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竹大方的春茶盛会 听专家的建议

 小尘记录 2020-05-08

作者 洪小尘


大方茶盛会,当日阵容,认识多少?

4月14日,我坐上徽州代言人的车子,上老竹岭,这位农家小女孩,与我结伴同行,一路上总是小跑,不时地又转身等我,没有喊一声累。

摄影师早早的来了,相机架在关隘的阶梯上,等候着远道而来的贵宾,我想,大片快要诞生了。

竹岭雄关到了,与昱岭关遥遥相对,最近两个星期,这是第三次来。

关隘的左边,通往大方和尚寑塔。

关隘的右边有一条小路,约十分钟便可到猴狲石的位置,在猴狲石的路上往回看,老竹岭风光,尽收眼底。

关隘的前面是几百年前的老竹岭亭,亭后是大方和尚庙遗址,亭前是老竹大方茶博物馆。

老竹岭上的映山红,开的欢,与碧绿的古树、黑色的古亭相映衬,美丽、祥和。

这次来,古道上的千年银杏,骨感枝条上的叶子,静悄悄地舒展成美丽的扇形,和我打着招呼。

老竹岭亭外,古道青石板的缝隙里冒出两棵小小的茶树,大叶茶,古老的茶树种。

老竹岭右边,去搁船尖的路上,小地名叫牛坦的地方,那里有一大片几百亩的古老茶园。

那是明代大方和尚采茶的地方,还留有好多棵老茶树,下次谁要去,可以约了一起去探访下。

茶农正去自家地里采茶,看见我,乐呵呵地打招呼。

茶农们背着竹篓,在相邻的茶园里,谈笑风声,采摘茶叶,家长里短,两不误。

我斜到老竹岭上唯一的茶舍看看,小孙孙乖乖地坐着,是在学爷爷做茶吗?

茶舍里可以接待100多人的吃饭,并且可以住10多人。

山里人家很朴实,每次来都会泡碗新茶待客。

茶舍边上还有一个古老的山洞。

路边新绿的茶芽,嫩嫩的,好诱人!

这是什么花呀?老竹大方茶里是不是也蕴含着这种花香?因为有这个野菜,我答应中午在茶舍吃饭。

走回老竹岭亭,大家参观了古村落后,都上来了,电视台正在茶亭里采访。

手工制茶也在亭内紧锣密鼓的进行,茶师傅听见我的声音,也转过头来看,是不是也认识我?

我抓了一点锅里的茶,与吴琳老师一起看茶。

采茶的小竹篮,泡茶的古铜壶,放在一起,随时待命。

在大方和尚寑塔前,举行老竹大方茶推介仪式,吴琳老师主持,所有茶界人士一起来祭拜: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鲍义来老师是此次茶会的倡导者,他邀请了各地知名的专家、学者、茶商以及众多茶叶爱好者前来,就大方茶的历史与现状做了报告。

安徽省委宣传部原文化产业处高敏处长:

首先要将大方和尚那时原有的好口感、扁茶形状做出来,保护好大方茶的工艺和文化遗产,申请老竹大方专利,正本清源。

然后要有一个有情怀、有能力的企业来做,依靠市场做大做强,供不应求,价值自然就上去了。

拜托各位茶专家、茶企业家,继续宣传,提出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把老竹大方茶宣传出去,很好地带动家乡农民一起致富。

蜈蚣岭白茶经营公司总经理刘平:

首先讲好大方和尚的故事,这是茶界顶着天花板的故事,在茶方面,没有什么可以和大方和尚比了。

其次,做好市场规划,走高档的手工非遗大方茶,做出个性化的茶,可以参考武夷山手工茶。

中低档的茶要做,消费群体多,要标准化大量生产,我卖茶的,现在也在推荐,一步步来。

请茶专家、茶主播、茶商多来几次,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多讲几次。

让专家们参与进来,开通多样化宣传渠道,茶叶做火了,市场就有了,老百姓跟着赚钱了。

旅游界总经理潘胜人,从旅游的角度做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三阳这个地方,地理位置独特,是长三角的后花园。先把三阳镇周围划个景区,定个门票,免门票提现优惠政策。

景区门票显示三阳这个地方的旅游价值, 人来了就要消费,带动农村各个小产业链,就不愁大方茶无人知了,同时拓宽了市场。

原《黄山日报》副总编辑方近春,从文化宣传方面对大方茶的前景说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黄山市政府顾问、旅游学专家盛学峰:

大方茶,要做战略规划,需要一批扎实的、有情怀的企业家,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方面,去做一些深度的工作。

然后需要一批有文化的学者、文人深度挖掘历史地域文化,再加上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推波助澜,全盘性配合,大方茶市场才能活起来。

今天岭脚村走了一圈,环境整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接下去把鲍老师带头铺好的路延续下去,形成一个茶旅融合的产业体系。

人来了就形成了附加值,大方茶得到推广,我们的老百姓就享受到利益了。

投石问茶茶艺培训学校校长赵斌:

我国的红茶、白茶、黑茶、绿茶,真正要往前推的话,都应该要感谢大方和尚。

松萝茶奠定了我们炒青茶的基础,有了炒青才有了红茶、乌龙等等其他茶类。

有了大方,才有了中国扁形绿茶的开始,从学茶的角度,我们一定要来祭拜大方和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上海茗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沈炯:

第一要弄清茶树品种,最关键的就是做好杯中大方茶,组织一支精良加工队伍,与当地茶叶合作社对接,将大方茶真正的品质做出来。

第二要有文化人士去挖掘土质、加工、历史等有别于其他茶的地域特色、文化积淀,然后写出来宣传,再由专业化人士去包装。

第三提炼出真实的原始的积淀的东西,挖掘大方茶的魅力所在,细细分析,从差异化角度去分析,做出个性化的好茶,再推广。

太极演绎,茶禅一味。

直播主

潘记土特产

祝老竹大方茶走向全世界!

乡镇干部和岭脚村村委成员在现场聆听。

小妹妹看见我,很亲切。

走,跟主播一起就餐去。

露天的厨房,十分热闹,一个做,一个煎,喷香的糯米果在油锅里砸得滋滋地响,十分诱人。

都说今天的肉丝面,特别好吃!

瞧,他们俩!该吃饭了,还有说不完的话。

正在装修的老竹大方制茶博物馆,是今天用餐、品茶开会的地方。

嘿,吴琳老师,糯米果,甜吗?潘师傅,肉丝面咋样?

座谈会开始了,吴琳老师主持。

专家看茶、闻香、品茶。

老竹岭上手工制茶人发言

洪其钧,不愧是老农出身的老师,将手工制茶中,把握火候的关键性,明白透彻地做了剖析,让听者毛塞顿开,噢,原来这么一回事。

大方茶,鲜叶下锅时,火候不到,颜色黑,火候过了一点点,绿叶上有白点,火候太过就焦了,把握火候,技术太难!

做扁形条索时,手抓得紧了,不通气,颜色会黑,抓得不紧,扁茶成了弯钩茶,关键控制点在手腕,把握着力点难度也大唉!

看来,好的手工茶制作技艺真是一门绝活,传承下去成非遗。

镇干吴隆焕就三阳镇大方茶的实际情况做了发言。

专家发言

刘总问:我们见过?是的,去年“蒲公英"斗茶会。

明代,大方和尚,扁茶之祖,龙井之父,松萝同源,老竹大方,清代贡茶,茶话物语,辉煌几度春秋?

这么多的茶界泰斗,老竹大方,离火起来,还远吗?一起期待。

四野八荒  始于足下,在人生的旅途中,想必走过不少的古村落,不妨在留言区留言,告诉我们一路的感受。

感谢您的支持,喜欢就点文章底部右下角的六角星按钮,给我一个好看,一叶轻舟,期待与您相遇,发现更好的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