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第一仗 -—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后,对诸葛亮非常尊重,简直象尊重老师一般,与他同桌吃饭,同榻休息。关羽、张飞却不高兴,对刘备说:“他有甚么才学?能值得这样尊重吗?”备说“我有了诸葛亮,犹如鱼儿得到水一般。你们别说闲话!” ![]() 诸葛亮究竟有没有真本事?怎么进行考察呢?正在此时,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来了。在商议迎敌的时候,张飞趁机发牢骚:“你何不使'水’去?”他说的“水”,就是借“鱼儿得水”的话,暗指诸葛亮。刘备找到诸葛亮,诸葛亮说:“恐怕关、张二人不肯听我命令,你若让我指挥,请把宝剑、印信交我。”诸葛亮有了宝剑、印信,便召集众将,发布命令。他派关羽领一千兵到博望坡的左山埋伏,且让敌军先过去,见到南面火起时,再出击,烧掉后面的粮草,然后命令张飞引一千兵到博望坡有面的林子埋伏:見南面火起时便去博望城屯粮草处放火。又派赵云做先锋,不要赢,只要输,引诱敌人,派关平、刘封领五百兵,带上引火东西,在博望坡两边等候,等曹兵到时放火。最后,他对刘备说:“你可带兵驻博望山下,敌军到时,你弃营逃跑,望见火起,再回军掩杀,定获全胜。”刚刚分派到这时,关羽便发问:“我们都出去迎敌,那你这个军师干什么呢?”诸葛亮答道:“我就坐守县城。”张飞听了,大笑道:“我们都去厮杀,你呆在家,好自自呀!”诸葛亮知道关羽、张飞二人心中不服,这时也不分辩,说:“剑印在此,违者斩!”刘备劝说了几句,也没能消除关羽、张飞的疑惑。 ![]() 诸葛亮的计谋究竟灵不灵呢?那夏侯惇率军到博望,秋风渐起,只见赵云军马迎来,并不严整。夏侯惇惊笑道:“人说诸葛亮很了不起,现在看来,他用这样的军队为前部,哪是我对手!”他与赵云交战几个回合,赵云便诈败撤走。夏追了十多里,赵云回马再战,一会儿又撤退了。有个部将对夏侯惇说:“要防有伏。”夏答道:“这样的敌人,即使十面埋伏也用不着怕呢!”一直追到博望坡,忽听一声炮响,刘备引军杀出,不久也败退下去。夏笑道:“这就是埋伏呀,哈哈!”当晚昏黑,夜风 越 来越大。夏一心想获大胜,催着部队往前赶。到了博望坡路窄林杂处,部下担心被火攻,建议停追。夏正在下令时,忽听背后喊声震动,出现一派火光。一零时,四面八方都烧起来。正值风大,火势很猛。曹军顿时乱做一团,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火光中,赵云、刘备杀回,曹军向城里急退,却被关羽拦住。有的去救粮草,又被张飞截杀。这一仗一直杀到天亮,曹军十万人马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粮草也损失了。得胜归来,关羽、张飞二人见了诸葛亮,都自觉地下马拜见。他俩叹道:“军师果真是了不起呵!” 为何此时关羽、张飞才心服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论什么主意,在没有用于实践之前,不过是装在头脑里,或写在书面上的东西,它的实际效果还显示不出来,当然很难说它是好,还是不好。别人介绍诸葛亮有才学,这究竟是真是假,也得看实践的结果。在博望坡之战中,诸葛亮的作战方案,全部实现,大获全胜。客观事实证明,他确有真才实学,关羽、张飞等人不能不对他心服口服。 主观认识是否正确,得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怎样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连结起来呢?这中间需要有一座桥梁。实践,恰好是连结它们的桥梁。在实践中,经过比较、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究竟是否一致。诸葛亮的威信,正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树立起来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