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亮剑》中赵刚冯楠为什么自杀,只因他们是十二月党人的忠实信徒

 火德真君 2020-05-08

《亮剑》是小说家都梁的代表作,更因为改编成电视剧而家喻户晓。主人公李云龙因为鲜活的性格、粗糙的形象,成为新一代抗战男神。除此以外,文质彬彬的政委赵刚也收获得了巨大的人气,与李云龙一起组成《亮剑》CP二人组。

《亮剑》中赵刚冯楠为什么自杀,只因他们是十二月党人的忠实信徒

满口脏话的李云龙

因为种种原因,电视剧止步于解放后第一个十年,人物命运戛然而止,其实原著的篇幅远不止于此。赵刚解放后一直在总参工作,1965年被卷入罗瑞卿案,受到猛烈的批判。赵刚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参加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某种理想献身,当现实违反他的初衷,便有了一种破灭感,在把四个孩子托付给李云龙以后,与妻子冯楠在黎明前自杀。

赵刚代表了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充满理想,坚贞不屈,把国家和百姓的福祉当作信仰,正是他们,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造就了崭新的国家。

《亮剑》中赵刚冯楠为什么自杀,只因他们是十二月党人的忠实信徒

赵刚与冯楠

冯楠毕业于燕京大学,与李云龙的妻子田雨是同学,也是他们搭桥才认识了赵刚并结为夫妇。冯楠爱赵刚胜过一切,她坚定地支持丈夫,临终前,他们一起回忆起少年时代读过的俄国十二月党人的诗句:走好,我亲爱的十二月党人,咱们就要去风雪茫茫的西伯利亚了。

赵刚和冯楠提及的十二月党究竟是怎么样一群人,为何临终之际以他们自比呢?

十二月党人是后人根据他们起义的时间(俄历12月)给予的笼统称呼,1825年12月,一批青年军官发动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失败后,五名起义领袖被绞死,一百余名参与者被流放西伯利亚。不同于其他国家或时代的起义革命,十二月党人成员几乎全部是贵族,他们都拥有显赫的身份,渊博的学识,优雅的谈吐,并在成年后宣誓效忠沙皇,例如被绞死的起义领袖之一:24 岁的近卫军参谋部亚·尼·穆拉维约夫上校,父亲是皇太子的老师,他本人会讲五种欧洲语言,朋友夸赞他:一个人就抵得上一座科学院。

《亮剑》中赵刚冯楠为什么自杀,只因他们是十二月党人的忠实信徒

十二月党人起义

除此以外,他们几乎都服过兵役。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俄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贵族必须服役,通过服役获取荣誉和官衔,俄国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一切都要按照官衔等级从事。没有官衔的人,到死证件上都会标注:未成年人,更严重的是,官衔与贵族的荣誉休戚相关,名誉有时候比生命还重要。

1812年的俄法战争,点燃了俄国贵族狂热的爱国情绪,他们纷纷加入到保卫家园的战争中,与法国殊死搏斗,此后,他们又响应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号召,远征欧洲大陆,直至攻陷巴黎。

也正是这次远征,改变了许多人的信仰。

《亮剑》中赵刚冯楠为什么自杀,只因他们是十二月党人的忠实信徒

俄国贵族肖像画

由于地处偏远,俄国上流社会与西欧国家,尤其是英国法国来往并不紧密,虽然上流社会以讲法语为荣,也有零星的法国贵族在大革命以后避难俄国,但对那些年轻的俄国贵族而言,即便是近在咫尺又有渊源的普鲁士,也是遥远的国度。俄国的媒体更是把拿破仑刻画成一个无恶不作的“食人魔”,基督教会的叛逆者,指责他破坏了欧洲皇室的传统,连带法国也被污名化。

但当这些贵族们,带着胜利的荣耀来到法国,走入巴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洒满阳光的法兰西,湛蓝的地中海,还有满是艺术气息的建筑,都让他们沉醉,直到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遥远的法国有多么美好,传说中的巴黎上流社会又有多么奢华,比较而言,冰天雪地俄国就是穷乡僻壤,所谓的贵族,不过是一群自高自大、鹦鹉学舌的乡巴佬。

《亮剑》中赵刚冯楠为什么自杀,只因他们是十二月党人的忠实信徒

俄法战争是十二月党人起义的重要原因

巨大的落差让这些从小就熟读伏尔泰、卢梭著作的贵族们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战后组成各种俱乐部,讨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1816年首都彼得堡成立了第一个旨在解放农奴推翻沙皇专制的秘密组织-救国协会,创始人就是前文所说的穆拉维约夫上校,此后几经更迭,协会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分别起草了纲领性文件,并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双方约定,在时机紧迫的情况下,一方发动起义,另一方在获得消息后,必须全力支持,如果情况允许,双方必须共同制定起义计划。

1825年“欧洲的救世主”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一说隐姓埋名做了普通老百姓),逊位于弟弟-俄国驻波兰大使康斯坦丁公爵,但康斯坦丁爱江山不爱美人,拒绝继位,反而遥遵三弟尼古拉为沙皇,由于华沙与彼得堡相距遥远,书信往来需要时间,俄国陷入十余天的权力真空。

《亮剑》中赵刚冯楠为什么自杀,只因他们是十二月党人的忠实信徒

尼古拉一世,禁锢了俄国三十年

北方协会决定利用这次时机,他们于182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彼得堡发动起义,但起义当天就被镇压,获知消息的南方协会按照约定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发动起义,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起义失败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以“特等罪”将五名首犯判处“分尸”,因为手法过于残忍,恐怕引起社会不满,改为绞刑,120余名十二月革命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或者终身流放,除此以外,大批受到牵连的军人被降级降职,或者调往南方参加对外高加索山民的战争。

《亮剑》中赵刚冯楠为什么自杀,只因他们是十二月党人的忠实信徒

西伯利亚劳改营

直到1856年尼古拉一世死后,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才发布大赦令,允许他们回家,到这时流放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只剩下40人,多数在苦役和流放中死去,而活着的人,长期遭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早已面目全非。

十二月党人的遭遇为俄国历史增加了一抹悲剧色彩,谁都没想到他们从爱国出发,却沦为乱臣贼子。但即便在俄国内部,也对他们的理想主义存在争议,例如列宁就评价他们:是贵族的革命,但脱离群众。而他的哥哥就是十二月党人的一员。

十二月党人的失败也凸显出当代俄国发展的困境,从彼得大帝时代,俄国就开始把贵族教育纳入到国家管理中,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让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经历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贵族黄金时代”以后,俄国上层尤其是军队中,聚集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贵族青年,他们自幼对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接触思想启蒙以来的著作,对社会和现实持有批判态度。

《亮剑》中赵刚冯楠为什么自杀,只因他们是十二月党人的忠实信徒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俄国农奴非常悲惨

与贵族生活相对应的是俄国社会的封闭与落后,19世纪的俄国依然保有占据绝对优势的农奴制,生产水平十分低下,且完全依附于贵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俄国社会最优秀的一群人,常常感到羞耻和忏悔,部分贵族将这种情感衍生到国家民族和俄国历史,进而成为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激励他们以更大的勇气,突破禁忌,牺牲自己,改变国家。

俄国社会所发生的剧变与晚清中国颇有几分相似,拒绝改革意味着旧政权难以为继,启动改革又会激发内部的自由意识,进而颠覆旧政权。

后世有评论认为,十二月党人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发动群众,列宁也批评他们是一个脱离人民的革命者的小圈子。日慕乡关认为恰恰相反,俄国民间的政治水平几乎为零,他们既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又缺乏实践经验,甚至绝大多数都是文盲,革命与他们遥不可及。受法国熏陶的俄国贵族正是看到了大革命的狂暴,才小心翼翼将普通群众排斥在革命以外,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悲剧。隔离他们,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贵族阶层的一种信仰,也许在他们心目中,掌控运用包括争夺权力,都应该局限在上流社会,这既是他们的尊严和骄傲,也是俄国社会的发展现实。

《亮剑》中赵刚冯楠为什么自杀,只因他们是十二月党人的忠实信徒

俄国贵族沙龙

这种骄傲,贯穿了十二月党人的始终,例如起义的组织者佩斯捷里在遗言中写道:我真正的历史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我强烈的热爱我的祖国,热切的希望她幸福。另一位被判处绞刑的起义领袖雷列捷夫也说:我要洒热血,但这是为了祖国的自由,为了同胞的幸福。

爱国主义是起义的主线,也让十二月党人无比憎恨皇权和农奴制度,为推翻这些制度,把祖国和人民从羁绊中解放出来,他们认为英勇献身是值得的。

可敬的是,贵族们被流放后,他们的妻子并没有放弃,而是勇敢的追随他们去了寒冷的西伯利亚,例如起义的指挥者特鲁别茨卡雅公爵夫人是第一个冒着风雪严寒动身到西伯利亚去的勇敢女性,她最终病死在那里,而法国姑娘唐狄听说旧日情人伊瓦谢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后,不顾一切赶到俄国并请求让自己去西伯利亚与情人结婚,沙皇尼古拉一世虽然震怒,但还是批准了她的申请,伊瓦谢夫和唐狄后来双双死在了西伯利亚。

《亮剑》中赵刚冯楠为什么自杀,只因他们是十二月党人的忠实信徒

俄国贵族女性肖像画

《亮剑》中冯楠在临终时刻屡屡提及十二月党人,也是因为了解这段历史,钦佩俄国贵族牺牲自我的爱国主义精神,她与赵刚,亲手打碎了讲究出身又腐败透顶的旧社会,建设了人人平等的国家,但他们在精神上,依然保留了读书人的骄傲与尊严。当尊严受到冒犯,现状无力改变的时候,信仰的大厦开始崩塌,死亡就成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他们用一种忧伤的方式展示贵族精神,如果说李云龙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亮剑》;丁伟的居安思危敢言敢说是《亮剑》;孔捷的隐忍不发默默奉献是《亮剑》;那么赵刚与冯楠为了理想与尊严殉难,也是《亮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