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希特勒为何要命令德军停止追击?

 温柔开心手 2020-05-08

      撤退的主要通道并不是敦刻尔克港——26、27号两天都是通过港口撤的,结果一天只能走几千人,这速度一个月都撤不完。于是28号,英军开始利用敦刻尔克东部一条长4公里沙质防波堤撤退,当天就撤走了近万人。

      那么说,按照“正常”的军事理论希特勒和伦德施泰特的看法才是正确的?只要联军稍微正常发挥一点,朝海边突击就不可能成功,但他们都低估了联军的下限?有个问题是,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是出于赌徒心态冒进还是作为前线军官真的发现了联军的软弱才主张进军的呢?

      按照“正常”情况,如果法军的组织调度指挥系统运作正常,古德里安已经死了一百次了。至于第二个问题,13日古在抵达默兹河边时一度考虑过要等步兵一起来渡河,但反而是克莱斯特要求他当天抢渡,所以古的行动应该是基于正常的军事判断自信而为。至于隆,从他在一战中的表现和后来的北非战场的表现看,他可能确实有点赌徒性格。当然,我觉得他们应该还是对新战术的“革命性”具有很高的自信,相信新战术足以“打蒙”法军。

      揭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希特勒为何要命令德军停止追击?

      德军围剿

      根据弗里泽尔给出的史料和论述,德军丧失抢占敦刻尔克的深层原因,是德军高层(从希特勒到布劳希奇,龙德施泰特等等)没有在战役法层面对于装甲兵作战(且不说“闪击战”)的真正认知,加上对于一战经验的心理阴影,才造成突破阿登地区以后德军高层的心态失衡和惶恐。

      1、装甲部队和步兵脱节,且本身油料零备件几乎见底,出勤率只能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2、英法联军虽然士气低落,但装备齐全,没有步兵和重炮怎么啃下来?靠那些轻型坦克冲击么,怕不是想多了,元首显然清醒的多。

      3、法国南部还有部队,一股脑投入大量兵力和进入死地的联军拼消耗显然不利于接下来的作战。这是法国战役,不是敦刻尔克战役!

      4、不列颠战役的的某些场景其实已经提前出现了。喷火和BF109都是短腿,不过是处境互换。斯图卡和HE111没有护航都是弱鸡。潮湿的沙滩影响了炸弹的威力。德国陆军在空军轰炸的时刻进行补给,调整部署而不是谣传的看戏。

      5、皇家海军一直占据制海权,这也是最重要的。

      读过Werner Maser的希特勒传记,研究过这人不少事迹,我发现小胡子骨子里非常崇英和崇美的,他对法国,俄国毫无敬意,充满鄙视与种族歧视,唯独对英语民族的兴趣终生不减,他没事时经常看原版的美国电影(他英文水平不错),早在一九二六年希特勒就对他最亲近的同事说过:“我不希望珍珠从不列颠帝国的皇冠上掉下来。对人类来讲,这将意味着灾难。”并认为与英国结盟是解决世界政治问题最理想的办法,这是他始终在考虑的一个问题。他认为,英国舰队与德国军队联合起来足以为世界政策奠定新的基础。

      甚至他一直对“和平统一”大腐帝国念念不忘,在战争中对英军俘虏的待遇远超过对其他国家。当时支持停战休整的将领又不少。那时候更像是几个赌徒一意孤行来了一次在现在看无比成功的行动,但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风险极高。所以这样的锅不能甩给希特勒一人,尽管他负有大部分责任。

      就像法国投降能全怪贝当吗?换谁来都一样,而且大部分人都是主和。从军事角度和战略角度来讲,敦刻尔克大撤退里的英军跑不跑出去都没那么重要,如果德军能在英国登陆,跑出去的英军也根本没有重装备,还是无法在英国本土与德军;而历史上英军也是在美军增援后,才勉强打到了意大利。所以无论是战略还是军事意义,敦刻尔克大撤退根本没那么重要。

      揭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希特勒为何要命令德军停止追击?

      1940.5.10-20,德军“曼施坦因计划”

      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由经济决定的,之所以有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也怕步子大了扯着蛋。而且军官不懂经济,打仗要钱,有一本书大家可以去看,叫《巴黎烧了吗》。

      盟军打到巴黎前,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说绕过巴黎,原因是占领巴黎后,养不起几百万人,要占用军需,拖累进度,戴高乐不同意,想要在另外两派前夺回巴黎,赢得最大的荣光,结果戴高乐偷偷带队伍进军巴黎——战争的背后是由别的因素决定的。

      1.伦德施泰特先下令停止进攻,国防军总部不同意他的做法,于是把他手下的第四军(有几个装甲师)划给了B集团军,第二天希特勒与伦德施泰特商讨战事时希特勒发现了底下的军队未经他允许擅自调动的事,于是把第四军又划归了伦德施泰特的旗下,并让伦德施泰特自行决定停止进攻多久,从中可以看出希特勒是赞同停止进攻的。

      2.从伦德施泰特停止进攻,再到德军再发动进攻,中间经过了三天八小时,本来只有几个连防御的敦刻尔克已经有了几个师在防守,而且全是法国师,既然能聚集几个师的兵力,说明士气还好,所以我不明白有的人说法军士气崩溃是怎么来的?

      闪电战打的是什么?实际上是时间和心理。先声明不是狡辩。是这样,最先到的是突击群没错,如果不给英法喘息时间直接进攻,英法军队是没有时间组织火力压制,一路逃跑你还能带多少重武器,而且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整顿精神、实际上精神力量在军事上的作用不可或缺,英法军队恰在精神崩溃之时,反击已经是奢望。而且直接打你没有时间构筑防御工事,推进的难度大大降低,德军的优势就在于进攻,停了就是完,所以变成拔据点,自然就慢了。

      揭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希特勒为何要命令德军停止追击?

      1940.5.21,联军阿拉斯反击战

      这还是事后的角度看的,其实战场迷雾对军事选择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当时正常的角度来看,敦刻尔克地区的英法军也是跑不了多少的,主要就是考虑到港口的装卸能力,以及运输船无法靠近浅度海滩,但不正常的是英国人找来了大量的渔船和游艇。战争的魅力就在于:意外无处不在。

      按上帝视角来看,敦刻尔克撤退即使失败,全部被围歼,对英国来说也没有伤筋动骨。毕竟撤退丢失了绝大部分重装备,轻武器都不齐全。而法国围歼不围歼无所谓,都是投降的。英国缓过来,那是因为有海峡而已。所以,上帝视角就不要开了各位。

      揭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希特勒为何要命令德军停止追击?

      元首对英国的决心并不是坚定,英国主体民族也是古日耳曼民族的后裔

      希特勒只考虑了盟军的有利因素,却没考虑德军的有利因素,有失偏颇。第一,停止进攻,固然可以加强己方力量,却也给了防御方时间加固工事。这也是26号重启进攻后不能达成突破的重要原因。


      第二,盟军虽然人数占优,但指挥系统已经完全混乱,自身都已经难保,更不要说发动反击了。此时就算古德里安进攻失利,吃一两次败仗,也可以从容的转入防御。难道英法军还能靠步兵吃他一个装甲军?显然不可能。

      此外,士气和后勤补给上,德军虽有困难,但比盟军背朝大海的处境还是好了太多,又兼掌握制空权。此时停止进攻,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德国人就没有“血拼”的顾忌了。毕竟巴巴罗萨才是他们的重头戏,如果在法国血拼造成的额外损失都不会让他们推迟入侵苏联的话(虽然事实上德国即使没有在法国承受额外的损失,也照样低估了东线的难度,这是外话),那敦刻尔克的“奇迹”的背后,比起军事因素,德军高层的指挥误判以及在政治上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似乎占了更大比重…?

      从战术战役层面看,德军装甲部队推进太快,炮兵步兵等支援兵力跟不上,而敦刻尔克附近海滩都是沙地,空中轰炸效果一般,德军装甲部队缺乏纵深打击能力,而法国人被英国人坑了一把,以兵力优势进行抵抗,造成了德军攻击乏力;从战略层面看,德军统帅部低估了自己装甲部队的突击能力,指挥太保守,犹豫不决,缺乏孤注一掷的决心,因而造就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当时,法国的迅速失败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大部分人都认为战争会陷入拉锯,就像一战一样,而且德国人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德国人进攻法国的时候可没多少自信,他们是战战兢兢的,孤注一掷的,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的冒险心态打进法国的。如果战争一旦陷入僵局,德国人很可能会迅速失去战斗的信心。

      揭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希特勒为何要命令德军停止追击?

      1940.5.24“停止前进”命令下达时的弗兰德斯战线

      闪电战吓到的不仅仅是英法高层。还有世界,包括德国自己。事实上前突的德军装甲师已经完全打疯了。完全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境界。步兵基本上就是跑,跑,跑,也看不到几个敌人。不要说师级建制团级的抵抗都看不到。

      在一片混乱中。德国高层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摧毁了多少英法联军。对于英法联军这种拥兵几百万的大国来说。百分之十的误差都是好几十万的成建制的军队。而当时装甲集团侧翼只要有十万英法联军就可以打个对穿。彻底割裂装甲集团与步兵的联系。

      最可怕的是装甲集团需要庞大的后勤。油,维修零件,弹药都需要后方运输。一旦被割裂后方联系,装甲集团根本就回不来。连固守待援都做不到(分散的太大根本无法聚集)。这样的情况下,下令停止前进其实是回复步坦的联系并巩固后方。同时让自己将已经吃下的东西咽下去否则容易噎死。

      在当时的情况下,停止前进是正确的命令。太多太多的战例都是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由于着急让敌人翻盘。这道停止前进的命令就是避免给英法联军翻盘留有余地。当然从上帝视角看当时敦刻尔克完全是不设防的。德国可以轻松围歼英法联军。但是冒着被敌人翻盘的风险只为歼灭几十万人。这不符合用兵之道。还是上面说的这只是敌人百分之十左右的兵力。太小了,不值得。

      这几十万人是英国重建军队的基础,别看战斗力不佳,但这票人是仅有的见识过德军怎么打仗的、也是仅有的职业兵,没了他们那英军没法重建,新兵蛋子上战场?苏联军队和德国军队能恢复战斗力恰恰都是老兵也起到了作用。

      假如英国没这三十万人,军队没法重组、苏美可能还是能赢,但是时间可能不会那么快,开辟第二战场的“盟军”那就是纯美军了,那你英国可就根本不可能有国际地位了,二战中就只是个二流国家了。

      雅尔塔?那还能有你英国什么事情了么?这三十万人在军事上从整个战争进程来讲可能是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英法联军被全歼,可能丘吉尔不会上台,可能英国不会同德国开战,可能英国会和德国签订协议,可能美国没这么快被拖下水加入欧洲战场,可能大西洋航线会被德国完全封锁,可能美国不会对苏援助,可能东欧国家都会沦为德国的仆从国,可能苏联在43年就被打垮了。世事难料,谁又说得清呢?

      揭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希特勒为何要命令德军停止追击?

      英国决不投降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让英国人可以渲染敦刻尔克撤退:这些人是英国陆军的主力,倘若这些人全军覆没了,英国就没有像样的、能打硬仗的军队了。这样即使后来在美国参战后战胜了德国,由于你英国对胜利的贡献小,英国的影响力将会大大降低,估计也就比战败亡国的法国强不了多少,很难有资格和苏联、美国一起制定战后国际秩序了。

      其实敦刻尔克完全是英国为了士气而硬宣传出来的。其实这支溃败军队有无都不影响二战进程。挡住德国的是德国弱小的海军(都不是英国海军有多强大),和英勇的皇家空军。等到美国参战的时候,难道有人认为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美国单独对德国不占优势么?必须加上英法这些人?更不要说北面还有几百万苏军呢!

      事后诸葛亮站在上帝视角觉得当事人应该如何是脱离实际的。身在局中要面对和考虑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战场也是赌局,赌徒困境和心理一直伴随着指挥官和高层们。同理,个人一直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必须设身处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