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时期,都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

 剧透历史 2020-05-07

喜欢三国的朋友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曹魏和蜀汉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强一个弱,按常理应该是强国征讨弱国,在这里却反过来了,诸葛亮带着弱小的蜀汉一次次讨伐强大的曹魏,魏国却大部分时候都在防守。

史上有载的大规模主动进攻只有三次。

一次是曹真伐蜀,路遇大雨,撤军;一次是曹爽伐蜀,被费祎等人打败;第三次是司马昭派出邓艾和钟会,蜀汉灭国。

为何曹魏伐蜀的数次这么少呢?原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曹魏内部斗争剧烈。

曹魏一直有个大问题,继承人寿命不长,更替过于快速,政局不稳。曹操和刘备是同时代的人,但到灭蜀之战时,刘禅才是蜀汉的第二代君主,曹家都传到第六代曹奂了。

曹丕活到40岁,曹叡活到 36岁,他们两人是病死的。这两位在世时还能压制一众曹操时代的臣子,例如司马懿,等他们去世,继位者在劳苦功高的元老们面前就有点气短心虚了,根本干不过这些老奸巨猾的老臣。

曹叡的继任者是曹芳,去世之前曹叡给曹芳留了两个顾命大臣,曹爽和司马懿。但他们显然都不是什么忠臣,先是曹爽专擅朝政,后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取代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这中间曹芳没发挥什么作用,司马师给他制造了一系列罪名,联合其他大臣上书太后废了他的帝位,改立曹髦为帝。

到了此时,司马家篡位之心已经很明显了。曹髦不甘心当傀儡,率领宫中心腹亲自讨伐司马昭,路上被太子舍人成济杀了。之后司马昭立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曹奂为帝。司马家至此成为曹魏政权实际上的统治者,成功摘了曹家的桃子。

所以,曹魏的内部一直不稳定,斗争很剧烈,除非是政治上的需要,否则没空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其二,由于东吴和蜀汉时常结盟,蜀汉没有压倒性的优势。

三国之中,曹魏无疑最强,实力远超东吴和蜀汉。但是,从赤壁之战那时候起,孙刘两家就结成了同盟,共抗曹操,正因为有了这个联盟,三国才呈鼎立之势。

虽然东吴和蜀汉也是面合心不合,时常翻脸,尤其关羽死后,双方更有一段时间势同水火。

但总体来说大方向是不变的,曹魏是东吴和蜀汉共同的敌人。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本就是为了响应东吴,其它几次北伐中东吴也从侧面进攻曹魏。

而曹魏虽强,对于东吴和蜀汉却还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被动防守也就罢了,如果曹魏主动大举进攻蜀汉或东吴,必然引起另一方的警惕,提兵相助。

所以如果没有万全的把握,曹魏不会贸然出兵。

其三,诸葛亮急于北伐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稳固蜀汉政权。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准备非常充分,最有可能成功,当然后来还是失败了,马谡失街亭,蜀军进退失据,诸葛亮只能含恨退兵。之后的几次北伐,与其说是为了进攻曹魏,不如说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

蜀汉虽然没有个司马懿虎视眈眈的要夺权,但也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蜀汉的人事环境很复杂,派系林立。

益州原来的官员是一个体系,即益州集团;荆州过来的官员是一个体系,即荆州集团;后来收服的巴州官员又是另一个集团,此外还有投降过来的马超等人,地位超然。

刘备活着的时候,可以凭他的个人威望把各个山头的人马整合在一起。刘备去世后,各方矛盾立刻显现,此时诸葛亮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放下对外的事务,内部消化、处置各种矛盾,重新将蜀汉凝聚起来,以他的聪明才智,并非不能做到,但那需要时间;

另一个是发动对外战争,让内部矛盾在对外战争中自然消散,这是古今政治家惯用的招式。

如果选择第一种,蜀汉很可能像曹魏那样陷于内部斗争,白白内耗。诸葛亮不愿意出现那样的状况,选择了第二种。

效果显著,北伐虽然没有成功,蜀汉政权却因此得以稳固。刘禅能在诸葛亮去世后坐稳皇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内部矛盾在北伐中消散了。

也就是说,出于政治层面的需要,蜀汉急于发动外战,魏国则选择内部消化矛盾,不欲外战。所以,魏国不主动进攻蜀国的原因是很多的,总结起来主要是三个:魏国内部斗争剧烈、孙刘联盟、政治方面的考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