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千山小草 2020-05-08

兴建于公元6世纪,在现今土耳其土地上拔地而起的著名宗教建筑——圣索菲亚教堂闻名于世,从这座教堂诞生的那一刻,就改变了欧洲的“建筑历史”。这座喻示着欧洲建筑历史新历程的经典宗教建筑物,在今后建筑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从那一刻开始,这种穹顶式建筑纷纷拔地而起,人们心怀虔诚,前来朝拜祷告,上帝成为了人们的精神领袖,此刻欧洲的宗教历程就此开启。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土耳其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的诞生

别看现在这座宏伟的圣索菲亚教堂坐落在土耳其,在历史上的公元6世纪,这片土地的名称可不叫土耳其,是我们称呼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强盛是大家都熟知和认可的,但是强盛也有弊端,那就是管理不过来。在一分为二之后,西罗马帝国并没有屹立在欧洲大陆上,而是“英年早逝”,东罗马帝国也在“苟延残喘”一直持续了多个世纪,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这座圣索菲亚教堂就是其中之一

  • 查士丁尼527年8月1日上任皇帝

当时的东罗马帝国开始步入没落,但是没落的速度没有西罗马帝国那么快,而这位野心勃勃的皇帝,想要光复往日罗马帝国的光辉,在任期间呕心沥血为了国家的复兴,不断的奋斗和政治建树,《民法大权》和强硬的外交手段,让当时的罗马帝国开始有了往日的荣光,东罗马帝国全城上下开始变得富饶。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查士丁尼

  • 查士丁尼532年兴建圣索菲亚大教堂

基督教一直以来都是欧洲本土著名的宗教,由于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开始有了分支,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恰巧东正教即为东罗马帝国所信仰的宗教,东正教的宗教中有这样一条说明:

皇帝是宗教的领导者,也是民众的信仰代表。

可以理解成皇帝即上帝,查士丁尼为了彰显自己的宗教统治,开始主持兴建圣索菲亚大教堂,来彰显自己的宗教信仰,聚拢人心,推从而进宗教文化的发展。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圣索菲亚大教堂

早在君士坦丁时期就有圣索菲亚大教堂,但是因为君士坦丁堡在战乱中被摧毁了,而查士丁尼在任期间为了光复宗教,节省时间,直接在废墟上重建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代表了查士丁尼皇帝的宗教权威的教堂,在537年竣工,从那一刻开始,代表东罗马帝国建筑艺术的文化就此打开欧洲文艺历史的新篇章

  •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名字来源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一般的建筑物都由人名来命名,但是为了彰显教堂的宗教历程,人们开始选用书上记载的圣人的名字:索菲亚。在君士坦时期就叫圣索菲亚教堂,而又是在废墟上重建的,为了彰显教堂的神圣不被侵犯,圣索菲亚教堂的名称继续延续使用,而圣索菲亚在希腊语的意思中,代表了上帝的智慧。

圣索菲亚教堂的建筑风格

圣索菲亚教堂的整体规模比较大,总面积5400平方米,主体呈巴西利卡式,中央大穹顶直径33米,高度距离地面55米,东西两端连接另外两个小穹顶,教堂内由古典的圆柱走廊分成3条侧廊,采用大小不一的窗户采光,内布置大量的壁画和图案,光线透过窗户进来,形成一种虚幻飘渺的虚幻感。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罗马式半圆穹顶

教堂的建设构思方面和技术参考了罗马的万神庙,经典的罗马式半圆穹顶,就是由此而来。巴西利卡式为“下半身”和罗马圆顶式的“上半身”,这样的圆顶建设,是当时资金不充裕的拜占庭帝国的“最佳方案”,因为这样设计,建筑更容易凸显宏伟轻盈,而且也十分的经济。

  • 巴西利卡式

可能很多读者对这个名词很陌生,这个名词概括了古罗马公共建筑的形式,是当时古罗马普遍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包含了作为仓库的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圣索菲亚教堂的整体风格就沿用了巴西利卡式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巴西利卡式视图

巴西利卡的来源,这个建筑词汇来自于希腊语意思为“王者之厅”,象征着王权的土地,是豪华建筑的象征,最早期的巴西利卡是源自于古希腊的雅典,是过去雅典人民称呼君主和最高贵族执行官的名词。

这宏伟象征着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圣索菲亚教堂,我们可以从其中看出,拜占庭的建筑风格主要继承了罗马风格的特点,与罗马建筑风格的明显差别在于穹顶的结构不同,形成由大小不同的穹顶连续构成开阔高大的内部空间和内部样式。

讲完了整体的圣索菲亚教堂的建筑风格之后,我们再来讲讲随之衍生的艺术

  • 拜占庭风格

查士丁尼皇帝在任期间,基督教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了,大量的基督教建筑兴建,源源不断的信徒们会到教堂之中参加宗教仪式,这也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上帝”的存在深远的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观世理念,主导历史发展的不是自己,而是虚无缥缈的“上帝”,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追求展现人的自由美,到来基督教时期已经开始“倒退”。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拜占庭风格建筑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创作是上帝的精神体现和指导,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将是“神圣”的。这一理念的萌发,让很多人的艺术创作思想开始倒退,开始用原始人的角度来思考创作,认为“上帝”始终有一双眼睛盯着你,你的艺术创作必须体现出上帝的神圣,就因此,古希腊期间追求的个体和人性之美遭到了唾弃,不被艺术创作家们的重视,传递“上帝”的神圣的风格成为当时主导的潮流。

  • 查士丁尼皇帝的皇家教堂:圣维塔尔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的建立是查士丁尼皇帝权利的象征,而圣维塔尔教堂则是为了记载自己光辉历史的“皇家教堂”,而这座为了自己而建立的“私人”教堂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拜占庭时期的艺术风格。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查士丁尼皇帝和他的侍从们(镶嵌画作)

这幅画作代表了基督教早期的画作,融入查士丁尼皇帝经典风格,绘画想展现的内容为圣餐礼仪仪式,画中最显眼穿着黑色长袍的人就是查士丁尼皇帝,手捧面包碟,头顶圣光,这一抹圣光代表了的他上帝一般的地位,也侧面的套露出,皇帝的权利是上帝赋予的。在查士丁尼皇帝左手边的就是当时的基督教主教马克西米安,身旁的则为士兵和侍从,而目光的方向则是自己的皇后,承上启下。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西奥多拉皇后(镶嵌画作)

这幅画和查士丁尼皇帝那一幅画的布置是一样的,华丽的礼服,手捧葡萄酒的圣餐杯,被侍从们围绕,彰显出身为皇帝的妃子地位显赫。

关于查士丁尼皇帝的皇妃,西奥多拉还有这样的一个背景,这位皇后出身于普通家庭,继承家业成为了一名演员,社会地位低下,但是通过自己的美貌和智慧深深吸引了查士丁尼,而富含人格魅力、自身才能优质和独特的判断,帮助查士丁尼皇帝处理了532年的一场暴乱,从那一刻开始,查士丁尼也更深得民心。由此可见,即使出身贫寒,但是积极和命运做抗争,时代是不会埋没一个才能显著的人物的。

  • 镶嵌画的地位、风格、特点

这样类型的镶嵌画在拜占庭的艺术之中有显著的地位,这种以彩色玻璃和石头镶嵌成的建筑装饰,在查士丁尼皇帝的带领下,成为了后世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以玻璃为主力军,玻璃反射出强烈的光彩,形成眼神上的错觉,能使人感觉到闪光幕帘在眼前飘荡,触不可及的感觉,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奢华虚幻,也侧面展现出“神圣”感。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马赛克镶嵌画

这也映衬了上文说的,拜占庭风格将欧洲文化“以人为本,人权至上”的艺术风格转变成了“神权至上”的风格特点,人物的比例符合实际,人物的神情也颇显庄严隆重,侧面显示出对向上帝虔诚时的表情,繁杂的色彩基调和明暗的变化慢慢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简洁风格,人物趋于平面化。

通过欣赏上面的画作,我们也可以看出,穿着华丽的皇帝和皇后更像是上帝一样,虚无缥缈,像是引领时代的精神符号一般,展现在画作上,细致的读者们可能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没有动作的,仿佛就定格在画中,趋于永恒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块块小小的玻璃上,凝结反射出来的画作,更像是深处天堂,向前来虔诚的教徒们说道:这就是神明的世界。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镶嵌画细部

我们也能从此得出简单的结论,当时的创作的画作家们,塑造的皇帝皇后的形象就好比塑造耶稣和圣母的形象,突出一个神圣感。这种神明和人类混淆在一起的创作,正是宗教和政治统一下的艺术风格

这样的艺术基调,基本奠定了当时的文化发展,今后的东罗马帝国的美学发展发展延续了这个时期的风格特点,拜占庭艺术也开创了新的艺术纪元,其实也能从古典希腊艺术和拜占庭风格艺术做比较,来看出拜占庭风格艺术的特点。

我们熟知的古典的希腊和罗马的画作风格都是凸显出神话的自然生活和人的日常,崇尚自然带来的美,画作更凸显立体感和深度感,给人的感觉比较真实,对于人物的描写也很细微,而且画作中充满叙事性和戏剧性,感觉就是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有真实的感情。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拜占庭风格画作

而拜占庭的风格画作是截然相反,主要刻画基督教的仪式和圣经故事,崇尚精神力量,简约自然的描绘,通过平面化来展现虚无感的世界,而且凸显出华丽,人物的细节刻画开始忽略,神秘感和静态神圣感却增加,突出自我的展现,人物较为僵硬。通过查士丁尼时期的画作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比较,就能看出拜占庭风格的主体内容。

拜占庭风格发展到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却又展现了拜占庭风格的另一面。

  • 公元867年“马其顿王朝”

巴西尔一世继位后,开始大力发展古典艺术,人们开始拾起前人们的创作风格,进行创作,这一起兴也被部分人称作“马其顿文艺复兴”。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彰显,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的前身

《哀悼基督》

在这作《哀悼基督》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到12世纪中期的拜占庭艺术开始有了新的融合,面部表情刻画的细节开始慢慢注重起来,哀悼基督的感情也很自然的流露,展现出人本来就有的“悲”,与早期的拜占庭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开始刻画人们的真实情感,而不是一群皇室贵族的无痛呻吟。

结语

拜占庭风格是基督文化和政治文化的融合,拜占庭的建筑也从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巴西利卡式和圆式穹顶的相融合,用玻璃、色彩石头组成的镶嵌画,都是拜占庭风格的体现,从这种风格的艺术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简单的结论:拜占庭风格的衍生是因为人和神的概念融合,宗教和政治合为一体的体现。

尽管前期的拜占庭艺术刻画的艺术形象是刻板的,欣赏感较弱的,但是也不妨它们突出拜占庭风格的“虚无缥缈”和感官上带来虚幻。后期的风格画作,融合了人与自然带来的感觉,让这股虚幻感中,增添了人与自然的诠释,也成为了当今历史记载的拜占庭风格,也从某种意义上,拜占庭风格代表了古罗马艺术风格的延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