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为何会背负千年骂名?被史书记载成“小人”?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5-08

晚唐的诗歌在前辈的光辉荣耀下,显得质量不足。但是李商隐的出现,却又将唐诗推向了高峰。

他的诗歌或许在社会意义上面没有李白、杜甫那么有影响力,但是喜爱他诗歌的人却是最多的,尤其是他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诗对后世的婉约派词人和明清爱情小说家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此外,他那些表现伤感情调的诗歌,在凄艳哀婉中融入身世和时世的感慨,追求一种低沉哀婉、细美幽怨的美。这类诗歌的题材、情思和意境都富有词化的特征。他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性的桥梁。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然而,这样一个李商隐,却被史书写成“小人行径”。

《旧唐书》认为李商隐不能坚守节操,依仗才能做一些怪异偏激之事,所以被当权者鄙薄。因而也得不到权贵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旧唐书》

如果只有一本《旧唐书》这么认为,李商隐也不会被认为是“小人”了,但是《新唐书》和《唐才子传》也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下子李商隐“小人”的头衔就这不掉了。

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新唐书》

忘家恩,放利偷合。——《唐才子传》

那么,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李商隐为何背负这样的骂名呢?我们从李商隐的生平经历来探讨一下。

贵人赏识

李商隐的父亲在他九岁时去世,李商隐身为长子,承担起家庭重担。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跟随堂叔受经习文。十六岁的李商隐因文采出众,开始受到一些士大夫的关注,这其中就包括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令狐楚赏识李商隐的才华,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旧唐书》

令狐楚还邀请李商隐到自己账下任职,还在空余时间亲自传授李商隐知识,李商隐便称呼其为“老师”。尽管几次进京赶考失败,令狐楚还是不遗余力的帮助他。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还是在令狐楚和令狐绹的帮助和举荐下,考中进士,此时的李商隐年仅二十五岁。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然而,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令狐楚却在当年12月不幸病逝。李商隐顿时失去了靠山,不得不走上另一条路,而这条路也是李商隐人生的转折点。

牛党的鄙视

开成三年(838年),李商隐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唐朝规定考取进士的人需要参加吏部举办的考试,考中的才可以为官),在参加完令狐楚的丧事后,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作了王茂元的幕僚。

王茂元同样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时的李商隐一定不知道,日后的自己会深陷“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还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遇。

“牛李党争”指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双方各从派系私利出发,互相排斥。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是“李党”成员;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的令狐楚父子则是“牛党”的中坚力量。因此,李商隐投靠王茂元的行为就被解读成背叛,尤其是他的老师刚刚去世不久。因此,李商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整个“牛党”派系以此为借口,开始对李商隐进行打击报复,李商隐的第二次授官考试,在复审环节被刷下,好不容易考中官员,却被外放,远离权利中心,在地方任职后,又遇到上司的刁难。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帽子就这样与李商隐联系到了一起。

李党的排斥

因为母亲去世,李商隐必须回乡丁忧三年,已入而立之年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

因为李商隐闲居在家的三年,是“李党”领袖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自然无法再得赏识。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你以为这就完了?当然不可能,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因为李商隐在被“牛党”攻击的同时,“李党”竟也参与进来,两面夹击。

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新唐书》

这又是为何呢?按道理李商隐从“牛党”投入“李党”中,“李党”应该认为这是他们的成功,应该起用李商隐才对,为何反过来攻击他呢?

那是因为,有段时间,“牛党”得势,属于“牛党”的令狐绹当上了宰相。李商隐为了仕途和生计,又想到令狐绹与自己有旧,转而去求令狐绹了。

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旧唐书》

绹当国,商隐归穷自解,绹憾不置……复干绹,乃补太学博士。——《新唐书》

令狐绹当了宰相后,李商隐几次上门求情,但是令狐绹怨恨李商隐当年的忘恩负义,拒绝与他见面。但是李商隐屡败屡战,直至李商隐写下《九日》。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人问,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李商隐《九日》

《九日》的首联、颔联表达自己对往事的追忆和感谢令狐楚的知遇之恩,颈联和尾联则是发牢骚,埋怨令狐绹不能像父亲令狐楚那样提拔人才,致使自己这个“屈原”怀才不遇。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令狐绹见到诗,不论是动了恻隐之心,还是感慨李商隐的自命不凡,他都给了李商隐机会,命他为太学博士。

但是,李商隐却忘记自己是“李党”阵营的,他去求敌对阵营的领袖施舍,被“李党”抓住了把柄,大肆攻击。因为,在“李党”眼中,李商隐在失势之时,转头又去找“牛党”,跟他当初弃“牛”投“李”一样,是背叛,更是典型的脚踩两只船。于是,“李党”的人也对李商隐开始谴责、排挤,连他的岳父都对他颇有微词。

就这样,在两党的夹击之下,李商隐心疲力竭,不愿在朝为官,选择罢官回乡,一生郁郁寡欢。

结语

在古代文人的心中,名声和气节高于一切,像李商隐这样左右摇摆的态度,肯定被当时的文人所不齿。但是,如果你说李商隐是特意这样去做的,也不尽然,因为他并没有刻意钻进党争中,他的官职也不足以让他进入两党的核心。所以,我认为李商隐并不是刻意的,他并非“三姓家奴”。

他只是因为身份特殊,被强行卷入这场斗争中的。然而,如果说他对“牛李党争”完全不知情,也说不过去,因为他真真切切生活在这个漩涡之中。

面对众人的指责,李商隐始终没有正面回应,选择了沉默。他从来没在人们面前说过自己的选择,也没有大肆抨击过谁,他只是把自己的郁闷和寡欢写进了诗歌。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时过千年,再也无人得知李商隐的想法,他是想特立独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吗?还是想在两党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冷眼相观?这一切,都被他留在自己的诗歌当中,等着后人进行解读……

然而,无论他的态度如何,他还是被史书写成“小人”,这也导致他的才华和诗歌,在晚唐和五代十国期间,都没有得到传颂。

直到北宋,李商隐才被人挖掘出来,有了自己的第一批粉丝。到了今天,李商隐已经成为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我认为对李商隐最好的评价,大概就是苏缨和毛晓雯在《李商隐传》中的那句——多情却被无情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