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老百姓又称之为“发烧”。可以说,绝大数的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发热这个症状。 对于这个症状,中医和西医的认识也是有不同的。 从西医来说,搜了一下定义: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对于发热的分度,一般有这样的确定: 根据口腔温度, 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下列四度: 1、低热——体温为37.3℃—38℃。 2、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3、高热——体温为39.1℃—41℃。 4、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我们国人,尤其是小孩子的家长,对于发热是很敏感,或者说恐慌的。当孩子感冒发烧了,一量体温,三十八度多,就害怕的不得了,赶紧带孩子去医院 或诊所去输液,赶快退烧,好像发热是吃人的老虎一样。 其实,西医对发热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认识到了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的,如正向作用一面: 发热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对诊断疾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发热也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有利于抗体的形成,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这些防御反应均有利于机体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在许多急性传染病时,一定程度的发热,常表示机体反应能力良好。 反向作用一面: 若感染严重而发热不明显者,则表示机体的反应能力不良,预后差。但体温过高或持续高热,对机体是不利的,因为发热过高或过久,可使能量物质和维生素消耗过多,引起代谢紊乱和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是看到了发热其不利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好的一面。 从中医来说: 中医并不从单纯的温度高多少来确定是不是发热,也有从人的感觉来说的。比如说,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感觉到脸上发烧,或者身上发热,但用体温计来量,体温并不升高。 从伤寒论来说,一般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专门论述外感发热的专著。据统计,在《伤寒论》这本书中记载有“发热”的条文有103条之多,约占全书398条的四分之一。 从六病来说,三阳病即三部的热性病、实性病。 每一部的“热”各有其特点: 太阳病之热,为发热恶寒。少阳病之热,为发热或寒热往来。阳明病之热,为潮热。三阴病之热,为阳浮所致。 其发热病因病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感受外邪、正气抗邪,正邪相争。 2、阴虚发热。 3、阳气来复。 4、虚阳外越。 在伤寒论中,“发热”一词,只是为了说明方便的一个统称,实际在伤寒论中,所用的具体词是不同的,如:微热、倍热、时发热、身热、潮热、往来寒热、身无大热、身灼热、热多寒少,等等。 治疗发热的经方,也是很多的,如: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表邪欲解的桂麻各半汤及桂二麻一汤或者桂二越一汤、表证兼里饮的小青龙汤或五苓散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邪实于表热郁于里的大青龙汤、热盛于里表无大热的麻杏石甘汤、胸膈有热的栀子豉汤或栀子干姜汤、蓄血证的抵当丸、阳明腑实的承气类方、湿热发黄的栀子柏皮汤等等,太多了。 所以,从伤寒论的角度来看,发热的病机非常复杂,只要按伤寒论六病辩证,四诊合参,分清主次,抓住本质,疗效还是令人满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