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思想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史与方法论丨广东美术馆

 天天外公_大均 2020-05-08



在思想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史与方法论
展期:2020.4.24—2020.6.7
展厅:广东美术馆5、6、8、9号厅

中国的艺术发展进入了又一个历史的阶段,可谓是类型齐全、风格多样、内涵丰富。艺术构成了当代生活的新样态,同时构成了一种艺术的故事,就像历史的故事一样。这个故事有其来源,有其内在的逻辑,有其历史的必然,而进入到今天此刻,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艺术需要一种远距离的历史透视,需要一种面向未来的历史扫描,其宗旨则是为未来留下踪迹和路标,昭示着那个曾经发生、曾经存在、曾经歌咏的艺术时刻。

本次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在思想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史与方法论”专题研究展,由王春辰担任策展人,延续其近年研究、策划当代中国艺术展览的线索和学术理念,努力再访中国的艺术生态现场,以历史情境还原当代中国艺术的故事,以艺术理念为经纬,揭示当代中国的艺术特质,为历史立传。

20世纪以来的艺术一直是在艺术史的建构中不断再访与构建,以艺术家的不休止的旺盛创作为基点,以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研究为加持,艺术史的建构与解构即在其中完成。理论与历史是我们建构未来的基石,故本展以艺术家为个案,显示各自的艺术实践的缘由和思考,将艺术家的思考点作为一种观察方法进入到当代中国的艺术现场中,从而展示中国情境与世界对话。

策展人语

中国在近代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当代历史中又经历了更大的变化。所有这一切变化都始自国际化交往和全球化思想交流,没有这些国际化的交流和互动,断没有今天的中国之格局。
以史鉴今,当代中国的艺术亦是一场全球化的思想交流的成果,没有近代历史的大量吸收、学习国际间的艺术及其思想资源,也同样不会产生今天的中国艺术之格局。

这即是历史的大趋势,亦是中国艺术的大趋势: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并行发展、互相砥砺与启示,汲取彼此之思想与艺术。以此观近四十多年来的中国艺术,亦足以证实并见证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化、全球化与国际化。发生于当代中国的艺术是与国际对话、取法、交流的结果,无论是受到启发,还是重新思考自我,抑或是观察当下的本地经验,都有着国际背景和语境,都有着横向参照与思考的过程。开放成为主旨,即便借题古典与传统,也是新意迭出、再造创新,当代中国的艺术处处流溢着当代的世界思想和方式。

因此,为着未来的历史,我们时时再访当代中国的艺术,时时重新思索、评述中国的当代艺术,每每是为了确证这一特定的艺术有着特定的情境,有着特定的时代烙印和情感,它已经转型,它不再守旧,它的主人以强烈的意志和愿望极力要彰显我们念兹在兹的情怀和思考,“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

在当代世界,艺术已经在共性的大道上前行,其关键之处不在于媒介是否通用或形式是否趋同或方法是否接近,而是以艺术家的主体价值和特定情境的特殊性为分别,以一时一地的不可重复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在地性来凸显其艺术之价值与成就。当代中国艺术家善学诸法、兼学各法、融汇众法,变幻出自己的方法,以一己的立场呈现当代的纷繁复杂的际遇、感悟、抒怀、沉思、忧思、静默、反思、前瞻、观想、想象、观念、伤逝、激情、超验、神圣、驳杂、无解、愿景、怀旧、未来,等等。

“在思想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史与方法论”即是回望与远视当代中国之艺术的历史路径,以“景观社会”入场,沉思于“身体记忆”,舒张“心灵世界”,以思悟“宇宙之源”。尽管这是一次概览扫描式地观看中国当代艺术,但我们以此展开它所蕴含的思想史与方法论之辩,为的是继续激励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再发展、再发展。
王春辰
2020年4月16日

行进的思想

当代艺术在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贯穿了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从历史上看,西方更早地介入当代思想的文化语境中,自上世纪两次重要的工业革命以来,在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环境下,艺术家们对现代艺术显然融入了更多的质疑和反思。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接收到来自世界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与观念上的冲击。紧随其后的85思潮,让一大批中国青年艺术家将视线转向西方的同时开始反观我们的艺术传统与思想观念。在这条探索当代艺术的道路上,人们在继承与革新历史传统与文化的同时不断挑战自我,在现代主义新兴艺术观和实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将艺术推至思想的边缘,从有界的意识到无边的视线,我们总在思想的行进中从当代驶向未来。对艺术家来说,他们通过自己对作品形式或观念的构建,试图给观众营造一个多维的思考空间。当代艺术创作呈现出来的也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更是艺术家对观察方法的表达,从而引导观众关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缘由,聚焦创作中的思想诠释和观念表达。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语境当中。在西方当代艺术的渗透与影响下,我们在努力融入世界当代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立场,不断进行探索式的实验。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西方艺术史的序列中稍有缺失,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自身固有的历史文脉中依然坚持摸索,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观念的革新,并尝试构建符合我们初衷的当代思想体系。作为这个生态圈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艺术博物馆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艺术研究、展览和收藏是广东美术馆几个重要的研究序列之一,从2002年起开创的三年展模式及其运作机制,到这些年我馆品牌项目的升级与创新,包括“广州三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青年学术提名展:七号空间”“当代艺术个案研究展”等方案的成功实施,我们在十余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不断深化对当代水墨、摄影、影像、装置等不同媒介和创作题材的持续探索。在长期求索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在上下五千年博大深邃的历史文化中秉承自己的文化态度与身份识别,在当代艺术新观念的成形中回归自然、哲学、与观念。
 
本次“在思想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史与方法论”是广东美术馆特邀著名策展人、批评家王春辰担任策展人而策划的专题研究展。展览遴选了隋建国、徐冰、张晓刚、方力钧等24位中国当代艺术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作为个案,努力呈现艺术家们在不同时空语境下“在场”的思考与表达。新媒材的应用赋予了作品强烈的主题意味,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突破,艺术家们对于媒介属性进行不同维度的尝试与探索,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和空间表现手法来诠释他们对世界的观看角度。今天,我们依然“在场”,今日的回访也将与艺术家构建的思维空间持续发生碰撞,形成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从而嬗变出新的思维空间。我们在当代艺术领域的长期观察与研究中,探索的初衷并坚持以开阔的视角持续对话,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当代艺术史的建构贡献一己之力,在融入世界当代历史语境的进程中不断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体系。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
2020年4月

陈曦 《俯视》布面油画 180cm×250cm 1994年‍


范勃《B2-四个故事》拉丝及镜面不锈钢 200cm×114cm×4 2017年


方力均 《2011-2012》布面油画  250cm×360cm 2012年


何晋渭《2007夏》 布面油画 300cm×500cm 2007年


何云昌  《金色阳光1》数码微喷 126cm×180cm 1999年


宋冬 《金木水火土》石头、上色多层板盒、不锈钢、笔刷、毛笔、法兰绒  尺寸可变  2012年


缪晓春《陀螺舞Gyro dance 》3D打印,光敏树脂  37cm×31cm×21cm 2019年


刘进安 《朝天歌》纸本水墨 259cm×1016cm 2017年


梁铨 《茧》 色·墨·茶·宣纸拼贴 162cm×122cm 2019年


姬子 《天地无垠》纸本水墨 124cm×248cm 2009年


黄致阳 《北京生物2020.No.01》 绢布、岩彩、墨丙稀  360cm×450cm 2020年


苏新平 《思想者2号》 布面油画  260cm×200cm  2019年


隋建国《地罣》 天然卵石 钢筋 70cm×40cm×50cm×21 1992-1994年


谭平《无题》丙烯 200cm×300cm 2017年


王绍强《列宿星象》纸本水墨、光媒体 95cm×176cm×12 2019年


魏青吉 《决斗3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145cm×366cm 2010年


翁云鹏《花园酒店廊道看去》布面油画 250cm×180cm 2006年


徐冰《天书:解字卷》木刻活字印刷  52.5cm×42.5cm×248 1988年


叶向明 《梦之旅系列NO.200》布面油画 300cm×540cm 2016-2018年


展望《我的宇宙》 录像  7’31”  2011年


张文荣 《丨》 艺术微喷  145cm×260cm  2016年


张小涛 《迷雾》 动画装置 34’06” 2008年


张晓刚 《午后》 布面油画 300cm×500cm 2012年


周力 《心原—桃花源 之十七》布面综合材料  250cm×600cm,201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