《龟溪集》。

沈  谳 北宋 政和八年戊戌(1118)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庄可 北宋 宣和三年辛丑(1121)进士,号菊山,分宜(今江西分宜县南)人,知钱塘县,嗜菊,庭植尝数百本,晚年退居益寄情于菊,后以九月九日死,朱熹哭之附诗。见清同治《分宜县志》卷七、八。

沈  晦(1084-1149) 北宋 徽宗宣和六年甲辰(1124)一甲一名进士。初名杰,字元用,又字公明,号濳庵,又号胥山,原籍武康,寄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知制诰、知宣州,移知建康府、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广西经略兼知静江府,徽猷阁治学士、知衢州、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翰林学士沈遘孙,沈焕次子。

沈虚中 北宋 宣和六年甲辰(1124)进士。安徽省广德县人,字太虚,授翰林院知制诰,累官吏部尚书。著有《资治通鉴事类》十卷、《左氏国语要略考异》十卷、《国史要纲》二十卷、《桐川集》十卷等。


第三章  南宋沈氏进士

沈長卿 南宋 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一甲三名进士。字文伯,号審寮居士,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历官临安府观察推官,婺州教授。紹興十八年通判常州,改嚴州。紹興二十五年因訕謗勒停除名,化州编管。紹興三十年卒。

沈  浚 南宋 建炎二年戊申(1128)进士。湖州德清县人。德清(今属浙江)人。历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绍兴三十年(1160),为监察御史,未几,出知徽州。

沈  恒 南宋 建炎二年戊申(1128)进士。字维时,沈丘(今属河南)人,历仕太常寺博士、太府卿、乾道朝奉大夫。迁居慈溪(今属浙江)。

沈  介 南宋 绍兴八年戊午(1138)进士。字德和,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除勅令所删定官。次年,任秘书省正字。此后历官校书郎、司勋员外郎,兼秘书少监。绍兴二十七年(1157),以朝散郎知台州。为政有声。二十八年,充贺金正旦使。二十九年,权吏部侍郎。三十年,除中书舍人。论罢蔡京之甥叶林、秦桧党羽王琰,旋除吏部侍郎。 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左朝奉大夫知永州,改知平江。十一月,除敷文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历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知平江府、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以兵部尚书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潭州。

沈  亿 (1118—1189) 南宋 绍兴十二年壬戌(1142)陈诚之榜进士。字廷礼,累官至枢密使,赠荣国公。

沈以庄 宋 晋陵人,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 陈诚之榜进士。

沈义闻 宋 晋陵人,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 陈诚之榜进士。

沈端弼 宋 晋陵人,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 刘章榜进士。

沈  枢(?-1202) 南宋 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进士。字持要,南宋安古州德清县(今浙江湖州)人。官至太子詹事、光禄卿。卒谥“宪燉”。著有《通鉴总类》二十卷。

沈  文 宋 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 王佐榜进士。晋陵人。

沈寿康 南宋 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王佐榜。[清]华亭(今松江属上海市)人,一作山阴人。又名沈毓佳,工白描人物,与陈一飞(寿蘐,咸光间人)齐名。有《寒松阁谈艺琐录》。

沈复(馥) 南宋 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进士。字德之,号四益齐。湖州德清县人,累迁知枢密院事,议论伉直,以资政殿大学士处知荆南、四川、镇江、福州,所至风采耸然。卒谥“简肃”。著有《四益齐集》。

沈宗契 南宋常州(今属江苏)人,沈遷支 晋陵六世,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 张孝祥榜进士,官给事中。子一:有聞。

沈必豫 南宋 晋陵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 张孝祥榜进士。

沈  杞 南宋 晋陵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 张孝祥榜进士。

沈廷辅(1104-1185)南宋 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进士。字太一郎,号恒忠,文贤子。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开漳功臣沈世纪裔孙。官拜谏议大夫,汀州知事。择居建阳,卒葬建宁武夷山下,地名九折(曲)水,乾刻山来龙,巳巽向。坟前有石虾蟆在池中,冢前石笔架为记,地形生蛇挂树。

文贤 南宋 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王十朋榜进士。字启承,号明源,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福建道汀州府知府

沈宗禹 南宋 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 王十朋榜进士,官授朝散大夫。常州(今属江苏)人,沈遷支 晋陵六世,子一:有開。

沈宗说 南宋 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 梁克家榜进士,【江阴隶常州】,官任湖南衡州府知府。沈遷支 晋陵六世,子二:有閲、有閒。

沈  蔚 南宋 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 梁克家榜进士。【江阴隶常州】

沈成章 南宋 乾道五年(1169)己丑 郑侨榜进士。

沈  鉴 宋乾道五年(1169)己丑科郑桥榜进士。字无隐,湖州德清县人,国子监司业谪太常寺典薄。

沈  焕(1139—1191)  南宋 乾道五年己丑(1169)进士。字叔晦,庆元定海崇邱乡沈家山下(今属浙江北仑区小港镇)人。24岁中举,后入太学,师事陆九渊之兄陆九龄,探究心学大要。历仕上虞尉、扬州教授、太学录事、充殿试考官、调高邮军教授、婺源县令、舒州通判。所至能恤民重教。曾一度讲学于定海(今镇海)南山书院。晚年迁居鄞县城内月湖竹洲。卒谥“端宪”。继承陆九渊心学,与杨简、袁燮、舒璘同创南宋四明学派,称淳熙四先生。著有《定川言行编》、《定川遗书》等。

沈作霖 南宋 乾道八年壬辰(1172)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千里 南宋 乾道八年(1172)壬辰 黄定榜进士。

沈有開(1134—1212) 南宋淳熙五年(1178)戊戌 姚颖榜进士。历仕太学博士、枢密院编修兼实录院检讨、秘书丞、著作郎、起居舍人、起居郎兼侍讲、知徽州、太平州,加直龙图阁。庆元二年(1196)丙辰,以赵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偽学得罪著籍。常州(今属江苏)人,沈遷支 晋陵七世,父进士沈宗禹,子三:良佳、良位、良佐。

沈明祖 南宋 淳熙八年(1181)辛丑 黄由榜进士。

沈继先 南宋 淳熙进士。字承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仕六安丞县令、勾当三班院判兼提举兵吏司、江宁府知府。

沈  仚 南宋 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 王容榜进士。

沈  葵 南宋 绍熙元年庚戌(1190)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继仁 南宋 绍熙四年癸丑(1193)陈亮榜进士。字承安,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仕至秘书监著作郎。

沈唐老 南宋 庆元二年(1196)丙辰 邹应龙榜进士。

沈宗辅 南宋 嘉泰二年(1202)壬戌 符行简榜进士。官兵部尚书。沈遷支 晋陵六世,徐次子,子二:有成、有则。

沈超远 南宋 嘉定元年(1208)戊辰 郑自诚榜进士。

沈锡佐 南宋 嘉定十三年庚辰科(1220)进士。

沈锡佑 南宋 嘉定十六年癸未科(1223)武进士。

沈  敏 南宋 嘉定四年辛未(1211)進士探花第四名,授從事郎、防團推判官。

沈  晟 南宋 理宗宝庆二年丙戌(1226)进士。字永昌,慈溪(今属浙江)人。历仕河南许州襄城县主簿、奉议郎、湖广龙州别驾。

沈  翥 (1223-1283)南宋 宝祐元年癸丑(1253)姚勉榜进士。字子翚,号秋涧,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沈绅五世孙。海南迁始祖。史学家、经学家、校勘学家,户部侍郎;景炎二年丁丑(1277)授任广东琼州府府尹,职掌铨衡,迁居琼;祥兴二年己卯(1279),特天朝溃乱,未能回乡,落籍琼州府西廓龙井之原(今府城甘蔗园一带)。

沈亨辰 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 文天祥榜进士。晋陵人,沈遷支 晋陵十世。永康县知县。子二:夷元(春晓堂始祖)、擴宋(卜居奔牛西北名曰宋村)。

沈起岩 南宋 咸淳元年乙丑(1265)进士。德清县人。

沈  佺(1250-1271) 南宋 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榜眼进士。又名傑,字超凡,松隔人。宋徽宗朝狀元沈晦第七代孫,沈元之子。由於進京赴考,得了傷寒,不久病故。曾订婚中表亲张玉娘(1250 -1277),字若琼,号一贞居士,南宋女词人。见明王诏《张玉娘传》,有著名剧作家孟称舜编杂剧《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流传。

第四章  元朝沈氏进士

沈梦麟(1307-1399)元 至顺年间进士。字元昭,入明改原昭,吴兴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因精通经书而被举荐。至正(1341-1368)年间,以乙科授婺州学正,后改任武康令。明建立后,被以贤良征召入朝,辞不起。应聘入浙闽,校文者三,会试同考者再。太祖称他"老试官",知其志不可屈,亦不强以仕。后在闽天福的别墅--晟溪聚芳亭相聚隐居多年,饮酒赋诗晨以继夕,年九十三而卒。梦麟于七言律体最工,时称"沈八句"。著有《花溪集》三卷。


第五章  明朝沈氏进士

沈  观 明 洪武八年乙卯(1375)进士。字用宾,钱塘(今杭州)人。画山水。学马远、盛懋,亦工杂画。

沈  溍 明 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二甲二十名进士。

沈志远 明 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三甲一百五十一名进士。

沈  霖 明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1388年)三甲三名进士。

沈  玄 明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1388年)三甲九名进士。

沈  良 明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1394年)二甲二十三名进士。

沈  暹 明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1394年)三甲五十三名进士。

沈汝龙 明 洪武年间武进士,福建诏安人。

沈惟直 明 建文年间(1400)进士。见《诏安沈氏宗谱》。

沈  秀 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武进士。授世袭。(《绍兴府志》卷之二十九职官志五-武职)

沈  升 (1376-1446) 明 永乐二年甲申(1404)二甲三十二名进士。浙江海宁人。授刑部主事,参与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历四川、河南布政司参议,仕至太仆少卿。

沈  达 明 永乐二年甲申(1404)三甲四十七名进士。

沈  忠 明 永乐二年甲申(1404)三甲三百二十五名进士。

沈  骥 明 永乐四年丙戌(1406)二甲五十八名进士。

沈  箕 明 永乐四年丙戌(1406)三甲九十九名进士。

沈  福 明 永乐十三年己未(1415)三甲一百零三名进士。

沈  晹 明 永乐十三年己未(1415)三甲一百三十三名进士。

沈  敬 明 永乐十三年己未(1415)三甲二百零三名进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官至浙江按察佥事,持身严谨,执法公允。致仕归。

沈  理 明 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二甲四十一名进士。

沈  让 明 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三甲四十六名进士。

沈  文 明 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三甲一百零一名进士。

沈  善 明 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三甲一百七十名进士。

沈  圭 明 永乐十九年辛丑(1421)三甲三十名进士。

沈  庆 明 永乐十九年辛丑(1421)三甲六十四名进士。

沈  翼 明 宣德五年(1430)三甲三十一名进士。淮安山阳(今属江苏)人,字克敬。累擢南户部尚书。持已清介,莅政勤慎,属吏信服。

沈  譓 明 宣德八年癸丑(1433)二甲十五名进士。

沈  悙 明 正统元年丙辰(1436)三甲五十七名进士。

沈  讷 (1413—1458) 明 正统七年壬戌(1442)三甲七十二名进士。字文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官至福建按察副使。石刻像刻于清道光七年(1827),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沈  彬 明 正统七年壬戌(1442)三甲二十三名进士。原武康(今属浙江德清)人,字原质。官至刑部郎中,居官以强干著,有诗文名,然不以自鸣。有《兰轩集》。

沈  琮 明 正统七年壬戌(1442)刘俨榜二甲四名进士。浙江平湖人,字公礼,为南京武库主事。性孝善,父母丧,与弟沈珒(同朝进士)庐墓六年。官终广州知府。

沈  纲 明 正统十年乙丑(1445)三甲三名进士。

沈  和 明 正统十年乙丑(1445)三甲十一名进士。

沈  纪 明 正统十年乙丑(1445)三甲八十八名进士。

沈  义 明 正统十三年戊辰(1448)二甲三十一名进士。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

沈  琮 明 正统十三年戊辰(1448)彭时榜二甲三十六名进士。

沈  敬 明 正统十三年戊辰(1448)二甲五十名进士。

沈  㚀 明 正统十三年戊辰(1448)三甲二十二名进士。

沈  祥 明 正统十三年戊辰(1448)三甲六十二名进士。字应祯,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官至四川参议督六卫粮储,卒年八十一。石刻像刻于清道光七年(1827),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沈  性(1420-?) 明 景泰二年辛未(1451)二甲二十六名进士。字士彝,一字克循,号砥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历仕云南道监察御史宁国府知府。诗章字画,皆有古意。著《书史会要》。

沈  珒 明 景泰二年辛未(1451)三甲一百一十七名进士。浙江平湖人,字公贵,号青壁,与兄沈琮同朝进士,称“奇童”。父母丧,兄弟庐墓六年,不茹荤。官监察御史。

沈  富 明 景泰五年甲戌(1454)二甲八十七名进士。

沈  声 明 景泰五年甲戌(1454)三甲四十四名进士。

沈  敝 明 景泰五年甲戌(1454)三甲二百一十六名进士。

沈  譓 明 景泰五年甲戌(1454)三甲二百一十七名进士。安徽合肥人,字用正,知东昌府。政尚严明,断狱明允,非己利不入一钱,铨注“天下廉能官第一”。

沈  珤 明 天顺元年丁丑(1457)三甲一百六十一名进士。

沈  钟 明 天顺四年庚辰(1460)二甲三十六名进士。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字仲律。官至按察副使,能诗,尤长于书写大字,遒劲盈尺,一挥而就。

沈  晖(1439-1518) 明 天顺四年庚辰(1460)二甲十四名进士。字时旸,号豫轩,南直隶常州府宜兴(今属江苏)人。官至副都御使,巡抚郧阳。弘治中,为南京工部侍郎。因较工计直,积怨,被劾归。能诗,有魏晋风,善书法。

沈浑明 崇祯十三年庚辰(1460)武科进士。字尔捷,湖广孝感(今属湖北)人。仕至荆州守备,与李自成起义军作战身亡。见1919年修《湖北孝感沈氏宗谱》。

沈  熊 明 天顺四年庚辰(1460)三甲三十七名进士。

沈  棨 明 天顺八年甲申(1464)二甲三十四名进士。

沈  瑄 明 天顺八年甲申(1464)三甲四十五名进士。

沈  璞 明 天顺年间进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沈性子。

沈  源 明 天顺八年甲申(1464)三甲一百一十一名进士。福建龙溪人,一作海澄(今属福建龙海)人,又作广东海丰人,字澄之。官至南京御史,因天变陈修德弭灾十事,皆切时政。巡视上江,劾勋贵不便,为所中,贬庐氏知县。

沈  海(1427-1511) 明 成化二年丙戌(1466)三甲一百二十七名进士。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人,授刑部主事,官至泉州知府,补重庆府知府,兴学校,省徭役。以老乞归。敦厚周慎,富于经术。见胡之鋘修,清·周学曾等纂《道光晋江县志·卷之三十四·政绩志》。有《葵轩遗稿》。

沈  浩 明 成化二年丙戌(1466)三甲二百一十二名进士。

沈  锐 明 成化五年己丑(1469)二甲四十名进士。

沈  璐 明 成化五年己丑(1469)二甲六十八名进士。

沈  纯 明 成化五年己丑(1469)三甲三十八名进士。

沈  铠 明 成化八年壬辰(1472)二甲六十三名进士。字仲威,历兵部、江西职司。系明代官员沈钟之弟。

沈  坯 明 成化八年壬戌(1472)三甲四十四名进士。

沈  瑬 明 成化八年壬戌(1472)三甲一百五十九名进士。

沈  振 明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三甲三十八名进士。

沈  淳 明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进士,萧山人,知县。

沈继先 明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二甲五名进士。

沈  元 明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二甲五十二名进士。

沈  清(1449-1513)明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三甲十六名进士。字庶夫,号益斋,湖州归安人。知山东乐安县,升刑部主事员外郎、江西按察司佥事。

沈  林(1453-1521)明 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二甲二十一名进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材美。官晋州知州,劝农兴学,民德之。正德初,擢山西布政使,拒贿刘瑾,落职。瑾诛,起广西布政使。终右副都御使,巡抚贵州、山东。(见顺庆府志二十七页)

沈  痒 明 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二甲九十名进士。

沈  杰 明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二甲九名进士。

沈  华 明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三甲四十七名进士。

沈  元 明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三甲六十八名进士。

沈  瀚 明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三甲七十七名进士。归德(今河南商丘)人,一作江苏昆山人字容之。授西安府推官。正德中,为建宁知府。工正书,好为诗,长于歌行。

沈  瓉 明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三甲十四名进士。

沈  时 明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三甲一百八十二名进士。

沈  淮 明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三甲二百二十一名进士。

沈  衡 (1455.5.5-1514)明 弘治三年庚戌(1490)二甲五十六名进士。字平甫,浙江省嘉兴府海盐县人,匠籍,治《书经》。(曾祖父沈伯英;祖父沈孟贤;父亲沈文郁。母陈氏;继母胡氏;继母张氏;配偶黄氏)

沈南都 明成化间进士,任重庆知府致仕归。

沈冬魁 (?-1530.11.30)明 弘治三年庚戌(1490)三甲二十四名进士。字伯贞,号立斋,又号漳涯,直隶河间府阜城县人。授中书舍人,历光禄卿,裁浮靡供费。正德十三年(1518)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召任户部右侍郎,嘉靖二年(1523)十月迁南京礼部尚书。(曾祖沈尔卿,祖父沈景先,父沈泉,母陆氏)

沈  焘(1452-1515) 明 弘治六年癸丑(1493)二甲十六名进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良德,号东溪。选庶吉士,授编修。家为世医,以家学校《本草》。预修《孝宗实录》,官至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

沈桂云 明 弘治六年癸丑年(1493)进士,字名焘,福建诏安三都人。南岭潮镇总兵。

沈  纶 弘治九年丙辰(1496)二甲二十一名进士。

沈文华 弘治九年丙辰(1496)二甲七十四名进士。

沈  信 弘治九年丙辰(1496)三甲四十四名进士。

沈  赍 弘治九年丙辰(1496)三甲九十七名进士。

沈  恩 (1472—1533) 明 弘治九年丙辰(1496)三甲一百三十一名进士。字仁甫,南直隶松江府上海(今上海)人。授刑部主事,官至四川布政使。石刻像取自清光绪十七年(1891)徐璋绘并正书誌,朱少渔刻,席云山镌《松江邦彦图》。

沈  炼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二甲三十名进士。

沈应经 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二甲四十四名进士。

沈  钦 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三甲三十名进士。

沈  照 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三甲一百九十三名进士。

沈  陈 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二甲三十一名进士。

沈  环 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二甲进士。

沈良佐 明 正德三年戊辰(1508)二甲三十三名进士。零陵人,(见顺庆府志二十七页)

沈  灼 明 正德三年戊辰(1508)三甲十名进士。上海嘉定人,字文灿。官御史,因言朝廷刑狱不宜付锦衣卫,忤旨夺俸。后辞归。

沈  健 明 正德六年辛未(1511)二甲八十五名进士。

沈  圻 明 正德六年辛未(1511)二甲一百一十一名进士。

沈光大 明 正德六年辛未(1511)三甲七十五名进士。

沈  霁 明 正德六年辛未(1511)三甲九十八名进士。

沈  俊 明 正德六年辛未(1511)三甲一百一十五名进士。

沈  教(1488-1550) 明 正德九年(1514)三甲一百零八名进士。浙江慈溪人,字敬敷,号平墅。知桐城县。擢御史,巡按云南,土酋安铨构乱,教谋策略,数月不解带。终提督南京粮储。有《风化录》、《戎政录》。致仕卒。

沈弘道 明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二甲六十七名进士。会稽人,刑部主事、佥事。

沈  松 明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三甲七十九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  濙 明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三甲二百二十名进士。

沈  汉 明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二甲五名进士。南直隶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人,字宗海,号水西。授刑科给事中。嘉靖初,因灾异陈时政缺失,指斥甚切。及刑部尚书林俊去位,复亢章争之。李福达之狱,执法大臣皆下吏,汉执奏,并除名。家居二十年卒,有《疏草》。石刻像刻于清道光七年(1827),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沈  奎 明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三甲一百四十九名进士。

沈  更 明 嘉定元年进士。闽县人。

沈  韩 明 嘉靖二年癸未(1523)二甲七十名进士。明常州人。曹州知州(今山东省菏泽市)。筑堤修学、勤于为政。沈韩离城3里筑护城堤,以防黄河决口。

沈大楠 明 嘉靖二年癸未(1523)三甲一百一十七名进士。字景明,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吏部主事、惠州知府。石刻像刻于清道光七年(1827),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沈  灃 明 嘉靖二年癸未(1523)三甲二百零三名进士。山阴人,御史,一作参议。

沈南金 明 嘉靖二年癸未(1523)三甲二百四十三名进士。

沈  垔 明 嘉靖五年丙戌(1526)三甲六十名进士。

沈  寅 明 嘉靖五年丙戌(1526)三甲九十六名进士。

沈  椿 明 嘉靖五年丙戌(1526)三甲一百一十名进士。

沈  熺 明 嘉靖五年丙戌(1526)三甲一百五十名进士。

沈继美 明 嘉靖五年丙戌(1526)三甲一百七十一名进士。四川保宁(今四川阆中)人,字子充,号龙山。为吏科给事中,以言事谪海盐丞。嘉靖间,升任知县,民拥戴之。布衣蔬食,恬淡安然,事有定体,而政绩亦修举。终浙江参政。

沈继善 明 嘉靖年间进士。保宁(四川阆中)人,任弥勒知州,后升云南布政使司。

沈一定 明 嘉靖五年丙戌(1526)三甲一百八十四名进士。福建按察司副使。

沈  恺 明 嘉靖八年己丑(1529)二甲六十三名进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字舜臣,号风峰。由宁波知府,历湖广参政,忤朝政,乞归。家居杜门著书,与物无竞,为文章尚古雅。有《夜灯管测》、《环溪集》等。

沈  谧(1501-1553) 明 嘉靖八年己丑(1529)三甲七名进士。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字靖夫,号石云,由刑科给事中,迁山东佥事,改江西佥事。平生专事王守仁良知之学,不尚文辞,所作皆发明道学之旨。

沈  铎  明 嘉靖八年己丑(1529)三甲一百八十名进士。

沈师贤 明 嘉靖八年己丑(1529)三甲二百二十五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伯咸 明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三甲十四名进士。

沈  越 明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三甲九十四名进士。江苏南京人,字中甫,号韩峰。授罗田知县,恳荒田,抚流民。官至监察御史。有《嘉隆两朝闻见纪》,朱之蕃谓为“野史之良”。另有《通鉴纪事前编》。

沈弘彝 明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三甲一百六十名进士。

沈  宏 明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二甲六名进士。

沈  瀚 明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二甲十六名进士。

沈应龙(1499-约1554) 明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二甲十八名进士。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字翔卿。仕刑曹,以明慎闻,理冤狱殆数百计。历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疏上赈灾,救活人八十万。转南京刑部侍郎,乞归。有《恤刑录》。

沈梦鲤 明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二甲七十二名进士。山阴人,郎中。

沈良才(1506-1567) 明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三甲五十五名进士。江苏泰州人,字德夫,又字凤岗。历官兵科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南京大理寺丞。累官兵部侍郎,以疏劾严嵩落职。有《沈凤岗集》。

沈民悦 明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三甲一百二十六名进士。

沈  垣 明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三甲一百四十二名进士。

沈  鎜 明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三甲一百四十八名进士。

沈  奎 明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二甲十三名进士。

沈友儒 明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二甲八十八名进士。

沈  (1490-1568) 明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二甲三十四名进士。南直隶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字子由,号江村。任南京工部主事,凡官军俸粮、解额积兑之数无不周知。官至湖广按察副使,坐事罢归,以著述自娱。博览群书,凡阴阳、律历、五行、水利之学,靡不研究。有《吴江水利考》、《家居集》及《南厂志》、《南船志》二志等。沈啓苏州石刻像刻于清道光七年丁亥(1827),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沈  鍊(练)(1507—1557) 又一说(1497-1557)。明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三甲一百六十三名进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纯甫,号青霞。历官江苏溧阳知县,茌平知县,清丰知县,迁锦衣卫经历,陆炳手下。忤御史,调茌平,性刚直,嫉恶如仇。俺答犯京师,诏廷臣博议,练倡言敌由严嵩父子所起,上疏劾嵩十大罪,帝大怒,杖之数十,谪佃保安。边人慕练忠义,多遣子弟就学。练恨嵩父子,缚草像李林甫、秦侩及嵩,令子弟攒射之。总督杨顺、巡按路楷承嵩旨,诬练与白莲教人阎浩等谋乱,遂被弃市。后追谥“忠愍”,赠光禄卿。所著书多被毁。有《青霞集》、《青霞山人集》在世。

沈  度 明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三甲二百二十一名进士。

沈  坤(1507-1560) 明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一甲一名进士。淮安山阳(今属江苏)人,籍昆山,字伯载,号十洲。授修撰,升谕德,后以右庶子兼署翰林院事,累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曾率团练乡勇抗倭。后遭御史林润等劾擅杀人,下诏狱,瘐死。有文集,已散佚。

沈先贤 明 世宗朝嘉靖年间明经擢第进士。字鸿儒,湖北嘉鱼人,志学公四子。

沈  桥 明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二甲四十二名进士。会稽人。任按察使。

沈南山 (1496—?) 明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进士。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历仕刑部陕西主事、广西主事,广西按察副使、贵州督粮参政、湖广按察使。

沈  束(1514-1581) 明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三甲一百一十三名进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宗安,号梅岗。历仕徽州推官、礼科给事中,上疏救海瑞,以事忤严嵩被杖,锢狱十六年,衣食屡断,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嵩败,束妻张氏上书请代,不报。乃与妾潘氏治女工以养,后释还为民。隆庆初,擢南京右通政使,以疾辞不赴。有《周易通解》。

沈  科 明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三甲一百七十四名进士。

沈  淮 明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三甲七十六名进士。字激伯,仁和人。约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前后在世,著有《三洲脍》八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沈  晃 明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三甲一百五十九名进士。

沈绍德 明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三甲一百七十三名进士。

沈乔楠 明 嘉靖己酉年(1549)进士。福建诏安三都人。仪真县知县赠文林郎。

沈应魁 明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二甲四十六名进士。字文父,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官至广西按察使佥事。石刻像刻于清道光七年(1827),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沈绍庆 明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三甲五十八名进士。

沈应干 明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三甲六十一名进士。

    沈应时 明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三甲一百三十名进士。河南卫户藉,洛阳人。字对泉,初授长子县县令,旋擢陕西西安同知,又由山西巡,升大理事卿,累官至尚书。

沈  阳 明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三甲进士。

沈志言 明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二甲四十一名进士。

沈继志 明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二甲五十三名进士。

沈  瑶 明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三甲七十六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维藩 明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三甲一百零三名进士。

沈  淳 明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三甲一百二十八名进士。

沈  寅 明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三甲进士。山阴人,按察使。

沈  桂 明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三甲进士。

沈启原 明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二甲十七名进士。

沈  奎 明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二甲五十三名进士。

沈子木 (1508--1609) 明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三甲二十九名进士。字汝南,号玉阳,吴兴竹溪人。历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卒赠兵部尚书,谥‘恭靖’。著有《明万历太上黄庭內景玉经》1卷。(父沈应登,生子四:儆炤、儆焞、儆炌、儆烜)。

沈如麒 明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三甲五十八名进士。

沈节甫(1533-1601) 明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二甲八十二名进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字以安,号锦宇。历祠祭郎中。万历间,累官工部左侍郎,疏请省浮费,核虚冒,止兴作,减江浙织造,停江西瓷器,不报。中官传奉,节甫持不可。又尝献治河之策。致仕卒。天启初,追谥“端靖”。喜藏书,有《玩意易楼藏书目录》,又有《纪录汇编》、《琬琰广录》。

沈  秱 明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三甲九十名进士。

沈人种 明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三甲九十七名进士。字时雍,南直隶嘉定(今属上海)人。官至福建巡抚。

沈玄华 明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二甲二十五名进士。浙江嘉兴人,字邃伯。仕至南京大理寺卿。杜门著述,善饮,书法赵孟頫。

沈廷观 明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三甲十名进士。

沈  鲤(1531-1615) 明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三甲三名进士。归德(今河南商丘)人,字仲化,号龙江。授检讨,神宗立,进左赞善。累迁吏部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举贤士,不使人知。拜礼部尚书,评稽先朝典制,定中制颁天下。有奏行学政八事,请复建文年号,修景帝实录。拜东阁大学士,加少保,进文渊阁。首劝帝听言图事,以荐贤为第一。极陈矿税害民之状。与沈一贯共事,意见相左。卒谥“文端”。有《亦王堂稿》、《文雅社约》。

沈  渊 明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三甲八十一名进士。

沈  楩 明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三甲一百一十四名进士。

沈伯龙 明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三甲二百八十九名进士。

沈  明 隆庆二年戊辰(1568)二甲五十四名进士。

沈懋孝(1537-1612) 明 隆庆二年戊辰(1568)二甲六十五名进士。浙江平湖人。

沈一贯(1537-1615) 明 隆庆二年戊辰(1568)三甲五十六名进士。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字户吾,一作肩吾,又字不疑、子惟,号蛟门、龙江,别号大园居士。万历间,累官户部尚书、英武殿大学士。卒谥“文恭”。著有《易学》、《敬事草》、《经世弘辞》、《吴越游稿》。

沈思孝(1542-1611) 明 隆庆二年戊辰(1568)三甲六十四名进士。浙江嘉兴人,字纯父,号继山。授番禺知县,有廉名,进刑部主事。万历间,累官右都御史,以直节闻天下。然尚气好胜,动辄多忤,颇被物议,引疾归。有《秦录》、《晋录》、《溪山堂草》等。

沈  楠 明 隆庆二年戊辰(1568)三甲二百八十三名进士。

沈  位 明 隆庆二年戊辰(1568)三甲二百八十九名进士。

沈  文 明 隆庆二年戊辰(1568)三甲三百十七名进士。

沈应文 (1543—1627明 隆庆二年戊辰(1568)进士。浙江余姚人,字征甫。授推官。历任江西副使、顺天府尹、刑部侍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三十八年致仕。后病死于家。

沈应科 明 隆庆五年辛未(1571)二甲二十一名进士。

沈  涵 明 隆庆五年辛未(1571)三甲四十四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允成 明 隆庆五年辛未(1571)三甲二百九十七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  璟(1533-1610) 明 万历二年甲戌(1574)二甲五名进士。江苏吴县人,字伯瑛,又字聘和,号宁庵,又作丁庵,世称词隐生。由兵部主事,历官吏部员外郎、光禄寺承,坐事罢归。居家二十年,放情词曲,精研音律,为“吴江派”创始人。有《属玉堂稿》、《属玉堂传奇》、《云巢诗钞》、《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义侠记》等。

沈孟化 隆庆五年辛未(1571)贡士,万历二年甲戌(1574)三甲二十二名进士。字淑顺,号观瀛,首任南京江浦县知县,二任弄部主事兼员外郎,三任浙江湖州府知府,四任广东驿道副使,五任湖广东兵备道,六任蕲黄道,七任广州布政使司左参政。

沈  鈇 (1550~1634)  明 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三甲三十七名进士。字继扬,号介庵,福建三都人(今福建诏安县诏安县白洋乡上蕴村)。初任顺德知县,累迁衡阳、郧阳、九江知府,礼部主事等职。明崇祯七年(1634)因族事受法。著有《大学古本》、《浮湘集》、《钟离集》、《石鼓集》等。

沈汝梁  明 万历二年甲戌(1574)三甲一百三十四名进士。官至南京广西道御史。

沈懋学(1539-1582) 明 万历五年丁丑(1577)一甲一名进士。南直隶宣城(今安徽宜州)人,字君典,号少林。幼承家训,博览经史,文才闻乡里。授翰林修撰,时张居正父死,贪权不肯守孝,翰林昊中行等上疏言居正不孝,居正怒,欲论其罪,懋学求情未果,遂辞归。病卒于家,追谥“文节”。有《郊居遗稿》。(父沈宠,字思畏,号古林;兄沈懋敬;长子沈有刚;侄沈有容是收复台湾的第一人;孙心学家沈寿民是大诗人施闰章的老师

沈大忠 明 万历五年丁丑(1577)二甲六名进士。

沈九畴 明 万历五年丁丑(1577)二甲二十三名进士。

沈季文 明 万历五年丁丑(1577)二甲三十四名进士。

沈存仁 明 万历五年丁丑(1577)三甲一百三十名进士。江苏高邮人。

沈自邠  明 万历五年丁丑(1577)三甲一百三十一名进士。

沈茂斗  明 万历五年丁丑(1577)三甲一百四十名进士。

沈孚闻  明 万历五年丁丑(1577)三甲一百五十五名进士。

沈瑞临  明 万历五年丁丑(1577)三甲一百六十二名进士。

沈时叙  明 万历五年丁丑(1577)三甲二百二十九名进士。

沈有容 (1557-1627) 明万历七年己卯(1579)在应天(南京)武试中第四名进士,字士弘,又字海宁。授昌平千总。从李成梁抗辽有功,迁都司佥书。调福建守浯屿建海军,于1602年亲率24舰赴东番(台湾)扫除了日本倭寇,收复台湾。1604年,又赴澎湖赶走了荷兰侵略者的第一批舰队(至今澎湖岛上还完好地保存着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夷韦麻郎等’大碑,以纪念他的功德)。后调山东充总兵官,曾冒险解救难民数万人。1624年告老还乡,卒时72岁。追赠都督同知,光禄大夫。著《闽海赠言》现存于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父沈懋敬,祖父沈宠,子武进士沈寿崇)

沈  修 明 万历八年庚辰(1580)二甲四十三名进士。

沈子来(1546--1612) 明 万历八年庚辰(1580)二甲四十五名进士。字汝修,号明阳,沈应登三子。知句容县,调河北广平县,转部曹,出守广西梧州,改宝庆,升楚中总宪,兵备长沙,曾平乱西南。

沈一中 明 万历八年庚辰(1580)二甲四十八名进士。

沈敬焞(1552--1587) 明 万历八年庚辰(1580)三甲九十六名进士。字仲亨,号晋垣,沈子木仲子,沈胤培嗣父。历南京大理寺左评事、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员外郎中,卒于任。

沈尧中 明 万历八年庚辰(1580)三甲一百零六名进士。

沈良臣 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二甲五名进士。会稽人,行人

沈  烝 ·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二甲三十五名进士。

沈  权 ·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三甲进士。

沈凤岐 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三甲进士。

沈昌期 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三甲进士。

沈之唫 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三甲进士。

沈  瓉 明 万历十四年(1586)二甲八名进士。字子勺,南直隶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人。历官刑部郎中、广东按察使佥事,卒年五十五。

沈思充 明 万历十四年(1586)二甲十一名进士。

沈天启 明 万历十四年(1586)三甲六十五名进士。江苏昆山人,字生予。知奉新、晋江二县。能书善画。

沈儆炌(1554-1631)明 万历十七年(1589)二甲四名进士。浙江归安人,字叔永,号泰垣。历任河南左布政使、光禄寺卿、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光禄寺卿、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平定方乱,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为魏忠贤石三畏所劾,落职闲居。崇祯初,复官。卒谥“襄敏。”

沈鸣雷 明 万历十七年(1589)三甲三十七名进士。

沈麟祥 明 万历十七年(1589)三甲七十三名进士。

沈正隆 明 万历十七年(1589)三甲进士。

沈  演 (1572-1638)明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二甲十四名进士。字叔敷,号何山,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南浔马腰)。沈节甫子。明万历十九年(1591)与兄同试北围得第一、第三,次年(1592)又同登进士,被传为佳话。明崇祯元年(1628)任刑部尚书。著有《河山集》。

沈茂荣 明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二甲十六名进士。

沈朝焕 明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二甲五十七名进士。

沈  㴶 明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三甲一名进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字铭缜。历官南京礼部侍郎。光宗立,诏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初年,密结内监,请募兵隶锦衣卫,进文渊阁,再进太子少保。被劾,不自安,求去。卒谥“文定”。父沈节甫,明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二甲八十二名进士。

沈时来 明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三甲六名进士。

沈听之 明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三甲六十三名进士。

沈  裕 明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三甲二百十九名进士。武康县人。

沈凤翔 明 万历二十年(1592)三甲一百七十一名进士。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字孟威。官至兵科给事中。善草书。

沈光祚 明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三甲十九名进士。

沈光宗 明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三甲三十七名进士。

沈  琦 明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三甲九十名进士。

沈道原 明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三甲一百零八名进士。

沈  珫 明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三甲一百七十名进士。字季玉,南直隶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人。历官东昌知府、山东按察副使,卒年六十一。石刻像刻于清道光七年(1827),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沈士龙 明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进士。秀水人,一作浙江孝丰人,岁贡。字汝纳。崇祯三年(1630)任职河南彰德府阌乡县。刻印过宋高似孙《纬略》12卷,宋王明清《玉照新志》6卷,宋陆游《南唐书》18卷,《音释》1卷。

沈孝征 明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二甲四十八名进士。

沈肇元 明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三甲二十六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孚先 明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三甲四十二名进士。

沈从本 明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三甲一百一十一名进士。

沈自彰 明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三甲一百五十五名进士。

沈朝烨 明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二甲五十名进士。

沈之民 明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三甲二百三十九名进士。

沈  珣 明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三甲二百四十一名进士。

沈圣岐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二甲二名进士。

沈正宗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二甲三十七名进士。

沈维毗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三甲十五名进士。

沈有则(1573-1612)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三甲一百一十一名进士。字士范,号逸少,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红林镇沈北村人。沈懋学长子,祖父沈宠。授官礼部行人。著有《九边策要》诸篇数十万言、《紫烟阁》传世。(兄有恒、有贻、有望)

沈犹龙 (?—1645) 明 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进士,字云升,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授应鄞县知县,历官河南副御史、福建巡抚,起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广东巡抚,清兵南下,招募壮士数千人守华亭,城陷中矢死。见1905上海《国粹学报》。石刻像取自清光绪十七年(1891)徐璋绘并正书誌,朱少渔刻,席云山镌《松江邦彦图》。

沈萃祯 明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二甲二十七名进士。

沈中英 明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二甲五十六名进士。

沈应时 明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三甲二十二名进士。

沈振龙 明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三甲二十四名进士。

沈凤超 明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三甲一百三十六名进士。

沈必成 明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三甲一百三十八名进士。

沈景初 明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三甲一百三十九名进士。

沈  棨 明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三甲二百三十七名进士。字元节,号吾匏,历兵部主事、宣府巡抚。曾边事辽东,与袁崇焕孙元化同事,清兵入宣府,与中官王坤等遣使议和,馈金帛牢醴,清兵于是退去。有女嫁与富户屠熙之子屠尧。

沈以鼎 明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三甲一百二十二名进士。

沈犹龙(?-1645) 明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三甲一百三十八名进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字云升。由鄞县知县,历官河南副御史,迁福建巡抚,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备兼广东巡抚。清军破南京,逼华亭,犹龙募壮士以守,中箭死。

沈立义 明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三甲一百六十八名进士。

沈惟炳 明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三甲二百二十七名进士。字斗仲,号炎洲,湖北孝感人。授香河知县、刑科给事中。崇祯间,官至吏部左侍郎。李自成破京城,被执拷掠。明亡降清,授原官。为官清正。见1919年修《湖北孝感沈氏宗谱》。

沈维堡 明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三甲二百五十九名进士。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江苏金坛,字心传。官至工部郎中。有《尚书晚订》。

沈翘楚 明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二甲六十名进士。

沈匡济 明 天启二年壬戌(1622)三甲三十七名进士。

沈兆甲 明 天启二年壬戌(1622)三甲六十七名进士。福建诏安三都人。官国子监学正。

沈应明 明 天启二年壬戌(1622)三甲一百三十二名进士。

沈希韶 明 天启二年壬戌(1622)三甲一百八十四名进士。

沈起津(1601-?) 明 天启五年乙丑(1625)二甲三十五名进士。字承筏,号生鹤,福建诏安三都人。历任无为州、广平、襄阳等郡,终池州司理。任中抑强制暴,关心民瘼,颇有政绩。明崇祯七年(1634),其父沈鈇“因族事受法”。不久辞官回乡,潜心经、史,致力著作。“寄情声律,析义搜奇,不屑追逐前辈”。又主持兴建“双屏(山)泰山庙”。崇祯十年(1637年),受聘编修《诏安县志》。

沈德滋 明 天启五年乙丑(1625)三甲十七名进士。

沈斯栋 明 天启五年乙丑(1625)三甲五十四名进士。

沈士奇 明 天启五年乙丑(1625)三甲二百二十五名进士。

沈  瑞 明 天启年间进士。福建漳州人,明末护朝有功,封怀安侯,崇祯帝崩,护幼主会合郑成功于福建,及后随郑成功渡台,于台湾殉职,配祀于台南延平郡王祠。

沈胤芳 明 崇祯元年戊辰(1628)二甲六十五名进士。

沈寿崇 明 崇祯元年戊辰(1628)武进士。明末将领,累官留守,父沈有容死后任总兵。

沈  几 明 崇祯四年辛未(1631)二甲二十五名进士。

沈胤培(1599-1656)明 崇祯四年辛未(1631)二甲二十六名进士。原名埈卿,字君厚,号芲屿,浙江归安人,沈儆炌仲子,沈儆焞嗣子。授刑部山东司主事,升员外郎,历迁工科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

沈延嘉 明 崇祯四年辛未(1631)三甲三名进士。

沈鼎科 明 崇祯四年辛未(1631)三甲一百四十三名进士。

沈  迅(?-1645) 明 崇祯四年辛未(1631)三甲二百一十六名进士。山东莱阳人。由新城知县转蠡县,授兵部主事,累迁礼科给事中。迅本随杨嗣昌进,后随从诋毁嗣昌,时论薄之。后以事谪国子博士,乞假归。后复故官,未赴,京师陷,与弟居家养兵丁护明。清兵至,阖门死之。

沈在宥 明 崇祯七年甲戌(1634)二甲四十一名进士。

沈煃晃 明 崇祯七年甲戌(1634)三甲一百七十二名进士。

沈元龙 明 崇祯七年甲戌(1634)三甲一百七十五名进士。

沈肩元 明 崇祯七年甲戌(1634)三甲二百二十名进士。

沈加显 明 崇祯七年甲戌(1634)三甲二百二十四名进士。

沈履祥 明 崇祯十年丁丑(1637)三甲六十八名进士。字其旋,号视庵,浙江慈溪人。历仕侯官、瓯宁县令。南明宏光初从鲁王,被清兵执,怡然受刃。

沈戬谷  明 崇祯十年丁丑(1637)三甲二百一十七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光裕 明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三甲十二名进士。

沈应旦 明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三甲九十八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以曦 明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三甲一百一十一名进士。

沈  捷 明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三甲一百四十九名进士。

沈云祚 (?—1644) 明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三甲一百七十名进士。字子凌,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人。授四川成都华阳知县,张献忠攻华阳,城破,不降被杀。沈云祚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沈中柱 明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三甲一百八十三名进士。

沈兆昌 明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三甲二百一十九名进士。

沈宸荃(1615-1651)明 崇祯十三年(1640)三甲二百三十三名进士。浙江慈溪人,字友荪,号彤庵。历官崇祯行人。福王立,擢御史,疏陈五事,皆切时病。论群臣丑正党邪,请王卧薪尝胆,以待机雪耻。时朝政大乱,宸荃独持正,为要人所疾。后从鲁王泛海,遭风,船没死。有《彤庵遗诗》。

沈  龙 明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二甲五十九名进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字友夔。明亡不仕,有《雪初堂集》。从兄泓,举同朝进士。

沈  泓 明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三甲十六名进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字临秋。授刑部主事。值国变,自缢未死,遂出家为僧,更名宏忍,号无寐,住会稽东山国庆寺,后寓城南之梅溪,卒。有《易宪》、《东山遗草》、《怀谢轩诗文集》。

沈佺期(1608-1681) 明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三甲三十六名进士。字友祐,一作云又,号鹤斋,南安雄山侯源乡(今水头后园村)人。授吏部郎中,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

沈崇抡 明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三甲六十四名进士。

沈  润 明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三甲二百二十七名进士。

沈士英 明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三甲二百七十八名进士。

沈宗塙 明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三甲三百名进士。

沈玄锡 明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三甲三百零一名进士


第六章  清朝沈氏进士

沈兆行 清 顺治三年丙戌(1646)三甲十八名进士。湖州武康县人。

沈  ? 清 顺治六年己丑(1649)二甲七十三名进士。

沈博上 清 顺治六年己丑(1649)三甲三十七名进士。

沈  伦 清 顺治六年己丑(1649)三甲八十七名进士。湖北安陆府景陵县人。

沈令式 清 顺治六年己丑(1649)三甲二百一十四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在湄 清 顺治六年己丑(1649)三甲二百三十一名进士。

沈之琏 清 顺治六年己丑(1649)三甲二百六十四名进士。

沈闳劭 清 顺治六年己丑(1649)三甲二百八十五名进士。

沈  鼒 清 顺治六年己丑(1649)三甲进士。

沈  荃 (1624-1684) 清 顺治九年壬辰(1652)一甲三名进士。上海青浦人,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又号位庵。授编修,累官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官至礼部侍郎。于民生利弊、时政人才得失,剀切详言。为人喜奖拔后进。工书,晚年得力于朱元章、董其昌至深。其诗秀伟,其高者出三唐。卒于官, 谥“文恪”。有《充斋集》《南帆咏》。

沈贞亨 清 顺治九年壬辰(1652)三甲六十八名进士。

沈  澄 清 顺治九年壬辰(1652)三甲八十四名进士。

沈志彬 清 顺治九年壬辰(1652)三甲八十七名进士。

沈世奕 清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二甲五十八名进士。

沈  逵 清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三甲六十九名进士。字渐于,湖广安德府孝感县人,仕至温州推官。见1919年修《湖北孝感沈氏宗谱》。

沈  彲 清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三甲一百四十四名进士。字澄思,号詹山,吴兴人,历任四川庆符知县,补广东文昌知县。

沈  棻 清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三甲一百九十三名进士。

沈自南 清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三甲二百六十五名进士。

沈奇生 清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二甲三十一名进士。

沈  汉 清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三甲十八名进士。

沈  珣 清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三甲十三名进士。

沈振嗣 清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三甲七十九名进士。

沈崇宁 清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三甲二百五十名进士。

沈延标 清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三甲一百八十八名进士。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人。

沈仲寅 清 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二甲六十九名进士。

沈可選 清 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二甲二百三十名进士。

沈日章 清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二甲二十九六名进士。字蔚九,号珠庵,浙江慈溪人。仕至刑部观政。

沈  鱄 清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二甲三十六六名进士。

沈懋声 清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三甲六十名进士。浙江湖州德清人。子沈铎。

沈兆奎 清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三甲一百三十二名进士。

沈  珩(1619-1695) 清 康熙三年(1664)二甲一名进士。浙江海宁人,字昭子,号秋岩,又号稼村。由中书召试鸿博,授编修,乞归。尝为嘉兴同知孙曰恕言转运船场之利病,后水师平海寇,大得其力。有《秋岩文钞》、《诗集》。

沈胤范 清 康熙六年丁未(1667)二甲七名进士。山阴人,刑部主事。

沈尚仁 清 康熙九年庚戌(1670)三甲一名进士。山阴人,寄籍大兴

沈  宁 康熙九年庚戌(1670)三甲四十三进士。

沈独立 清 康熙九年庚戌(1670)三甲二百三十二进士。

沈上墉(1624--1694)原名胤城,字宗之,号维庵,沈儆烷子。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充乡试正考官,升右春坊右赞善,转左春坊,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修撰,进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升翰林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

沈良琨 清 康十二年熙癸丑(1673)科进士。字琼士,福建诏安人。

沈胤城 清 康十二年熙癸丑(1673)三甲七名进士。(改名沈上墉)

沈復崑 清 康十二年熙癸丑(1673)三甲七十七名进士。

沈  攀 清 康十二年熙癸丑(1673)三甲一百零二名进士。

沈三曾(1650--1706) 清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二甲二名进士。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允斌,号怀庭。由庶吉士历官赞善。分纂《大清会典》等。丁忧归里。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奉召至扬州,与彭定求、杨中讷等10日编纂《全唐诗》,次年十月编成归里,十年不入城。著有《赐书堂词》、《十梅书屋诗文集》。(与弟沈涵同榜进士,同入翰林。

沈  涵(1651-1719) 清 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二甲三名进士,与兄沈三曾同榜。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度汪,号心斋, 晩号彖余居士。授翰林院编修,充会试同考官。历右中允、左谕德、日讲起居注、东宫讲官、右庶子,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立朝勤敏谨恪。督学福建,至则严禁盐莱银,去取一秉至公。去任,闽任肖像礼之,晚号“彖余居士”。著有《赐砚斋诗存》、《左传注疏纂钞》、《读史随笔》。

沈旭初 清 康熙十五年(1676)二甲九名进士。

沈  毂 清 康熙十五年(1676)二甲三十四名进士。

沈之逵 康熙十五年(1676)二甲四十三名进士。

沈支炳 清 康熙十五年(1676)三甲三十一名进士。江苏武进人,一名作支炳,自惕若。性至孝,好游。工诗古文,善书法。

沈一揆 清 康熙十五年(1676)三甲五十一名进士。

沈永裕 清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三甲一百三十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朝初(1649-1704) 清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二甲十名进士。江苏吴县人,字洪生,号东田。累官侍读学士,参修《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唐类函续编》。丁忧归,以毁卒。工诗文。有《不遮山阁稿》。

沈  筠(?-1697)清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二甲十五名进士。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开平,号晴岩。以庶吉士诏试鸿博。授编修,阅三年卒。有《斗虹集》。

沈  珩 清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博学宏词二等三名进士。

沈  筠 清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博学宏词二等九名进士。

沈恺曾(1661-1709) 清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二甲十九名进士。浙江归安人,字虞士,号光存,一作乐存。选庶吉士,迁山东道御史,疏数十上,实事求是。历掌山西、浙江、河南道御史,在任七年,有惠政,被誉为‘真御史’。三十八年巡视两广(或两淮)盐政,设‘折旧完新’法。丁父忧。受广东运使案牵连,罢官。四十四年,康熙帝南巡时召试行在称旨,赐御书。著述宏富,有《蘋州偶存》、《耒雨吟稿》、《东南水利议》、《四书议名》、《西台奏疏》。

沈尔燝 清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三甲八名进士。

沈曾琦 清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三甲四十七名进士。

沈辰垣 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二甲七名进士。

沈  藻 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二甲二十五名进士。

沈士本 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三甲三十一名进士。

沈五栗 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陆肯堂榜进士,山阴人,延安县知县。

沈  崐 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三甲八十七名进士。浙江平湖人,字玉山,号禾畘,自号味菜翁。知徐沟县,著政绩,擢户部员外郎。能画,工词。有《味菜山房集》、《禾畘诗余》等。

沈廷文 清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一甲一名进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字原衡,号元洲。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任会试册考官。著有《广事同纂》、《广居楼诗集》六卷。

沈宗敬(1669-1735)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二甲四名进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字南季,一字属庭,又作恪庭,号狮峰,又号卧需山人。官太仆寺卿。书得家法,善画山水。精音律,善吹箫鼓琴。父沈荃,举顺治进士。

沈  佳 清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甲十四名进士。 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昭嗣,号复斋。官安化知县。出汤斌门,精理学。有《明儒言行录》、《礼乐全书》、《复斋遗集》。

沈弘熏 清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三甲九十七名进士。

沈曾纯 清 康熙丁丑年(1697)二甲二十三名进士。

沈河友 清 康熙丁丑年(1697)科进士。字高标,福建诏安人。

沈  宣 清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二甲二十五名进士。

沈近思 (1671-1728) 清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二甲三十八名进士。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位山,好阁斋,一号俟轩。历官河南临颍知县、广西南宁同知,建社仓,设义家、义学,有政声。雍正间,累官礼部右侍郎、左都御史。自县令起,终以民生有裨益而后已。卒谥“端恪”。有《夙兴录》、《读论语偶见录》、《天鉴堂文集》。

沈家鹗 清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二甲五十九名进士。

沈庆曾 (1668--1722) 清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三甲五名进士。字振始,号怡亭。授山东商河知县,擢会理知州。康熙五十八年告归。卒祀商河名宦祠。

沈曾懋 清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三甲四十二名进士。

沈从隆 清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三甲五十九名进士。

沈嵩士清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二甲二十三名进士。

沈  淇 清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元炼 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王式丹榜三甲一十四名进士。字珊圃,泸溪知县。

沈一葵 清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王云锦榜三甲二百三十名进士,字日宾,号南崖,福建诏安县仕江人。考授中书。康熙戊戌年(1718年)授山西阳曲县知县,持法刚正不阿,又倡建义学,振兴教育。官至徽州府知府、刑部主事监察御史。

沈翼机 清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王云锦榜二甲十名进士。浙江海宁人,字西园,号淡初,一号须研。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工诗。有《淡初诗稿》。

沈光定 清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王云锦榜三甲一百二十一名进士。

沈瑞鹤 清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王云锦榜三甲五十四名进士。山阴人,寄籍顺天,平阳县知县

沈时宜 清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赵熊诏榜二甲二十三名进士。(复姓孙时宜)

沈  镐 清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赵熊诏榜三甲二百二十名进士。

沈树本(1671-1743)清康熙五十一壬辰年(1712)王世琛榜一甲二名进士。浙江归安人,字厚余,号树堂,别号舱翁。官编修。生平恬淡,喜奖进后学。有《德本录》、《舱翁诗集》、《玉玲珑山阁集》、《湖州诗摭》。(其父为进士沈三曾)

沈世屏 清康熙五十一壬辰年(1712)王世琛榜三甲十一名进士。

沈曾发 清康熙五十一壬辰年(1712)王世琛榜三甲二十八名进士。

沈继贤 清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徐陶璋榜二甲十九名进士。浙江海宁人,字鹤书。历知岚县、太原县。纂《太原县志》,涉猎广泛,内容详实,为研究太原县历史之重要资料。

沈  竹 清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徐陶璋榜三甲三十七名进士。会稽人,寄籍奉天,翰林,右中允

沈锡辂 清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汪应铨榜一甲三名进士。字南祉,浙江仁和人。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山西学政。

沈承烈 清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汪应铨榜二甲二十名进士。

沈嘉麟 清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汪应铨榜三甲四名进士。

沈培种 清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汪应铨榜三甲七十二名进士。

沈起元 (1685—1763) 清 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邓钟岳榜二甲十六名进士。江苏太仓人,字子大。雍正间,历仕福州、兴化、台湾知府,所至均有建树。乾隆间,授河南按察使,迁直隶布政使,内转光禄卿。有《周易孔义》、《敬亭诗文集》等。

沈成琏 清 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邓钟岳榜三甲十六名进士。

沈  遴 清 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邓钟岳榜三甲二十四名进士。

沈  淑(1698-1730) 清 雍正元年(1723)于振榜恩科二甲二名进士。江苏常熟人,字季和,一字立夫,好颐斋。人词馆,以峭直寡合告归。居家精研《毛诗》、《周礼》、《礼仪》。有《周礼翼疏》、《经玩》。

沈志荣 清 雍正元年癸卯(1723)于振榜恩科三甲二十八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师孟 清 雍正元年癸卯(1723)于振榜恩科二甲五名进士。

沈荣仁 清 雍正元年癸卯(1723)于振榜恩科二甲三十八名进士。

沈  韩 清 雍正元年癸卯(1723)于振榜恩科二甲四十七名进士。

沈  梁 清 雍正元年癸卯(1723)于振榜恩科三甲七十一名进士。山阴人,寄籍大兴,知县

沈文蒙 清 雍正元年癸卯(1723)于振榜恩科三甲五名进士。

沈维嵩 清 雍正二年甲辰(1724)陈德华榜三甲一百名进士。

沈昌宇(1700-1744)清 雍正八年(1730)周澍榜一甲二名进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字泰初,号定岩。少有文名,与兄沈昌寅有“鸳湖双沈”之目。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四年,提督广东肇高学政。列读书规则以教士,时谓惠士奇后又一人。使还,旋卒。

沈昌寅 清 雍正八年(1730)周澍榜二甲三十六名进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官工部主事。(其弟沈昌宇同年同榜榜眼)

沈孟坚 清 雍正八年庚戌(1730)周澍榜二甲四十一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慰祖 清 雍正八年(1730)周澍榜二甲十四名进士。

沈燮文 清 雍正八年(1730)周澍榜二甲一百名进士。

沈元阳 清 雍正八年(1730)周澍榜三甲十六名进士。

沈遇黄 清 雍正八年(1730)周澍榜三甲二百五十四名进士。

沈文镐 (1690~?) 清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陈倓榜一甲三名进士。字绍岐,号诚斋。江南崇明竖新镇南新人。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山西提学政,提督学院。乾隆九年,御驾临翰林院赐宴乐,即兴赋诗,备受乾隆帝赞赏,并垂询沈探花老师的家乡,家中人等。探花随口曰:扬子江头潮,浪泊造崇明。三面长江水,东濒大海滨。一塔曰镇海,一山金鳌名。米粮瓜果地,四季蔼如春。乾隆十年,沈文镐出任会试同考官。

沈  澜 清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陈倓榜二甲二十二名进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字维涓,号泊村,又号法华山人。乾隆间,举鸿博未遇,后官至瑞州知府,以廉洁自守。辑有《西江风雅》,自著《双清草堂诗》。

沈景澜 清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陈倓榜二甲四十三名进士。

沈  彬 清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陈倓榜二甲六十二名进士。

沈光渭 清 康熙丁酉(1717)科举人,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陈倓榜三甲二十名进士。字石偶,永定人,任山西平阳府灵石县知县致仕。

沈齐礼 清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陈倓榜三甲三十名进士。

沈英世 清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陈倓榜三甲三十二名进士。会稽人,郎中。

沈元鋐 清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陈倓榜三甲二百零四名进士

沈  淳 雍正十一年(1733)陈倓榜进士。会稽人。

沈大力 清 雍正癸丑年(1733)科进士。字飞爷。福建诏安人。

沈廷芳 清 乾隆元年丙辰(1736)博学宏词二等四名进士。

沈廷光 清 乾隆元年丙辰(1736)金德瑛榜二甲八十六名进士。

沈宗湘 清 乾隆元年丙辰(1736)金德瑛榜二甲七十一名进士。

沈  清 清 乾隆元年丙辰(1736)金德瑛榜三甲二百零七名进士。

沈  涛 清 乾隆元年丙辰(1736)金德瑛榜三甲一十六名进士。

沈逢舜 清 乾隆元年丙辰(1736)金德瑛榜三甲一百一十五名进士

沈沛然 清 乾隆元年丙辰(1736)金德瑛榜三甲三十一名进士。

沈荣光 清 乾隆元年丙辰(1736)金德瑛榜三甲一百九十一名进士。

沈特起 清 乾隆元年丙辰(1736)武进士,福建诏安人,任韶州守备。

沈之骁(1714--?) 清 乾隆元年丙辰(1736)武进士。字骁勇,诏安人。任广东新会营恭府领加镇衔。诰授皇恩,御赐“钦赐元戎”牌匾,诰授“武德将军”,因功绩卓著,乾隆皇帝特例赐赠祖父雍穆为“武义将军”、父沈启源为“昭武将军”,这就是山宝雷村的“三世将军”。后任石楼营都司(四品)。

沈  雅  清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于敏中三甲二十二名进士。江苏高邮人。

沈  毅 清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于敏中榜二甲二十七名进士。

沈云蜚 清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于敏中榜二甲六十七名进士。

沈裕荣 清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于敏中榜三甲二名进士。

沈致中 清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于敏中榜三甲二百一十六名进士。

沈慕韩 清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于敏中榜三甲一百零二名进士。

沈德潜(1673-1769) 清 乾隆四年己未(1739)庄有恭榜二甲八名进士。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确士,号归愚。师事叶燮,六十七岁中进士,高宗称其“老名士”,命值上书房。历官编修、侍读、左庶子、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礼部尚书。后告归,九十七岁卒。涉文字狱案,戮尸,全家治罪。有选本《沈归愚诗文全集》、《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著有《竹啸轩诗钞》等。沈德潜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沈彦缙 清 乾隆四年己未(1739)庄有恭榜二甲十九名进士。

沈廷标(1699-1775) 清 乾隆四年己未(1739)庄有恭榜二甲六十四名进士。字民师,号赓堂。嘉兴府学教授,历江西萍乡、清江知。历充丙子、己卯、壬午、乙酉乡试同考官。沈洪子

沈惊远 清 乾隆四年己未(1739)庄有恭榜二甲三十七名进士。

沈燡燔 清 乾隆四年己未(1739)庄有恭榜二甲八十二名进士。山阴人,原名怀屺,德兴县知县。

沈弘模 清 乾隆四年己未(1739)庄有恭榜三甲四十七名进士。

沈俦嵩 清 乾隆四年己未(1739)庄有恭榜进士。山阴人,寄籍萧山,户部主事。

沈大中 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 明通榜进士。沈括支[诵芬堂]。

沈荣昌 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钱维城榜二甲三名进士。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其父是进士沈涵。

沈志祖 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钱维城榜二甲四名进士。

沈  文 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钱维城榜二甲七十六名进士。

沈  湖 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梁国治榜三甲九十一名进士。

沈  栻 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吴鸿榜二甲一名进士。

沈世晋 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吴鸿榜二甲四十五名进士。

沈祖惠(1692-1759)清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恩科秦大士榜进士。江苏吴江人,字屺望,号虹舟。官至江西高要知县。解职后,潜心理学,授徒乡里。有《三秦游草》、《洞庭游草》、《虹舟集》、《拾存草》、《经进草》。

沈作霖 清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恩科秦大士榜二甲十二名进士。

沈清任 清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恩科秦大士榜二甲二十名进士。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莱友,一字莘田,号淡园,又号疥憨。累官川东道。引疾归里,以书画自娱,尤工写梅。

沈文享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恩科秦大士榜三甲一百二十七名进士。字身元,湖北安德府安陆县人。河南淅县知县,后迁云南云龙知州。善书工诗,所著载“艺文”。

沈箐莪 清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武进士。字盛材,福建诏安人。任御前花翎侍卫湖广永州中营游击。

沈业富(1732-1807)清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二甲二十二名进士。江苏高邮人,字方谷,号既堂。授编修,充江西、山西乡试副考官,擢安庆、太平知府,官至河东转运使。工行书,风韵天然。有《味镫斋诗文集》。

沈若木 清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蔡以台榜二甲二十七名进士。

沈长泰 清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三甲五十四名进士。湖北汉阳府孝感县人。

沈  涟 清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蔡以台榜二甲九十四名进士。

沈咸熙 清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二甲五名进士。

沈鹿鸣 清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三甲九名进士。

沈一鸣 清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三甲四十四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士骏 清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恩科王杰榜二甲三十九名进士。

沈畴初 清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恩科王杰榜二甲五十四名进士。

沈  琳 清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恩科王杰榜三甲一名进士。

沈作梓 清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恩科王杰榜三甲九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  濬 清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恩科王杰榜三甲三十三名进士。

沈绳祖 清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恩科王杰榜三甲九十六名进士。

沈作砺 清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武进士。福建诏安人。任惠州守备。

沈长泰 清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武进士。福建诏安人。任前营游击。

沈  初(?--1799)清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一甲二名进士。浙江平湖人,字景初,号云椒。由编修,累进兵部侍郎,累官至户部尚书。卒谥“文恪”。曾充《四库全书》馆和《实录》馆副总裁,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又有《兰韵堂集》。

沈世焘 清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二甲一十二名进士。

沈  翰 清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三甲九十六名进士。

沈世炜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张书勋榜二甲十名进士。字吉甫,号南雷,又号沈楼,仁和人。历官礼部郎中。有《澹俱斋诗集》

沈贻孙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张书勋榜二甲十二名进士。

沈  溥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张书勋榜二甲三十名进士。

沈敬书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张书勋榜三甲二十八名进士。

沈诗杜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二甲十五名进士。字佳亭,浙江山阴县人,乾隆四十四年任潼川府射洪县知县。清张松孙修沈诗杜等纂射洪县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沈诗李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二甲十八名进士。山阴人,徽州府通判。

沈碧城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二甲十九名进士。

沈鸿儒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三甲九名进士。永定人,官至郁林知州,迁台湾延平府教授,后代留居台湾。

沈廷献 清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恩科三甲二十名进士。青阳县十七都人,官至礼部主事。

沈  沆 清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恩科三甲二十三名进士。

沈荣嘉 清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恩科三甲三十六名进士。

沈孙琏 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二甲三名进士。浙江人,翰林院编修,四库全书处协修。

沈文炳 清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三甲五十六名进士。山阴人,寄籍萧山。

沈可培(1737-1799)清 乾隆三十七年(1772)三甲十八名进士。浙江嘉兴人,字养原,号蒙泉,晚号向斋,官江西知县。工书画。有《夏小正注》、《星度释略》、《依竹山房诗集》。

沈清藻 清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一甲三名进士。浙江杭州人。

沈  丙 清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三甲三十六名进士。浙江嘉兴人,一作仁和(今杭州)人。官娄东县尉、川沙司理。为鲁泉从孙,得其传,善山水,兼工花卉。

沈南春 清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恩科二甲十九名进士。

沈振鹏 清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恩科二甲二十七名进士。

沈步垣 清 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甲二十三名进士。浙江嘉善人,字在中,号薇轩,晚号退庵。由庶吉士充武英殿纂修,历主大梁、钟山、敬敷、云间书院。工书,尤长篆、隶,有诗文集。

沈肯松 清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二甲三十六名进士。

沈维坤 清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三甲二十二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  谦 清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三甲五十五名进士。江苏泰州人。

沈景熊 清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三甲六十七名进士。

沈清瑞(1758-?)清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二甲十名进士。江苏吴江人,初名沅南,字吉人,号芷生。少聪慧,有小鸿博之誉。官至知县。工诗文,年未四十卒。有《沈氏群峰集》、《韩诗故》、《孟子逸语》、《史记补注》。

沈叔埏(1736-1803)清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三甲三十名进士。浙江嘉兴人,字剑舟,一字埴为,号双湖,官吏部主事,乞养归。讲学一生。有《颐彩堂集》。

沈长泰 清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武举第三十五名武进士。授任厦门前营游击官职,大总裁督查院佐部文渊阁加三级纪晓岚大学士亲手题书“进士第”。(沈鈇(号介庵)之曾孙)。

沈念祖 清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潘世恩榜进士。山阴人,钦赐检讨。

沈乐善 清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恩科二甲四名进士。字戢山,号秋雯,山阴人,寄籍天津。历官贵州贵东道御史。有《黔中草》。

沈  焯 清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恩科二甲八名进士。字竹宾,原名雒,又号墨壶外史,江苏吴江人。工画,笔墨有两种;一种全摹王学诰;一种神似奚冈,而以似奚者为尤胜。

沈华旭 清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恩科三甲四名进士。湖北荆州府江陵县(今江陵县郝穴镇)人,字吻谷,官刑部主事,治狱多所平反,后任保定知府,坐事戍边,后主讲荆南书院。著“吻谷制艺”、“念修堂诗”。著名书法家,与平子期、王魂和鲁西同称“荆州三只笔" (王善大字,鲁善小字,合称一只笔)。弟沈华啼,字星谷,嘉庆庚午举人,著“星谷制艺"、“怀棣堂诗存”。

沈大吕 清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恩科三甲六十名进士。

沈鹏程 (1775—1845) 清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恩科三甲六十六名进士。字荀畹,号云阁、瀛舸。湖北德安府安陆县人。幼时就读于汉东书院。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十一岁中举,六十年乙卯(1795)二十岁登进士,出任云南河西县知县。

沈成渭 清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恩科三甲八十三名进士。江苏泰州人。

沈学厚 清 嘉庆元年丙辰(1796)赵文楷榜二甲进士。

沈  璐 清 嘉庆元年丙辰(1796)赵文楷榜二甲进士。

沈士煌 清 嘉庆四年己未(1799)姚文田榜二甲进士。

沈世求 清 嘉庆四年己未(1799)姚文田榜二甲进士。

沈  酉 清 嘉庆六年辛酉(1801)顾皋榜二甲进士。

沈时中 清 嘉庆六年辛酉(1801)顾皋榜三甲进士。

沈钦临 清 嘉庆六年辛酉(1801)顾皋榜三甲进士。

沈维轿(1778-1849)清 嘉庆七年(1802)吴廷琛榜二甲四十八名进士。浙江嘉兴人,字子彝,一字鼎甫,号梦余,又号小湖。累官工部左侍郎。五任学政,所拔皆知名士。喜读宋五子书,务尚身心有用之学,所校刊之书颇多。与修《全唐文》、《一统志》,辑《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著有《经史文》、《骈体文合成》等。

沈礼因 清 嘉庆十年乙丑(1805)彭浚榜三甲进士。

沈学廉 清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吴信中榜二甲进士。

沈邦基 清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吴信中榜二甲进士。

沈  岐 清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吴信中榜二甲进士。

沈  礼 清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吴信中榜三甲进士。

沈联三 清 嘉庆戊辰年(1808)进士,官钦赐翰林院检讨。福建诏安人。

沈用维 清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蒋立镛榜三甲进士。

沈  咸 清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龙汝言榜三甲进士。

沈淳风 清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进士。字承淳,号素园。历仕隶州州判、龙安府经历、泸州知州。

沈兆沄(1786-1877)清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吴其浚二甲九名进士。天津人,字云巢,号拙安。咸丰间,以江安督粮道代理河南守。洪扬军攻开封,兆沄登陴固守,力保危城,升浙江布政使。卒谥“文和”。有《捕蝗备要》、《戒讼说》、《易义辑闻》、《义利法戒录》、《咏史诗钞》等书。

沈锡之 清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 吴其浚榜三甲进士,官任安徽颖州府知县。

沈  第 清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 吴其浚榜二甲进士。

沈巍皆 清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 吴其浚榜二甲进士。

沈惇成 清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 吴其浚榜三甲进士。

沈迺崧 清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 吴其浚榜三甲进士。

沈福清 清 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陈沆榜二甲进士。

沈鑅彪 清 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陈沆榜二甲进士。

沈道宽 清 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陈继昌榜二甲进士。

沈  英 清 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陈继昌榜三甲进士。湖北武昌府江夏县人。

沈丹槐 清 道光二年壬午(1822)恩科二甲二十六名进士。

沈其云 清 道光二年壬午(1822)恩科二甲五十名进士。

沈  鉴 清 道光二年壬午(1822)恩科三甲二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拱长 清 道光三年癸未(1823)二甲二十九名进士。

沈逢恩 清 道光三年癸未(1823)二甲六十九名进士。道光二十九年(1849)至咸丰四年(1854)任金州厅衙。

沈  中 清 道光三年癸未(1823)二甲七十九名进士。

沈  濂 清 道光三年癸未(1823)二甲一百零六名进士。

沈莪皆 清 道光六年丙戌(1826)二甲六十七名进士。

沈超然 清 道光六年丙戌(1826)三甲八十六名进士。

沈  钧 清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恩科二甲九十九名进士。

沈玉麟 清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恩科二甲八十四名进士。

沈  琦 清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恩科二甲五十八名进士。

沈毓寅 清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恩科三甲五十名进士。

沈映钤 清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汪鸣相榜二甲六名进士。

沈秉荃 清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汪鸣相榜二甲七十九名进士。

沈  湘 清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刘 绎榜三甲一十三名进士。

沈云骧 清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刘 绎榜三甲二十二名进士。

沈  鹏 清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刘 绎榜三甲九十八名进士。

沈兆霖(1801-1862)清 道光十六年(1836)恩科二甲二十四名进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尺生,号雨亭,一号字莍,后改郎亭。历官至左都御史,户、兵部尚书,军机大臣。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侍讲、侍讲学士、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旋归,途遇山洪死,谥“文忠”。工诗文,善篆隶,尤精刻印。有《沈文忠公集》。

沈衍庆(1816-1856)清 道光十六年(1836)恩科三甲二十七名进士。安徽石埭人,字子符,号槐卿。知鄱阳县,多善政,时称“循吏”。咸丰间,太平军犯境,力守鄱阳,战死。有《槐卿遗稿》、《槐卿政绩》。

沈祖懋 清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钮福保榜二甲三十三名进士。

沈元泰 清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李承霖榜二甲二十四名进士。

沈寿嵩 清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1841)龙启瑞榜二甲七十九名进士。

沈大谟 清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1841)龙启瑞榜三甲七名进士。

沈  云 清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孙毓溎榜三甲七十三名进士。浙江德清人,字间亭。官广西兴安   知县。有《台湾郑氏始末》。

沈西序 清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孙毓溎榜三甲二十一名进士。

沈熙麟 清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孙毓溎榜三甲六十五名进士。

沈炳垣 (1820-1857)清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1845)二甲十九名进士。浙江海盐人,字紫卿,一字晓沧。咸丰间,官中允,视学广西,按试梧州,洪杨军突至,城陷死之,谥“文节”。工诗文。有《斫砚山房诗钞》、《祥至宝诗钞》、《读渔洋诗随笔》。

沈锡庆 清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1845)二甲四十七名进士。

沈丙莹 清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1845)三甲一十五名进士。

沈桂芬(1818-1881)清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二甲八名进士。顺天宛平(今属北京)人,祖籍江苏吴江,字经笙。历任编修,内阁学士等。同治三年,任山西巡抚,严令禁种罂粟。累官至军机大臣、历户、吏二部侍郎,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光绪初,官至协办大学士。身为高官,奉如寒素,尚俭朴,以清节著。卒谥“文定”。

沈葆桢(1820-1879) 清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二甲三十九名进士。福建候官(今福州)人,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号翰宇。历官御史,咸丰间江西广信知府、江西巡抚,同治间任福建船政大臣,同治末,日军侵略台湾时,任钦差大臣,办理海防。光绪初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筹建近代海军。时葆桢守广信府,与夫人林氏誓以身殉,林氏刺指血作书,乞援于玉山镇总兵饶廷选,七战而城围遂解,以此名闻天下。卒谥“文肃”。沈葆桢与夫人林文忠系林则徐公女,画像取自上海1935年铅印本《青鹤》第三卷十八期。有《沈文肃公政书》。

沈  锽 清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二甲七十三名进士。

沈  鎬 清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三甲八名进士。

沈  墉 清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三甲二十九名进士。

沈史云 清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二甲七十五名进士。

沈善昌 清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二甲四十八名进士。

沈祖谏 清 咸丰三年癸丑(1853)孙如仅榜二甲二名进士。

沈秉成 (1823-1895)清 咸丰六年丙辰(1856)翁同龢榜二甲七名进士。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仲复。历江苏常州、镇江、海州兵备道,迁安徽巡抚,擢两江总督,所至皆有名绩。在皖时创设经诂书院,以课经史实学,皖人遂多通经之士。喜收藏金石字画。官江苏时,教民养蚕,著《蚕桑辑要》。

沈  璜 清 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二甲二十九名进士

沈绍九(1865-1936) 清 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三甲四十三名进士。名汀,浙江绍兴县人。其祖辈游幕到四川,定居成都。绍九青年时在彭县、金堂县做幕客,同时自己潜修医学。曾拜游幕到川的同乡敬云樵为师,后拜门范静涛。1896年正式开业行医。1884年上任台北府儒学教授,隶属于台湾道台北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南台湾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品等虽不高,但是地位崇高。

沈一本 清 咸丰九年己未(1859)进士。福建诏安人。

沈源深 清 咸丰十年(1859)庚申科二甲四十一名进士。

沈鸣珂 清 同治元年壬戌(1862)徐郙榜二甲四十二名进士。

沈宝枬 清 同治二年癸亥(1863)恩科翁曾源榜二甲六十三名进士。

沈成烈(1828-?) 清 同治四年乙丑(1865)崇绮榜二甲三名进士。浙江萧山人,字尹言,一作筱嵋,号啸梅。由庶常改官兵部主事,旋既告归。精楷书,善画兰石。有《许闲山馆诗钞》。

沈恩华 清 同治四年乙丑(1865)崇绮榜二甲二十三名进士。

沈镕经(?-1885)清 同治七年戊辰(1868)二甲一百零三名进士.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字云阁,光绪三年,知安徽太平府,补安庆府,后历两广盐运使,云南和广东布政使等。

沈咏彤 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二甲一百二十四名进士。

沈善登 清 同治七年戊辰(1868)二甲五十二名进士。

沈受谦 清 同治七年戊辰(1868)二甲二十六名进士。

沈  延 清 同治年间进士。福建诏安人。官布政使衔,福建省分巡、兴泉永道。

沈星标 清 同治十年辛未(1871)二甲一百零九名进士。

沈绩熙 清 同治十年辛未(1871)二甲七十八名进士。

沈  莲 清 同治十年辛未(1871)三甲六十七名进士。

沈锡晋 清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二甲一十八名进士。

沈汝奎 清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三甲八十三名进士。

沈恩棨 清 光绪二年丙子(1876)恩科二甲一百零八名进士。

沈霖溥 清 光绪二年丙子(1876)恩科三甲十名进士。

沈国器 清 光绪三年丁丑(1877)二甲九十一名进士。

沈维诚 清 光绪三年丁丑(1877)三甲七十三名进士。

沈瑞舟 清 光绪三年丁丑(1877)武进士。福建诏安人,任花翎侍卫。

沈士鑅 清 光绪六年庚辰(1880)二甲三十八名进士。

沈曾植(1850.2.29-1922.10.3)清 光绪六年庚辰(1880)三甲九十七名进士。浙江嘉兴人,字子培, 号乙庵,晚号寐叟、谷隐居士。历任刑部主事、郎中,总理衙门章京。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成立“强学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丁忧离职,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主持两湖书院。此后又历任安徽提学使、布政使、巡抚。江西广信府知府,丁巳溥仪复辟,拜授学部尚书。曾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有《元秘史补助》、《蒙古源流笺证》、《〈晋书·刑法志〉补》、《海日楼诗》、《海日楼文集》、《海日楼札记》、《东轩温故录》、《潜究室札记》、《护德瓶斋涉笔》、《寐叟题跋》等。

沈锡周 清 光绪六年庚辰(1880)三甲一百六十八名进士。

沈允升 清 光绪辛巳(1881)恩科进士,福建诏安人。

沈犹龙 清 光绪辛巳(1881)恩科进士,福建诏安人。儒林郎新安学教谕。

沈  潛 清 光绪九年癸未(1883)二甲四十二名进士。

沈家本(1840-1913)清 光绪九年癸未(1883)二甲一百名进士。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子惇,号季簃。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修订考证古代法律资料,建议废止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终资政殿大学士。博览群书,学识渊广。有《日难随笔》、《沈季簃先生遗书乙编》等。

沈熙廷 清 光绪九年癸未(1883)三甲九十八名进士。

沈宝青 清 光绪九年癸未(1883)三甲一百一十七名进士。原名绾青,字祖木,号剑芙,曾出任浙江湖州府归安县知县、仁和县知县、诸暨知县。诰授资政大夫。选著《唐诗谐律》 二卷存世。工书画,尤以书法闻名。

沈赞飏 清 光绪九年癸未(1883)三甲一百五十三名进士。

沈会桐(1853—1921) 清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赵以炯榜二甲三十七名进士。字子封,号同叔,浙江嘉兴人,沈曾植弟,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沈维善 清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赵以炯榜二甲七十五名进士。

沈士林(1850-1908)清 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赵以炯榜三甲九十名进士。字子彦(芝砚)。官任山西汾阳县知县、平遥县知县、山西乡试同考官、诰授中议大夫。

沈瑜賓 清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二甲六十六名进士。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人。

沈祖燕 清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三甲八十六名进士。

沈搏青 清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恩科二甲八十三名进士。江西九江府湖口县人。

沈文瀚 清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二甲六十二名进士。江苏泰兴人。

沈宝琛 (?-1910) 清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二甲一百一十八名进士。子沈智扬。

沈树人 清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三甲一百四十四名进士。浙江湖州人。

沈  卫(1862-1945)清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二甲二名进士。浙江嘉兴人,字友霍,号淇泉,晚号兼巢老人,亦署曰红豆馆主,系 沈钧儒十一叔。官翰林院编修,甘肃主考,督陕西学政。善诗文,工书法。晚年居沪,推为翰苑巨擘。

沈云沛(1854-1919) 清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二甲八十六名进士。雨人,又字雨辰,江苏省海州直隶州(今属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人。翰林院编修、农工商部右丞、署邮传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民国参政院参政。

沈祖桐(1858--?)清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三甲三名进士。谱名辰嘉,榜名祖桐,字杪生,号梓屏,沈彦琮次子。归安县廪生兼云骑尉。钦点主事签分户部陕西司。

沈同芳(1872——1917) 清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张謇榜三甲六十八名进士。原名志贤,字幼卿,一字友卿,号越石,一号蠡隐,又号炊累,江苏武进人。光绪二十年甲午进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以能文而名动京师。光绪二十四年散馆,出任河南唐县知县。

沈  桐 清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二甲六十一名进士。湖州德清县人。

沈似熑 清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三甲三十九名进士。

沈泽生 清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二甲一百一十七名进士。江西省高安市人。

沈钧儒 (1875.1.2-1963.6.11)清 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1904)二甲七十五名进士。浙江嘉兴人,字秉甫,号衡山。留学日本东京政法大学,加入同盟会,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后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担任过参政会参政员,广东政府总检察长,浙江教育司长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

沈秉乾 清 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1904)二甲八十八名进士。江苏泰州人,着以主事分部学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进士馆毕业考试列最优等,留任礼部主事,次年又考选记名军机章京。旋绝意仕途,归乡经营保泰钱庄,1911年被公举为泰州商务分会总理,鼎故革新之际为维护地方秩序与利益贡献甚大。富藏书,珍罕之册有宋刊《元包经传》、稿本《杜诗言志》等。


第七章  附录

第一节  科举制简介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投牒自试’,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度主要的特点,也是与以前的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

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须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分别是: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试和府试(州试)属初试,相当于县、市级的初选考试,选拔两次。只要是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初试合格被称作“童生”或文童、儒童,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科举考试。

一、院试

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院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有的文章中则常称为诸生。过去很多人认为秀才水平一般,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在当时,秀才在当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例如,各地私塾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

二、乡试

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秀才才可以参加乡试,合格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官的几率很大。从“秀才”到“举人”,虽说只差了一个级别,却是人生的大反转。“中举”之后,几乎可以一步登天,一夜之间,从草根变土豪。

三、会试

会试,在京城的春季举行,每三年一次。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礼闱”。拥有了举人资格,就可以在乡试的第二年进京赶考了。能够进京赶考,进一步深造的,一般都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古代进京赶考路途遥远,耗资巨大,一般家庭难以承担。举人参加会试,考试通过者称为“贡士”,意思是进贡给天子的士子。第一名称为会元。

其实这已经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的级别了,贡士基本就是准进士了。后来皇帝怕主考官徇私舞弊,又加了一道殿试。

四、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考试,所以又称“御试”、廷试”,算是加试。参加殿试者为“贡士”,考中了的就叫“进士”。能参加殿试,如果不出大错,基本上不会被刷。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殿试最后结果分为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从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中了进士就非常了不得了,多数人做到京官。正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人说,古代进士相当于现在博土后水平,有人说相当于院士一级。编者认为,比喻虽然通俗、形象,但实际上由于古今制度不同,考试科目差异,实际上并没有可比性。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古往今来,那些莘莘学子,不管是求取功名也好,实现个人抱负也罢,均是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也是最为公平的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现在,有人常把科举和高考相提并论。实际上,科举的考试和高考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类考试。现代的高考其实决定的是你进哪一所大学,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科举不是这样,它认定了你教育的环节已经完成了,而参加科举的人是要进入官僚队伍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考试可以说更为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问子堂”,使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答实际学问,束缚了思想。

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

其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使平民百姓得到了成为官员的可能。

但其负面作用表现为: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儒学中腐朽思想的影响挥之不去等。

科举制度的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总之,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就显示出了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正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了中国官僚体制的稳定中的延续,也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曲折中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名词解释

乙科:古代考试科目的第二等级。明、清科举,称举人为“乙科”。

乙榜:为科举时代取中举人的别称。榜,谓考试后揭晓名次的公告。

八科:科举制度的八种科目。清代取士科目最多,有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进士、明法,书学、算学、童子诸科。《旧唐书。员半千传》:“上元初应八科之举。”意谓诸科中的前八科。宋初,定八科为讲武殿复试科目。(宋史.选举志》:"八科;一、九经;二、五经;三、开宝通礼;四、三礼;五、三传;六、三史;七、学究;八、明法。”

三甲:①科举制度。进士殿试分一、二、三甲,始于宋代。《宋史,选举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始分三甲,自是赐宴琼林苑。”明、清两代,进土经殿试分三甲给予出身:一甲赐进士出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②考察官吏的等级。

三考: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殿试”称为“三考”。

三舍法:宋代熙宁新政之一。当时科举偏重文辞,王安石认为不能造就有用人才,改为学校和科举相结合的制度。熙宁四年(1071)定“三舍法",并制定了太学生肄业、考核及出身的各项规章。在一定年限和条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内舍生得升入上舍。最后按照科举的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绍圣年间(1094-1097),曾一度将科举完全废除,专以三舍为选官途径。

下第:①科举考试不中曰“下第”,亦曰“落第"。②官吏考课之劣等曰"下第”。

大比:隋、唐以后称科举考试曰“大比”。明、清两代称乡试为“大比"。

大挑:清乾隆以后定制,在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中,择优录用,其一等为知县,二等为教职。六年举行一次,名为“大挑"。实行此制度,意在使举人在仕途上有更多的出路。

大魁:指科举时代殿试第一名 ,即“状元”。

大宗师:明、清两代由朝廷派遣负责考察府县的学政,称“宗师”或“大宗师”。

及第:科举考中之称。《旧唐书.选举制》: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皆不称“及第”。

小考:清代童生应考生员(秀才)考试的俗称,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亦称“小试”,即初试的意思。

乡贡:唐代由州、县推荐应科举考试士子的称谓。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考中者称“举人”。

乡荐:唐制,由州县地方官推荐赴京师应礼部试叫"乡荐”。后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

比试:武举考试方法之一,宋代武举人入仕,须经三场考试,其第一场考经义与弓马,称”比试”,亦称"较试”。其余两场为发解、省试,后尚有殿试。

天子门生:原指为皇帝亲自拔擢的人才。后称状元为“天子门生"。

五贡:清代科举制度中五种贡生的总称,即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优贡。五贡都具正途出身的资格。另有捐納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

五魁:五经魁首的简称。清代习惯上沿称乡试前五名为“五经魁"或“五魁”。参见“经魁”。

历事:明代监生的实习制度。指分配到政府各部门实习吏事。

中式:科举名称,即合于标准之意。乡试合格者称“中式举人”,会试合格者称“中式进士”。

内帘:科举时代乡、会试,主司以下阅卷诸官曰“内帘”。

公荐:宋初科举考试中,主考官赴贡院履职之前,台阁近臣可推荐其熟知的有才艺之士,名为“公其荐”,实为私门请托。因而弊端丛生,乾德元年(963)下诏禁绝。

升甲:宋代科举制度中,举人殿试合格后,按考试成绩分为五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部分举人,有特殊优待,可递升一甲或二甲,谓之“升甲"。

六科:①科举制度。唐始有六科:一秀才;二明经;三进士;四明法;五明书;六明算。宋景德、天圣时六科: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故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才任边寄。宋绍兴时六科: 一文章典雅;二节操方正;三法理该通;四节用爱民;五刚方恺弟;六智勇绝伦。②官名。明、清官制有六科给事中,六科谓吏、户、礼、兵、刑、工。

功贡:即以功入国子监为生员。清制。诸生有从军者,可以功升国子监为贡生,与优贡生均视为岁贡。

北闱:①明代礼部会试考房,又称礼闱。洪熙元年(1425),北人、南人分房取中,名额有定,乃称“北闱”、“南闱"。②明、清乡试,称北京顺天贡院为“北闱”,南京应天贡院为“南闱”。

甲科:汉代考课取士,分甲、乙、丙三科。唐代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进士有甲、乙二科。明、清时,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此与汉、唐试题难易划分甲、乙等科不同。

甲第:科举等第之名,为上等。

甲榜:进士的别称。因进士称“甲科”,举人称“乙科”,故称进士为“甲榜”,举人为“乙榜”。

四元:科举考试中四科第一者之称谓。

史科: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始立此科。其考试内容为三史(《史记》、两《汉书》、《三国志》)及试策等。《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凡史科,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为上第。...三史皆通者奖擢之。”

生员:唐代国学及州、县学均规定学生员额,故称“生员”,如职官有员额而称“官员”。明、清时期,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皆称“生员”,亦称“秀才"或“诸生”。生员须经常考核,根据其成绩予以奖惩。

礼闱:①礼部的别称。②明清礼部试进土,亦称”礼闱”。③南北朝至唐称尚书省为“礼闱"。

礼部试:唐代科举考试本由尚书省吏部主持,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改由礼部主持。历代相沿,因称在京举行的省试为“礼部试”。参阅“ 省试”、”会试”条。

主考:明清之制,凡遇乡试,朝廷简派考官,赴各省主持考试,谓之“主考”。其职掌,为总阅试卷,分制去取,核定名次,并将所取举人及其试卷奏报皇帝。明初,惟两京乡试简派輸林官任主考,各省则由教官充任。明神宗万历以后,始定以翰林或部官任之。明代各省主考为两人,清代各省均为一正一副,惟顺天乡试乾隆时增至正副主考三人,道光后一般为一正三副。清初,主考亦有简派举人、贾生出身者。自康熙始,仅限翰林官,间用进士出身的部属官。

召试:清制,皇帝于巡幸时所举行的特别考试,称为“召试”。凡进士、举人、贡监、生员皆可人试。取为一等,进士、举人授内阁中书,贡监、生员特赐举人;取为二等,则赏缎。

发解:唐代取士,颁格于州、县,合格者谓之“选人”,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加礼部会试,称“发解”。宋因之,明在各直省举行乡试,中式者称为“举人”,也称“发解”。

过堂:唐制,进士放榜后,例须随主司至部堂谒见宰相,称为“过堂”。清代,凡京官诣都察院听候京察,亦称“过堂”。

岁贡:①古代贡土之法。②明、清两代每年或数年从府、州、县学中选廪生入国子监肄业,谓之“岁贡”。

岁试:明代各省提学官和清代各省学政巡视所属举行的考试谓之岁试,亦称“岁考”。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均须应试。清初定为“六等黜陟法”,居一、二、三等者有赏,四等以下有罚或黜等。道光以后稍宽,仅列一、二、三等,列四等者很少。

同科:科举时,凡应试同及第者称为“同科”。

同考官:官名。(元史,选举志》:“考试官、同考官各一员,并于见(现)任在闲有德望文学常选官内选差。”元之同考官职掌,相当于明、清之副考官。明、清同考官,为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之官。因于闱中各居一房,又称“房考官",简称“房考”或“房官"。阅卷中,房官先阅试卷,然后加批、荐给主考或总裁。

同进士出身:南宋科举进士资格有时分为五甲,其第五甲即“同进士出身"。《宋史,选举志》:“乾道二年,御试始推登极恩,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同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明、清举人会试中式、殿试列三甲者,赐同进士出身。

曲江会:唐代科举制度中为新进土举行的一种宴会。因系赐宴于曲江亭(曲江为长安城郊名胜区),故名。曲江会在关试之后,故亦谓之“关宴”。

廷试:科举科目之一。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通常指会试后的殿试。

传胪:①科举制度中,在殿试后由皇帝亲临主持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传胪为宣唱名次之意。②次于状元、榜眼、探花之俗称,即进士二甲第一名。

忧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 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 ,会同巡抚保送,每省名额自二人至六人不等,视省之大小而定。朝考后,可按知县、教职、训导分别任用。

优监生:科举制度中监生之一种。 清制,由附生或武生选送国子监肄业后,谓之“优监生”。

行卷:古代应科举考试者.将自己所作的诗文投送达官贵人,以期得到推荐,增加及第的机会,叫做“行卷”。“唐人应举者,卷轴所为诗文,投之卿大夫,谓之行卷”。

会元:科举制度中,因会试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故通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

会试:科举考试名称。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举行一次,各省举人均可应试。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某年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后改三月,分三场,考中者称“贡士"。

会武宴:科举制度中,武科殿试放榜后,在兵部举行的宴会。

红案:清代院试后揭晓名次的榜示称为“红案”。因用红笔批目日期、勾勒榜文、加盖印信而得名。

巡铺官:官名,宋置,掌贡院巡案。礼部考试时,由审刑院选差官充任,指挥京城八厢军卒四周巡廊,检查举人是否有舞弊行为。

进士:原意为贡举人才,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时置进士科,作为科举的科目之一。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及第者皆称“进士”。历代相沿,以进士为入仕资格的首选。明、清之制,贡士经殿试录取者谓之“进士”,有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等名称。

进士科:科举制度的科目之一。隋炀帝时始置。唐代最被推重。宋以后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无足轻重,进土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惟一科目 。

贡士:①荐举人才于天子。②清制,会试考中者为“贡士”,殿试易出身为“进士”。但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为“进士”

贡生:科举制度中,由府、州、县学选送国子监肄业的生员,谓之“贡生”,意谓将人才贡献给皇帝。明、清两代贡生有不同名目。明代有发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贡举:取士之法。古代诸候岁贡士于天子,又有乡举里选之制,后世遂称取士之法曰“贡举”。隋、唐以后贡举亦为科举的代称。

贡监: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明、清两代,以贡生资格入国子监肄业者,谓之“贡监"。

孝廉:①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②明、清两代,俗称举人为“孝廉”。

两榜:明、清时代举人称“乙榜" ,进士称“甲榜”,因此由举人而中进士,俗称“两榜”。

别头试:唐代科举考试中为避嫌而采取的措施。唐制,进士科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应试者中与侍郎有亲戚故旧关系的人,另有考功员外郎主试,谓之“考功别头试”。宋制,应试者有亲戚在本州为官、或为主考官、或因随亲在外不能回乡应试者,由各路转运司主试,十中取三,亦谓之“别头试”。

县试:科举考试名称。明、清时代,士子要取得“出身"(即资格),须在本县参加由县官主持的考试,谓之“县试"。经录取后,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府试。

秀才:德才优秀之士,为选士之名称。清代秀才亦称“秀士”。

闱墨:闱,科举考试的试院;墨,试卷。清制,由礼部选定乡试、会试被录取者之试卷刊刻成帙,颁行天下,谓之“闱墨”,别称“试录”。

状元:科举考试中称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均须投状,因称进士科及第第一名为“状元”,也称“状头”。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以前常称"榜首”,开宝八年后恢复礼部试之制,始以殿试首名称“状元”,但有时一甲三名也都称“状元”。自元、明以后则仅限于称殿试第一名。《养新录》:“进士第一人称状元起于唐,至今因之。惟宋时状元不必定第一名 ,第二、三人亦有此称。”《称谓录》:“《明史.选举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又云: ‘状元、榜眼、探花,制所定也。'则以一甲第一人为状元,前明已为定制矣。’

榜眼:科举制度中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榜眼之名,始于北宋,时以一甲第二、三名为“榜眼”,意为榜中之双眼。后以第三名为“探花”,遂专以第二名为“榜眼”,而至明代始为定制。

探花:科举制中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时进士及第后,在杏园举行”探花宴”,以同榜年少俊秀二三人为探花使,亦称“探花郎”,遍游名园,拆取花名。南宋以后,才专指第三名。

纳贯: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参见“五贡”条。

武科: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亦称“武举”。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始置武科,其考试内容为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简射及马枪、翘关、负重、身材等。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 ,依文科之制给黄牒,榜首赐武举及第,并赐武举出身。至明代中期,定武科乡试、会试之制。清代武科考试分外场与内场,外场考试武功与体力,内场默写武经。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均与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别之。初试亦归学政主持,乡试以本省巡抚,会试以大学士、都统、兵部尚书、侍郎等为主考官。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

武第:即武科。清代亦称武乡试合格者为“武举人”。

拔贡: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入京后由礼部奏请廷试,不合格者或斥等、或发回原学,入一、二等者参加保和殿复试。复试一、二等者,授以七品京官或知县、教职等。

拔解:唐代科举制度,应进士举,须先由所在地考试,合格后解送礼部。其不经外府考试直接送人礼部试者,名为“拔解。

虎榜:科举制度中进土榜曰“虎榜”。清代俗称武科为“虎榜”

帖经:唐代科举制度中,以帖经为试士方式之一。《通典》卷十五(选举三):“凡举司课试之法,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惟一行,裁纸五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也称“帖试”。

帖括:唐代以帖经试士,考生因帖经难记,便总括轻文,编成歌快,便于熟记,谓之“帖括”。明、清两代以“八股”取士,考生有仿照唐之帖括预为文者,亦称“帖括"。

明字:唐代科举制度中取士科目之一,其意为能明书法者,主要考试关于书法的知识。宋代废此科。

明法:即明习法律者。西汉武帝时令郡国以四科举士,其一曰“明习法令”。 唐、宋时为科举制度中取士科目之一, 主要考关于法令的知识。《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

明经:古代取士科目之一,其意为明经术者。汉代始以明经射策取士,至隋唐成为科举制度中取士科目之一,主要考试经义。宋神宗时废此科。明、清亦用作生员的别称。

明算:唐代科举制度中取士科目之一,其意为通明算术者,主要考试关于数学的知识。宋废此科。

明通榜:清雍正五年(1727)在会试落卷中拣选文理明通者补授出缺学官,乾隆二年(1737)、十年、十九年也照此举行,于正榜外续出一榜,谓之“明通榜”。乾隆五十五年后停止。

典举:典理科举之事曰“典举”,即“主考”。

国子监:古代中央教育机构,简称“国学"。西晋咸宁二年(276)始立国子学,教育五品以上官僚子弟。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国子监。

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省试的朝臣曰“知贡举”。清代会试亦置知贡举,以一、二品大臣充任,满、汉各一,但仅主持其事,不管阅卷与取士,与乡试主考官不同。

制科:古代以皇帝名义临时设的考选科目,始于两权。唐代以后,实行科举制度,除一年一次的常选外,亦置此科。《旧唐书。穆宗纪》:“上御宜政殿,试制举人。"《宋史.选举志》:“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清代除沿袭前代部分科自外,又设孝廉方正科、经济特科等。

例生:清代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康熙时,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生员资格,这种生员称为“例生”或“饷生" ,不久即停。

例贡: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故称“例贡",不算正途。

例监:明、清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由纳资而入国子监习业者,谓之“例监”。

金榜:科举及第题名之榜曰“金榜",寓富贵、荣耀之意。《和主司王起诗》有:“恩光忽逐晓春生,金榜前头添姓名。”

备榜:科举考试中之附加榜,亦称“副榜”。《元史,选举志》:“增取乡试备榜,亦授以郡学录及县教谕。”参阅“副榜"条。

放榜:科举制度中,将及第之人按次第列名榜示曰“放榜”。杜牧诗:“平明放榜未开花。”

府试:科举考试名称,县试录取的童生方能参加管辖该县的府(或直隶州、厅)试。试期多在四月,报名、履历、保结、场期等与县试略同。

府学:旧称府设之学曰“府学”,县设之学曰“县学”。

官生:清代科举制度,京官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和外官文三品武二品以上之子、孙、曾孙及胞兄弟侄应乡试者为“官生”,其试卷名为"官眷"。官生卷宗编号。不占名额,亦不能取中解元与经魁。

学正:学官名。宋、元、明、清于国子监学正,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又元代于路、州、县学及书院均置学正,明、清于州学置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又称“学台”。

学究:唐代科举之制,明经科中有“学究一经”科,宋代简称“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之简称,亦称“督学使者”。清中叶后于各省置之,掌全省学校士习文风之政令,按期至所属各州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及部属等官由进士出身者充任,三年而代。不论本人官阶大小,在任学政期间,均与督抚平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称“提学使”。

试录:明代乡、会试的试卷,由考官审定后编刻成书,称为“程文”,也称“试录”。清代沿之,别称“闱墨”。

试帖诗:科举考试中所采取的一种诗体名,也称“赋得体”,是由唐代帖经的影响而产生的。大多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排律为五言六韵或八韵,冠以“赋行”二字,并限韵脚。清代格式限制尤为严格。

录科:清代科举制度,凡科考一、二、三等,大省前十名、小省前五名准送乡试外,其余之考者,或因故未考者,以及在籍之监生、葫生、官生、贡生名不列于学官、不经科考者,均须由学政另行考试,名为“录科”。录取名额,大省八十名,中省六十名,小省五十名。经录科考试录取后,方可参加乡试。

经魁:明、清科举考试分五经取士,每科乡试及会试前五名(即于五经中各取其第一名),明称“魁首”或”“五经魁首”,清称“经魁”.其五经魁,亦称”五魁”。

经济特科:清末科举考试的一种。戊戌变法时,贵州学政严修请特设选披“洞达中外时务”人员的科目,后因政变未及实行。光绪二十七年(1901),乃仿效康熙、乾隆时“博学鸿词"科先例,诏令内外大臣保举通晓时务者,以策论试时事,称为“经济特科”。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行,考试后取列一等九人,二等十八人。

春试:唐代科举考试定在春夏之间。宋代诸路州军科场并限八月引试,而礼部试常在次年二月,殿试则在四月,于是有“春试”、“秋贡"之名。元代于八月乡试,二月会试。明、清相沿,故也称会试为“春试”。因考场称“闱”,故春试又称“春闱”。

封弥院:官署名,宋置。贡举时专掌弥封等事务。凡举人之试卷,皆点数登记,然后密封姓名或截去卷头,转送誊录所。初考官评阅试卷、定出等次后,又密封所定等次,发送复考官。最后取中填写榜文时,始拆封检视姓名。

萌生:清朝时,因祖先的官职、功劳而得以进国子监读书的人(即取得监生资格)叫“荫生”。有恩荫、难荫两种。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得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叫“恩荫”。凡官员因公死亡,照本官应升品级加增,并得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六个月,期满录用,称“难荫”。当时名义上是入国子监读书,实际上只领经过一次考试即可给予葫生一定官职。

葫监: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清代官员之子,不经考选取得监生资格的称”葫监”。参见“荫生”条

点检试卷官:官名,宋置,属礼部贡院。掌考校举人试卷,批定分数,初定等第,然后进呈,知举官决定合格与否及等第后,再检查试卷中有无杂犯事项。

点检雷同官:官名,南宋时于礼部贡院置之。贡举考试时专掌检查抄裘雷同试卷,发现后予以黜落。

背榜:科举时代俗称名居榜末者为“背榜”。

省元:宋制,进士科考试在礼部举行,礼部属尚书省,故考中第一名者称"省元”。

省闱:科举时代的试院称“闱”。明、清乡试一般都在省城举行,故称“省闱”。

省试:唐、宋科举制度,每年秋季各州、县选拔贡士到京城,次年春由尚书省礼部主试,称“省试"或“礼部试”。

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明、清两代,乡试例在仲秋,故称“秋试”。因考场称“闱",所以又称“秋闱”。

科甲:唐制,进士有甲、乙科,以试时务策与帖经多少为别,而实际上仅有甲科。后世因称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录取者称为“科甲出身”。

科目:科举中分科取士的项目。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算等,见于记载者达五十余科,又有大经、小经之目,故称“科目”。宋代分科较少,明、清虽仅有进士一科,仍沿称科目。

科场:科举考试的场所。

科试:唐制,取士有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分科考试称”科试”。清制,各省学政周历各府时,考试欲应乡试的生员,亦称“科试”。

科举: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举人而得名。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于齐二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科举均用经义。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除科举。

科第:①评定科别和等第,是汉代选拔、考核官吏的一种制度。②指科举考试。

选贡:明代取士之法,用以弥补岁贡的不足。清代有恩贡、优贡、岁贡、副贡、拔贡合称“五贡”。

庠生:明、清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庠”是古代学校之名。

前进士:唐代科举制度,应试进士科及第者称“前进士”。《唐国史补》:“进士得第,谓之前进士。”

举人:①后汉书·章帝纪》:“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引谓郡国所举之人。②唐、宋称应进士科考试者为“举人”,又称“举子”。明、清时,举人为乡试中者之专称,又称”孝廉”。

举士:①汉制,将士人推举于朝廷,以备授官,称“举士”。②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推荐举人(分科举人),故《文献通考》将科举制列于《举士考》,将吏部选官列于《举官考》。

单子:科举时被举应试的士子。

举业:科举考试之诗文称“举业”,又称“举子业”

举主:古时举贤及举士应试,被举荐人称举荐人为“举主”。

举司:官署名。宋代始设提举学事司,元代设编学提举司,俱为地方高级督学机关,主管学校考选之事,简称“举司”。

举监:明、清时监生的名目之一。指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

神童试:宋代科举制度中有童子科,规定十岁以下能背诵一经或两小经者即可应试,补州、县小学生;通五经以上者,则由州官荐入朝廷,送中书省复试,中则免解,称“神童试”。

院试:明、清科举制度,童子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省学政主试。三试合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桂科:唐代称科举考试及第为“折桂",因称科考为“桂科”。

桂榜:明、清科举制度,乡试发榜在秋季桂花开放之时,故“桂榜”。

捐班:清代选拔官史,由科举出身者称“正途”,由捐纳出身者为“捐班”。

监生:明、清时,入国子监(又称国学)读书的人统称“监生”。取得监生资格的途径,或由地方贡举,或由皇帝特许,或由本人捐纳,因而监生有不同的名目。明代有例监、贡监、荫监、优监。清代无贡监而有优监、恩监。光绪三十一年成立学部,废国子监,监生之名遂废。

监试:监督考试。科举考试中有监试官,在考场内负监督之责。

监临:清代科举制度中乡试监考官的称谓。顺天府(北京)乡试设满汉监临各一人,满监临由二三品官担任,汉监临由顺天府府尹担任。

恩贡:明,清科举制度,各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的生员,岁有常额。如遇庆典之年,则于岁贡常额外,加贡一次,称为“恩贡”。

恩荫:清制,文职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皆准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或遇庆典皇帝特许某官之子入监读书,称为“思荫”。

恩科:宋代科举制度,士子于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没有录取者,遇皇帝亲试士时,得别立名册以奏,经特许附试,谓之“特奏名"。凡特奏名者,一般皆能得中,称为“思科”。明清时,按期举行的乡试、会试称“正科”,遇庆典临时加试的则称“恩科”。

思监:清代监生的名目之一。指由皇帝特许给予监生资格者。

恩榜:科举时代恩科考试中试的名单。凡礼部试五次不录者,特向皇帝奏名考试,以文章高下定名次,不再黜落,称"恩榜"。

恩荣宴:元、明、清科举制度中朝廷为新科进土举行的宴会。因宋代曾设宴于琼林苑,故相沿通称“琼林宴”。清代,中进士满六十年谓“重予恩荣"或“重宴琼林”。

通榜:唐代科举考试不糊名,由主考者定去取。试前有预列知名之士子,荐于主试者,往往得中,谓之“通榜”。

检阅:官名。清代于文渊阁置检阅官,掌点校书籍,以科甲出身之内阁中书兼充。

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后改由吏、礼两部侍郎担任。

教官试:宋代选拔州学教官,依次考经义、诗赋两场,合格者为诸州教授。

副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在乡试录取名额以外列人备取的,可直接入国子监肄业,称为“副贡”。

副榜: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附加榜文,亦称“备榜"。即于录取正榜外,另取若干名。乡试副榜始于明嘉靖时,清代因之,每正榜五名取中一名为副榜,不能与举人同赴会试,但下科仍可应乡试。会试副榜始于明永乐时,亦不能参加廷试,但下科仍可应会试。清代会试无副榜。

黄甲阙榜:宋代吏部注授新及第者官职的文榜,又称“吏部黄甲榜”,于殿试后颁布之。上列合格人的姓名、甲次、名次及新差遣职务等。

琼林宴:科举制度中为新进士举行的一种宴会。宋代赐宴新进士于琼林苑(汴京城西),称“琼林宴”。辽曾赐宴于内果园或礼部,亦沿称“琼林宴"。

博学鸿词科:制科之一种。唐开元十九年(731)开“博学宏词科”,以选拔博学能文之士。南宋时亦曾置此科。清亦有之,乾隆中以“宏”音近高宗(弘历,即乾隆)名而改作

“鸿”,为“博学鸿词科”。

博学鸿儒科:制科名。清康熙时置此科,取五十余人,俱充史馆。

散馆:清制,翰林院庶吉士在庶常馆学习三年后,经过考试,根据等第先后授以官职,称为“散馆"。其原为二甲进士者授翰林院编修,原为三甲进土者授翰林院检讨,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县。

朝考:清代进士经殿试取得出身后,须再应一次殿廷考试才能授予官职,称为“朝考”。《清会典》:“每科于殿试传胪后,礼部以进士名册送翰林院,掌院学土奏请御试于保和殿,曰朝考。”

落第:科举制度中考试不中者曰“落第”,亦称“下第”。

提学:官名。宋崇宁二年(1103),在各路尝置提举学事司,管理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简称“提学”。金有提举学校官,元有儒学提举司,都属一个性质。明初沿袭元制,正统元年(1436)始设提调学校官。两京以御史充任,十三布政司以按察司副使、佥事充任,称“提学道”。雍正四年(1726)改为提督学政,长官称提督某省学政,以侍郎等官由进士出身者充任,简称“学政”。清末改设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废。

鼎元:科举制度中状元之别称。因其居鼎甲之首,故名。

鼎甲:科举制度中一甲之状元、榜眼、探花总称“鼎甲”。因鼎有三足,而一甲共三名,故名。

锁院:宋代科举制度中,为防止考官作弊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各级考试举行前数日,考官同时进人贡院,关闭院门,开始拟题、收领试纸、排定举人座次图等,直至考毕,定出等第,方得出院。锁院一般为一个月。

锁厅试:宋制,凡现任官应进士举,谓之“锁厅试”。北宋初,赴举官员考试合格,迁官而不赐科第;不合格则停现职。淳化三年(992),应试合格者始赐进士及第。天禧二年(1018),先由地方长官试之,合格后方赴礼部试。天圣年间规定,应试不合格者免予责罚。宗室亦可应锁厅试,原为京官,经考试获进土出身,升一级。原无官者,授修职郎。

程文:应试文字之程或曰“程文”,始于宋中叶。

策论:封建时代议论政事、向朝廷献策的论文曰“策论”。清末维新运动中,废八股文,用策论作为科举号试内容之一。

策问:科举制度中,以经义、政事设题试士,使之对答,谓之“策问”。

释褐:释平民之服而服官服曰“释褐”。后科举制中新进士及第授官沿称为“”释褐。

童生:明、清科举制度中,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皆称“孺童”,习惯上称为“童生”或"文童"。

童子科:唐、宋时特设科举考试科日之一,亦称“童子举"。唐制,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者予官;《孝经》、《论语》每卷诵文十通者也予官,通七者予出身。宋制,凡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送于朝,天子亲试之,其命官免举无常格。

童生试:明、精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曰“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试”、“小考”。应考者不分年龄大小,均称“童生"或“儒童”、“文童"。童生包括三个阶段,即县试、府试与院试。三年内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

道举: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后又加《周易》。其生员,京都各百人,诸州无常员,业成后举送课试如明经,谓之“道举”。

登科:科举制度中,试士之年曰科,入选者曰“登科”。《开元天宝遗事》:“新进土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登第:科举考试中分列等第,因谓应试入选曰“登第”。

魁甲:即“状元”。《宋史·章衡传》:“嘉佑二年进土第一,神宗曰:‘卿为仁宗朝魁甲'”。

解元:唐制,举进士者由乡而贡,称之为“解”,故后世称乡试为“解试”,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又称”解头”。

解试:脚”乡试”

殿元:状元的别称。

殿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曰“殿试”,亦曰“廷试”。唐天授元年(690),武后策贡士于洛阳殿,此为殿试之始,然非定制。至宋开宝年间遂为常例。殿试后将进士分为五甲之制始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分为三甲及一甲只限三人始于元顺帝时。明、清定制,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殿举:科举制度中因考试劣等而罚停科考若干次曰“殿举"。宋乾德元年(963)定诸成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纰缪者殿五举,其他诸科殿罚各有差。清代举人、进士录取后,若复发现其文理纰缪,亦停其会试或殿试若干次。

殿试详定所:宋代贡举考试中殿试时负责详审举人试卷的机构。举人试卷,先经初考官与复考官初定等第,然后送详定所审核。详定官从两制、六部尚书、台谏官、学官中选差。

榜花:唐宣宗大中以后,礼部科试放榜,岁取三二人姓氏希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榜花”。

截取:清制,几举人考中后经三科,由本省督抚给资赴史部候选,谓之“截取”。又以食俸年限及科分、名次为资格之官,由吏部核定其截止之期而选用之,亦谓之“截取”,如截取知府、截取同知、截取知县等。


第三节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