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陵为何到现在都没考古挖掘?主要是哪些原因限制?

 剧透历史 2020-05-07

不挖掘秦始皇陵,是因为我国对于古代墓穴的“抢救性挖掘、保护性挖掘”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所订立的法律法规,规定了我国考古单位只能在古代墓穴被基建工程或盗墓活动破坏后,才能进行官方被动挖掘。

制订这样的政策,是基于技术和伦理两方面的考量,目的是保护墓穴及其中的文物免遭进一步损毁。

这里的技术,指的不是挖掘技术。

毕竟早在1928年,东陵大盗孙殿英就用炸药轰开了慈禧太后的地宫。现在科技迅猛发展,秦始皇陵的各项数据都被探测得清清楚楚,那些可能出现的陷阱、飞箭、毒气、水银,在今天的机器人、防护服等面前都不值一提。

真正需要的技术,是对文物的保护技术。

说到秦始皇陵,自然而然就能让人想到“守卫”皇陵的兵马俑。

早在1974年,第一批兵马俑就出土了。人们沉醉于兵马俑的栩栩如生,却忽略了在刚刚出土时,不是今天常见的这种灰蒙蒙的样子,而是五彩斑斓的。当年的工匠用高超的技术将之赋予各种色彩,却在出土的短短十几秒内就迅速氧化,变得死气沉沉。

这还只是兵马俑这样的“泥人”。你能想象,真正的秦始皇陵中还有多少绚丽多彩的文物?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足够的保护技术,直接开挖,这些千年奇珍恐将会面目全非,再难让世人一睹真容。

兵马俑褪色只是文物保护问题的冰山一角,更多古代文物曾经因为盗墓者的破坏或者文物、考古部门的保护不力而遭受更严重的损坏。

我国唯一一次主动挖掘皇陵,就是1956年对明十三陵中的万历定陵地宫进行挖掘。

当时,万历皇帝的尸身穿着一件金丝绣制的精美龙袍,十八条金龙栩栩如生。可是不过几秒钟后,龙袍就逐渐发黑,从衣角的地方开始断裂,裂开之后一片一片脱落,不久就成了一件灰暗的“破烂”,随手一碰就掉下一块炭灰。

这么一件“天衣无缝”的稀世奇珍,顷刻间惨不忍睹。

打个比方,我们常说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可能就在武则天的乾陵中,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这要是不经保护就挖出来,不是一碰就成渣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古墓出土文物的氧化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贸然挖掘,最后恐怕会留下无数遗憾。

第二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就是伦理。

不要看兵马俑可以挖掘,秦始皇陵本身可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它是陵墓!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古人是不应该被打扰的。挖掘坟墓,无论是盗墓还是研究,在思想上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而诸如秦始皇这样的历史名人,还在统一疆土、文字、度量衡等方面为中华民族作出过不少贡献。许多国人至今缅怀这位历史人物,如果挖掘他的陵墓,让其死后不安,相信很多人的感情是不能接受的。

不仅是秦始皇,对于古代陵墓都应该一视同仁,或许绝大多数的历史名人都会有自己的粉丝,我们也应该尊重这些人的感情,保护这些古人陵墓。

像秦始皇这样的历史人物,毕竟年代久远,问题还不是最大的。更关键的在于那些明清时期的人物,他们的直系亲属不少还能得到确认。如果这些人发现祖先的坟墓被挖掘,不管你是什么理由,恐怕都会跟你拼命吧。

毕竟,绝人祖坟,在传统文化中可是最恶劣的罪名了!如果造成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基于技术与伦理两方面的考虑,国家有关部门制订了文物“保护性挖掘、抢救性挖掘”的原则。不仅仅针对秦始皇陵,而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古墓,都能顾虑周全。故而,不挖比挖更明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