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剧舞美,怎样才算“美” ?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5-07

2018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罗恩格林》

文 | 马金泉 李澄

歌剧舞美之于歌剧演员其实是个老话题,有些舞美会受到观众和歌者的一致好评,有些舞美则影响观众听觉而歌者更是抱怨不迭。一个好的歌剧,舞美应该如何设计,歌手在遇到奇葩舞美设计时该如何应对,才能让歌剧更加完美地呈现,值得歌剧从业者认真思考。

李澄:马老师,您作为一位曾经在歌剧舞台上摸爬滚打的实践者,如何看待布景、道具、服装这些舞台美术对歌者的影响?

马金泉:其根本还要看舞台上歌者的声音能否最大化传递到观众席。作为职业歌剧演员,如何在歌剧舞台设置的布景当中把握自己的声音,非常关键。从严格或专业的意义上来讲,舞台的每一个景片都应该对提升歌者的声音有帮助,而不是单单为了显示舞美设计师的创造能力。宏观来讲,舞台上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歌剧的内容服务;具象地讲,它是为了塑造人物和表现声音而服务的。但具体到一些歌剧制作,的确会出现舞美影响演员歌唱和声音质量的问题。

李:非常赞同!我认为舞台美术两个最主要的功能,一个是设置情境,让演员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中;另一个是帮助演员更好更完美地把声音传达给观众。从传统歌剧舞台的设计上看,有经验的舞美师大多会把舞台设计成一个传声非常好的大音箱,就像是个大盒子,但也经常会看到缺少声音思维的歌剧舞美,演员的声音在舞台上就消散了,观众听着更是费力。

马金泉在中央歌剧院《丑角》中饰演托尼奥。

:2004年我在老天桥剧场参加中央歌剧院的歌剧《丑角》演出,演出前,有人告诉我说:“老马,千万别侧着身唱,天桥剧场只要侧过来唱,观众就听不到声音了。”但紧接序曲的大段“开场白”,导演设置了一个大变活人的魔术箱,唱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导演要求把六把剑插到两个箱子的侧面。因为考虑声场问题我必须面对观众,所以我只能用眼角余光试探着找箱子的剑孔,同时还得看指挥,再加上咏叹调的最高音就要到来,难免紧张,结果最后一把剑还是插歪了。导演的设计很有新意,如果侧过身对着箱子唱在其他剧场可能没有任何问题,但导演的确不知道天桥剧场的“毛病”。

我看过一部《茶花女》,开场可以看到会客厅后边的墙,其实这是设计师用心设计的返音板,帮助歌者把声音聚拢反射到观众席,这个设计就非常巧妙。2017年,我在国家大剧院看了威尔第的《法斯塔夫》,舞美设计师用了很多布帘子搭建了一个类似洗衣、晾衣的场景。其中有一段法斯塔夫坐在大浴缸里的唱段,那个“浴缸”是遮盖了一块大白布的筐子。后边是布帘子,法斯塔夫又杵在“浴缸”的布团里,这吸音的程度可想而知,非常难唱。

2017年国家大剧院《法斯塔夫》剧照

因此,真正有经验的舞美师应该对声乐、声音在舞台上的各种状况非常清楚,应该懂得声学,或者非常善于和导演、指挥、歌者就声音问题随时沟通。不管怎么新奇、怎么花哨,舞美还是要为歌剧演员的声音传递演唱服务,这是舞美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在舞美进入设计之前,舞美师应该先进剧场去听排练、听声场音效,再做有针对性的舞美设计。

李:经典舞美设计是基于两百年来剧场舞台建声的经验形成的声音原则,但现代版的舞美设计往往会因为反传统的观念而打破传统的原则,尤其是当大批跨界导演涌入歌剧舞台。

2016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版《浮士德》

马:无论是传统的、经典的还是现代的,舞美的进入都不应该破坏音响,它的目的是为音响添砖加瓦,为了增加歌剧演员演唱的光彩。我在东京、汉堡、法兰克福看了几次德国歌剧院的演出。现在德国人追求舞台现代和简洁,舞台上一两个几何物体就是全剧的大道具。这种抽象的象征主义设计手法非常简约、简洁,但绝不是简陋。看完首感:真省钱!但省钱省得有道理,能够在省钱的前提下实现故事顺理成章并符合歌唱声学。

李:其实,歌者若能够敏感地感受到每一次演出场所音响环境的差异,才能真正应对自如或者“自救”。

马:没错。不管舞台有多么好的音响,如果歌者的技术方法达不到,依然不会显现出他(她)的声音特质。有的人以为玩儿命唱就能声音大,声音大观众就都能听得清楚。实际上这是一个大误区。怎么能让自己的声音在不同声场的厅堂中获得最佳效果,一个是靠经验,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技术调节。一个声音唱得很空的歌者,他在哪里唱声音都是空的。所以,加强声音的密度,加强声音的高位置的共鸣指数才是根本。

李:还有,歌剧指挥应该是对整体音响最敏感的人,他应该对舞台上所有的一切有更全面的把控。记得国家大剧院版《阿依达》首演前,最后一周才赶到的祖宾·梅塔第一次跟乐队连排,中途停下来质问来自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导演:为什么三重唱让拉达梅斯站在中间,公主和阿依达分站他两边?这样破坏了应有的人声与乐队的声场关系。最后导演只好按照梅塔的要求把阿依达放在了中间,梅塔说:这也是威尔第在谱子里标记过的。所以,其实很多问题在作曲家层面就有考量,只是导演更愿意按自己的想法设计。所有细节,只有梅塔这样几十年泡在歌剧院里的人才会如此讲究。

卡拉扬导演版《卡门》

马:这又说到了另一个问题。很多人看过卡拉扬导演的《卡门》,他连哪个道具放在哪儿都管。卡拉扬是个指挥,他对人声和乐队的声音有整体上的要求,作为导演也应该关心这件事。但抛开其他,仅对歌者而言,加强自身的功力才是硬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