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行历史——老北京文化散记与怀古

 义聚成酒铺烤涮 2020-05-08

流年似水时光一去不复返,狭窄而幽深的巷子中央,曾经有我的故乡和少年时候居住的地方。土耳其诗人纳其姆·希克梅特曾说:

人生有两件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

随着岁月的变迁,北京城的样子一直在变。毫无疑问,城市是人们的集体记忆和共同符号,其蕴含的要素和多元可能犹如一个被折射的光束,所形成的光谱构成了一个普罗大众鲜活的历史、文化、心理和行为的美丽图景。

明清帝制时代,京师是人们向往流动的极限。老北京文化的光影,像是历史的穿行者,折射出一幕幕社会的活剧与场景。

穿行历史——老北京文化散记与怀古

老北京

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北京也有其性格特征。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重要舞台,兴替起落,许多人物、事件在此牵连、扮演,具有独一为二的文化禀赋。天子故地,万方来朝,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汉书·儒林传·序》中言:“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

毫无疑问,京师位居首善之地,自然有其重要的功能。北京作为传统时代的核心位置与意义,通畅顺达,主要表现为它是国家主流文化的辐射源,其文化强度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髓。同时,壮丽的古都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浓郁的京味文化,让这座城市彰显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与城市魅力。

正如彼得·海尔所说: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新情节的开始。街谈巷议的四九城称谓饱含了人们对北京文化、情怀以及安静和谐氛围的怀念。近代以来,城市人的“乡愁情结”与乡村人的“城市渴望”在发展中构成了文化的两极结构,乡民进京与市民思乡同步进行、潜滋暗长。“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铁打的北京流水的北漂,北京不拒绝追梦人,诸多青年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面对忙碌的、拥挤的、现代的新北京,音乐人汪峰《北京北京》的歌词写得好: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我似乎听到了它烛骨般的心跳;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就像霓虹灯和月亮的距离;人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

穿行历史——老北京文化散记与怀古

北京印象

1924年,作家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写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都是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故乡了”。寓居北平识京味,听到的是南腔北调,吃到的是东辣西酸。来京追梦的多数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学历或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技能,他们主要寻求在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一展抱负。的确如此,北京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商业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对各行各业劳动者有着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客观来讲,北京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包容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民,人们的活动趋向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比乡村居民高,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如果视野扩大到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之中,会发现作为民族文化的京味微妙地沾染着东西交合的图景。西方世界自1500年之后,诞生出新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但是与东方的差距缩小到最终超越东方,大致在18世纪时期。陆上争霸到竞逐海洋,当米兰、佛罗伦萨、巴黎、香槟、伦敦、慕尼黑等城市嬗变为贸易、消费、制造与娱乐中心时,东方的城市仍然有条不紊的刻画着农业文明的节奏,这种强势的“文明扩张”不免影响到古老帝国的秩序。与农耕时代社会的相对静止有所区别,19世纪后半叶以来,被动型现代化的进程形塑了北京的风貌,同时也在转型交通历程中再次丰富了京味的内涵与外延。

穿行历史——老北京文化散记与怀古

故宫雪

老北京文化的灵雅素淡与光怪陆离,既有胡同的雅致、四合院的静谧、老街区的古朴、茶馆的清香,也有技术进步的光影、快速的生活节律、急切的寻梦之旅以及令人探寻的都市图景。至今,我们行走在老北京的角落,观看着流动的四季之色,仍可以设身处地追溯起古人的情愫与追寻。百多年来老北京的京味文化,在传统城市社会缓慢走向现代化都市的进程中,总体趋势是走向衰落,却也别有几分多元多样的情调。文明的进化,伴随着血与火。北京城市的近代化历程,亦是在屈辱中艰难进步。传统中国的城市文明与西方式的城市管理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在于城市功能客观上有商业贸易之作用,但是主要还是军事与政治功能,对于京师来说更是如此。

清王朝崩溃前夕的社会画卷中,八国联军侵华无疑加重了古老中国悲苦的味道。不得不说,北京记忆有时候是苦涩的,也不总是那么光鲜亮丽。

京味文化是一个体系庞大与内涵厚重的文化世界,实实在在与北京城市相伴而随存在了百多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形成机理乃至外来因素进行着创造与扩展,最终在动态中变革为一个中西交融、雅俗共赏和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模式。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京味文化在很大范围内支撑着一个城市的品格和气质。

穿行历史——老北京文化散记与怀古

街巷胡同

回首近代北京的往事,在多次残酷的洗礼中逐步长大、成熟。可以预见,现在以及不远之后的北京,已经不仅仅是曾经旗人老爷的北京,也不仅仅是老北京人的北京,而是“我们”的北京,一个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即就是,无论你是旅居北京还是常住北京,对于每位个体来说,京味不是一种户籍,也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感悟、认知乃至生活——一种自由、平等与舒适的人居环境。

不可否认,对北京的认同程度肯定是有所差异。但是关于这座古都的城市记忆,深深烙印于曾游历或久居北京人民的记忆中,京味文化与底蕴色彩自觉地渗透至老北京的血液中、北京城的性格内——

三千多年历史变革,八百年来岁月如歌;古城煌煌称名于世,文化遗存千古流传;皇家巍峨遍布坟籍,市井气息氤氲街市;客行旧道感染胜景,北京风物低吟诉说。

永定门不永定,崇文门文气失,古城旧事或成陈迹,新北京的韵味喷薄而出。当下北京的状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京味又将是北京人的文化标识与精神坐标。那么,京味如何久长与延续呢?我想,这在于每个北京人的努力。如今的北京人构成已经与老北京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北京“辐辏万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生活在原汁原味的北京,品尝着北京的美食与风情,感受的北京的城市声音与内心世界,“北京人与北京味”逐步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城市文化整体的社会景观和兼容开放的特质。

穿行历史——老北京文化散记与怀古

长城落日

从北京文化到京味情结,深刻显示出京味作为一种生活标识的内在意义。可以说,兼具现代都市特征与传统坊市色彩的北京街区胡同,哺育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北京人。在这里,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和韵味,它们的距离如此遥远。在这里,也有着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与社会流转,它们与我们又是如此接近。通过以上对于京味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京味的博大与兼容特征。既含蓄,又开放;既高雅,亦市井;既通达自在,同时避免不了些许保守。

社会急剧变化,城市不断扩张,人口高速流动,都是历史变迁中或轻或重的痕迹,北京城却岿然不动,见证着诸多悲欢离合、兴盛衰落和伟大渺小。在那些极具民间色彩的瞬间里,京味描摹着过去一幅幅美丽的历史片断与图景。老北京人眼中的京味,已经极度蜕变。甚至,街巷胡同中对现代化充满排斥的村姑,也闲情慨叹着世风的低落——尽管这完全不能改变京味走向现代、走向未来。

京味,一种别样的味道。如今,北京拥堵的汽车给城市高速发展的节奏带来了些许迟缓体验。当时代的光影与火炬照在北京城市的角角落落,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胡同里磨剪刀的老大爷,走街串巷的剃头匠,偶尔闹市可见的耍杂技,京味文化与老北京风度鲜活的身影,在现实中以另外一种方式被传承。城市化急剧扩张,京味文化在现代化的见证下风光喜悦地揭开新序幕。自然京味的活力再次升华至另一个境界,伴随着传统文化的香火,奔驰出另一种城市性格。

穿行历史——老北京文化散记与怀古

都市光影

逛戏园子,听京剧,看法源寺的丁香,体会北京味儿。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停灵的碧云寺,依旧人声鼎沸。仿佛“磨剪刀、剃头喽、挶碗儿”的街巷叫卖,京味在时间流变中绽放出美梦之花。假设你再次行走在后海,穿梭于胡同,徜徉于古巷,问道于学府,驻足于老字号,攀爬在八达岭,漫步于颐和园的林荫小道之时,我想:在这个流质易变、不断忘却而奋力前行的快节奏时代里,希望我们都能秉持和珍视具有“京味”的生活记忆……俄国著名文学家契诃夫曾说过一个隽永的小句:

一个人一生中只要见过一次北雁南飞,他就再也做不成一个城里人了,他将至死都向往那种自由的生活。

海派文化涤荡着京味的雄浑,本书开头所言的城愁,或许就是一种类似于北雁南飞的温度与追忆。阎肃在《故乡是北京》中写道:唱不够那红墙碧瓦太和殿,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便觉的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唱不够那新潮欢涌王府井,道不尽那名厨佳肴色香浓,单想那油条豆浆家常饼,便勾起细悠悠,密茸茸,甘美芬芳故乡情。一座古城的老街情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京味就是持之久远的城市之根。城中的乡愁远去、田园远去,而京韵、京味却以别样的形式不断传承和发展。

遥望星空与城市光影,人生如逆旅,何处是吾乡?歌词是朴素易懂的:“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北京就是故乡。

历史几家名与姓,藏山独存数座丘。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哪里也不如北京,哪里又比得上北京呢?那可不是,翻开书页驻足于北京的午后,春夏万物并作,秋冬木叶凋零,颐和园清爽的小风,依旧是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欢喜的温度。这应该就是古都的生命力,也是京味文化的厚重与深沉。

或许一切主角终有尽头,可文化的温度却似乎永远未完待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落花流水去,四九城的故事,街谈巷议,不断成为谈资。

穿行历史——老北京文化散记与怀古

颐和园

在如今这个喧嚣纷繁的时代,个体心灵彷徨无措,充满着快节奏生活带来的迷茫四顾。或许,重回乡土与家园,在京味的流变中,寻找城市生命的真正意义。可以说,京味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与社会的小窗,在时代的变迁与光影中,在各色驳杂的脉动里,或许就蕴涵着文化的另类滋味。京味,就是这样一个延续不断而持之久远的心灵归宿。

老北京,一个永存的历史记忆;新北京,一个高歌猛进的现代都市。怀古与展望,是我们走向未来之基,也是记忆所在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