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龙塞有一段长城,因为40年前一件大工程,竟成为独一无二的文物

 历史解密坊 2020-05-08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防御工程,也是现今所遗留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可是您也许不知道,在我国河北喜峰口附近,居然还存在着一处“水下长城”,被称为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文物。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水下长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具有怎样非同一般的意义?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古代史书中所出现的卢龙塞地区,位于今河北喜峰口与潘家口附近,坐落于梅山与云山之间。卢龙塞之所以会以“塞”为名,完全是因为它最初是一处城池要塞,整体由三道城墙构成一个“日”字形的防御体系。在汉代时期,朝廷派下役夫数万人,在此地修建了一道约200多里长的城墙,专门用于防范胡人入侵。至东汉末年时,曹操曾率军与辽西乌桓作战,并以此处为要塞之口,东晋时期前燕慕容家族也曾以此地为突破口,带大军进犯中原腹地。至大明永乐年之后,卢龙塞被改名为喜峰口,并于景泰三年筑城置关,称为喜峰口关。

作为军事要塞之地,卢龙塞长城修建尤为必要,从现在所遗存的喜峰口关处远眺,就能观察到其周围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由南200多米至北升高至1000多米。从喜峰口关出发,向东可至大凌河流域,向北能通辽河上游与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则直接到达天津蓟县,通北京心腹城市。正是因为如此,喜峰口关被称为是“阻胡之险隘”,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万里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并在秦始皇时代得到了完整的扩建。继秦汉早期的万里长城之后,长度为8851.8千米的明长城,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其他长城,卢龙塞长城似乎显得并不出类拔萃,其外侧主城墙高五丈、宽三丈、长一百丈,全部由石块从里向外整体堆砌而成。可反观其他地区的万里长城,其平均高度可达7.8米,部分地区可达14米,宽度为6.5米,长度超过几十,几百里的都有,经过对比,卢龙塞长城其长度、高度和宽度并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

明代时期,对于北国游牧民族的防范尤为重视,因此卢龙塞长城也得到了整体扩建。不过时至今日,由于自然倒塌与战争损毁,现今卢龙塞长城却只剩下了50公里。可是您也许不知道,正是在这50公里之内的长城分段中,居然还有一段隐藏于水中,被人们称为是“水下长城”。

1975年时,我国有关部门开始在华北地区修建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其中一个水库就坐落于潘家口。不过有趣的是,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此处的卢龙塞长城并未被大肆毁坏,反而是随着水库水量的增长,城体逐渐隐埋于水下,从此成为了当地一道极为靓丽的风景线。

从高海拔的山顶远远望去,卢龙塞长城蜿蜒曲折,犹如一条巨龙沿着山脉腾飞。经过在潘家口水库之时,它进水而没,却又从远处突然露出,只留下一段神秘的“龙身”入水,显得颇为雄伟逶迤。

多年以来,卢龙塞长城的沉浮情况,已经成为华北地区降雨量的标准“晴雨表”,每逢旱季或者是下游用水量较多时,隐匿于水下的长城,便会露出水面之外,引来众多游客前来围观拍照。不得不说,卢龙塞水下长城的盛景,的确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宝藏级文物,是一件历史与现实共同缔造的成功杰作。

卢龙塞水下长城最近一次露出水面的时间在2010年上半年左右,当时是由于下游用水量增多而令其“现身”。后因入秋之后降水量逐渐增涨,入库流量明显增加,水下长城也再次全部被淹没至水下。至于卢龙塞长城何时还能重见天日,当地专家也在积极注意潘家口水库水文情况,并试图计算出准确的数据。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40多年前水利工程的修建,令当时的人们都为卢龙塞长城捏了一把汗,认为卢龙塞长城定会因水而毁。可是时至今日,它却成了当地标志性的旅游景点,不但未因水而毁,反倒是成就其一段美丽的“水下”传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