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过很多篇关于定窑白瓷的鉴定文章,但是还没有专门写过辽白瓷,今天简单讲讲北宋定窑和辽白瓷的区别。 说起辽白瓷,是很难跟北宋定窑完全区分的,因为五代时期燕云十六州胡汉杂居,一段时间定州也在辽国控制范围内,又因为某些方面,很多工匠在混乱时迁徙去了辽,所以辽白瓷与定窑白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代定窑烧制产品和辽白瓷产品类似,可以分为两大类: 1、中原地区器型 2、契丹地区民族特色器物,比如仿皮囊壶、盘口注壶等 辽白瓷这两种产品中,又可以用粗细区分。 定窑白瓷和辽白瓷的发展时期同属中原的五代时期,又因为工匠趋同的关系,定窑生产了大量的器物进行“出口创收”,辽白瓷窑场也生产了大量的同类产品“内销”,所以器物在各个方面都十分接近,下文将通过4个方面来讲讲其中的细微区别: 1、器型区别 2、烧制工艺区别 3、釉面区别 4、纹饰区别 像胎质等等细节,鉴于藏友一般不能上手对比,这里就不细讲了。 先来讲第一个方面:器型区别五代到北宋定窑白瓷器型方面主要承接了一批邢窑的工匠,在唐末的器型基础上,更加的规整,精细,非常讲究修胎、修足,上图圆腹造型磅礴大气,圈足做工精细,贴片和鋬、流比例匀称。 此类精品的辽白瓷虽然做工上乘,但修胎工艺与定窑有明显的区别,没了“竹丝刷纹”,竹刀的修胎痕迹比较粗放,器型吸收了契丹民族的审美,修足不如定窑精细。 当然辽白瓷窑场生产了众多的盘口瓶和皮囊壶,这类在定窑窑场是相对少见的。 再来讲第二个方面:烧制工艺的区别这一点是比较好理解的,定窑在北宋早期开始就开始使用覆烧工艺,而辽白瓷普遍使用正烧工艺,精品辽白瓷多用支垫正烧,碗底有垫痕。 第三个方面:釉面区别定窑白瓷由于胎质细白,所以不施化妆土。辽白瓷胎质多粗黄或灰白,一般都是通体饰白色化妆土来增强釉面的白度,然后在挂一层白色釉料入窑烧制。 定窑多施釉至足而辽白瓷粗瓷多用蘸釉工艺,为半截釉。釉面颜色也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五代到北宋早中期定窑釉面变化很多,在这里不逐一列举了。 第四个方面:纹饰区别纹饰方面跟胎质和釉面工艺有很大的关系,定窑胎质细腻,所以无论刻划乃至印花,都能充分的表达出图案的韵律;而辽白瓷因为胎质粗糙,在雕刻后又需要挂白色化妆土,所以纹饰大多不清晰,因此也很少在器物上雕琢复杂纹饰。 从上图左侧定窑的装饰图案可以看出,缠枝牡丹纹线条清晰流畅,生动活泼;右侧辽白瓷牡丹纹则是线条粗放,造型模糊。所以辽白瓷大多数的装饰多用莲瓣、菊瓣和弦纹。 其实不只是定窑和辽白瓷难区分,中原地区的很多窑场更难区分,比如磁州系的区分断代就是个难点,所以藏友们在日常研究过程中,需要细品味,多上手,逐渐就能掌握其中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