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mengk4fz0yyf5h 2020-05-07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黄泽江,笔名黄亚明,1963年出生。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宜宾市文联主席,宜宾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学书漫谈

1、天分

我以为,凡搞艺术,多少都需要一点艺术天分。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搞艺术,是很难成功的。本人对于艺术,不敢说天分有多高,但还是有一点的。例一,记得还在读小学时,就有人夸我的字写得“有笔锋”,还有很多人找我代写过信呢。例二,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老家农村嫁女,陪嫁枕头、枕巾都是自己做。枕巾上要绣花,枕头的两端也要绣,而绣之前要照着样板打样稿,但是有很多妇女就是打不好样稿。在我不到十岁的时候,一次偶然尝试之后,便时常有人来找我帮打样稿了。她们说我打的样稿与样板差不多,比她们打的样稿要好看得多。在2018年,五十六岁的我,还去成都拜师学画,受的就是她们的鼓励,圆的就是我儿时的梦想。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2、勤奋

俗话说,“画可以三天不画,字不能一天不写”“三天不练手生”。所以搞书法懒不得,懒就很难进步。所谓勤奋,就是每天必须分配一定时间去进行书法学习。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刚热爱上书法的时候,可以用痴迷来形容,就像现在的“网吧族”“低头族”一样,心里除了写字还是写字。直到现在,别人打牌我在写字,别人娱乐我在写字,别人陪伴家人散步,我依然在写字。当然这样不一定可取,但是确实有效。其实,学习书法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就是一个技术活动,熟能生巧,当不断地重复某种线形、结体等,就能形成本能的反映(也是现在有人总结的肌肉记忆),就能较快地从临帖、入帖到出帖、创作的转变。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3、持之以恒

勤奋一阵子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勤奋。有的把加入中国书协作为一个终极目标,一旦达到,学习书法的热情减了,就疏懒了;有的则把在书协或其它书法组织里能谋得一官半职当成终极目标,一旦达成,似乎进取心也没有了。“艺无止境”,书法艺术一样,要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要突破自己,达到新的高度或新的境界是十分难的一件事情,没有持久的勤奋是做不到的。我是1994年加入中国书协的,之后也是省书协关注的重点作者。2002年,我从市纪委调兴文县委任职。工作超乎想象的忙,完全是工作推着我走的感觉,自己完全不能掌控自己的时间。不仅每天很晚才能回到寝室,星期六、星期天绝大多数得不到休息。那段时期,写字就成了奢望,能有时间写字就是奢侈了。在一段时间之后,就感觉到创作吃力了,大约五年之后回到市级机关,知道自己已经大大落后,跟不上书法发展步伐。不过,回到市级机关属于自己的时间就多得多了。于是又拿出了刚爱上书法时的干劲,开始恶补一些书法基本东西,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十三年坚持下来,当过一段时间,去翻看前一段时间的作品时,总感觉得到一些进步,而如今再看十三年前的作品,完全可以说,不可同日而语了。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4、厚古不薄今

本人学习书法走的是传统路子,而且比较“守一”,主要是在米芾、王铎二人书法上下工夫。当然也学过“二王”、苏东坡、黄庭坚、孙过庭,也临过汉碑、魏碑,为什么要“守一”。套一句广告眼镜店的广告词“我只做眼镜,所以我专业”。“守一”会把所学对象研究得更透彻、更专业,更能掌握其特点,学到其神韵。比如我的草书,既有王铎的绵延跌宕之气,也有米芾刷字沉着痛快之气。为什么要厚古?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跟着古人走,永远都不会走错方向,跟着今人走很容易就会步入迷途。特别是刚学书法的,切不能被时风蒙蔽了双眼。想当年,我学习书法四五年时间就能连续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展览,与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米芾书法学习入手,走对了路子有重大关系,否则再勤奋也是南辕北辙。为什么不薄今?因为“笔墨当随当代”。今天在审美倾向,创作材料形式,创作心态等各方面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都要去研究,甚至要认真学习。即便不是为了展览,也应当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时代特征。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5、回归生活

我曾经在宜宾书坛倡导过,书家之间互致问候,交流信息和情感都用信札的形式,不要用短信、微信、电话。我的目的就是想让书法回归生活,回归实用。让书法作品(信札)是在自然而然、是在没入展获奖、展览效应等这些展览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让书法纯粹就是成为记录思想、记录事件、表达感情的方式,就这么实用。书法回归生活,才可能产生经典作品。想想《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古代众多经典,哪一个不是在与现实生活相关,实用的状态下产生的?而几十年来,那样多的获奖作品哪一件成为经典了?在实用的状态下,没有顾忌,也可以不计后果,才能散怀抱、减压力,轻松上阵,才会写出个性、写出特点来,才有可能独树一帜,流芳百世。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宜宾书法名家重磅推介丨黄泽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