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最近好像不太顺,有财经媒体以《中信银行“七宗罪”》历数中信银行最近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中信银行最近有点忙,由于向某公司提供了个人的银行账户信息,虽然中信银行紧急向池子道歉,并快速做出“撤职支行行长”的处分决定以强行挽回颜面,但大众却可能并不买账,众多人员调侃要去销户、销卡成为一波媒体盛宴。 面对目前的囧状,中信银行陷入的可能并不仅仅是公关危机,如果用传统的公关危机进行一轮操作对于中信银行可能无异于扬汤止沸,损害的不仅仅是中信银行的信誉,还有可能严重地影响银行的声誉。对于中信银行来说,如何及时断臂自救才是上策: 第一完全公开真相,让大众了解事情的全部事实 实际上,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已经基本接受知道事情的原委,真实的事实也非常的简单,从一些文章中推测的事情是:就是大客户要求提供本公司员工的工资流水,然后银行就提供了这一工资账户的全部流水。 但到目前为止,中信银行却没有对事实进行公开,这就让很多人猜来猜去,甚至有的人发文章猜测事情的几种情形。与其让大众猜测来猜测去,不如中信银行公开事件真相,让大众真正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表现出不隐藏真相的态度。 公开真相、了解真实永远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永远是取得大众原谅的第一步。而走出这第一步实际上并不难,难的是决策者的决心和面对问题的勇气。 第二真诚地承认错误,而不是急于甩锅 虽然中信银行快速地进行了反应,但中信银行的反映却难免有甩锅之嫌,一是说员工没有按照规定办理,将责任完全推卸到办理的员工身上;二是已按制度规定对相关员工进行了处分,并以支行长予以撤职,相关员工如何处分的?不明确。撤职支行长有责任到此为止的意思。三是强调在客户账户信息保护上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和流程,只是个别员工未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操作,反映出个别机构制度执行不到位。所有的说法中都有急于甩锅的嫌疑。 而实际上,根据〝自组织临界现象〞,就是说在一件大事发生前会有一系列相关的小的事情先发生,而一件大事件的出现一定是平时多次小事件忽略的结果。对于中信银行真诚地承认自身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承认错误才能够真正让人看到改正错误的决心。 第三公开向大众道歉,诚恳地接受批评 面对社会各界铺天盖地的批评,中信银行似乎还没有真正向大众道歉的勇气和决心。中信银行向池子道歉了,但如何面对广大的客户道歉呢? 要知道,中信银行这件事虽然直接损害的池子个人,但间接影响的是却是中信银行的所有的客户,甚至有可能银行系统的所有客户。 为什么大众客户对这件事如此地关注?因为这件事涉及到所有人的利益,社会化、信息化的今天,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银行的服务百单独存在,而如果银行的账户都不安全了,那么那种将200万元现金埋在自家地里被严重破损的情况就不会是单一的事件了。 第四是检讨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实的措施 出了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事情以后仍然没有认识到这一事件的严重性,更没有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那么,这件事的再次出现就已经不是理论上的可能性了。 面对这一公众事件,如果仅仅是一个道歉的声明、撤职一个支行长就能了事,恐怕是非常困难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真正检讨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系统性地拿出切实的整改措施,让公众放心才是最大的整改。 中信银行应该直面大众,真正检讨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拿出切实的改进措施,才能重新挽回大众的信任。 第五是全面改进系统控制、风险控制、公章管理、制度建设,从“人防、技防、制度防“三防建设从严控制银行个人信息的对外提供。 个人信息不是小事,中信银行千万不要忽视大众爱护自己财物的敏感性和感性,不要希望大众对自己银行账户上钱的事情能够有理性,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中信银行应该以这一事件为契机,全面检讨自己的信息系统控制、风险控制、公章包括业务章的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全行的制度建设,从“人防、技防和制度防“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对个人账户信息的保护措施,这才是标本兼治的根本措施。 另有报道,上海银保监局已经正式进入调查,相信会给大众一个满意的结果,也相信会对中信银行是一个大的促进和推动。(麒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