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案以及本公众号以往刊发病案,已收录将出版的《六经钤百病——曾庆明医案析》一书,请勿抄用,文权归本刊原创所有 一、病案简介: 林某某,男,36岁,素易腹泻,食少体瘦,脆弱性高血压病2年。压力大,少运动。 一诊:2018年8月5日星期日 6年来易肠鸣、恶心腹泻,纳凉则甚。近感冒初愈吃狗肉,诱发急肠胃炎,腹泻加重,用西药后泻虽减半,但纳呆食量少,胃痞胀满明显,恶心与肠鸣依然,稀便中兼有粘液,便前稍有里急,纳减气短,倦怠乏力,血压165/95。舌淡稍暗、苔薄腻衬黄,脉虚弦关带滑。曾做肠镜为肠预激综合症。 此太阴脾虚寒热错杂兼厥阴风木克土之证,用枳实消痞丸加减:姜半夏15 黄连5 枳实10 厚朴10 干姜10 党参10 白芍20 防风10 炙甘草10 白芍12 生麦芽15:七剂。水煎服。 二诊:2019年8月12日星期日: 腹泻、恶心、里急消失,胃痞胀满减轻,胃口稍开,但仍胃脘有凉感,得温则舒,胃痞食后加重,便下鹜溏、色黄有粘液,虚盛努责,行立乏力,口稍苦,舌稍暗淡、苔黄腻,脉虚弦。血压血压135/ 87。 加大化痰,此中州寒热夹杂并脾虚不运之证,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加减:法夏15 厚朴10 黄连5 黄芩10 干姜10 党参15 炒白术20 枳实10 炙甘草10 生姜3片 大枣3枚:七剂。并嘱终生要慎饮食,多运动,睡足觉,减压力。 三诊:2019年6月1日星期六 诸症消失后,唯胃脘有凉感,不敢沾凉纳冷,舌淡暗,苔中根略有黄腻。 此太阴脾虚中兼湿热,更露少阴阳虚之机,予《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资生健合附子附中汤,为煮散剂:党参15 炒白术15 茯苓15 山药20 莲子肉10 黄连3 制附子7.5 干姜5 炒薏苡仁15 芡实10 白豆蔻5 藿香3 桔梗5 炒白扁豆10 炙甘草10 炒麦芽15 炒山楂10 泽泻10 陈皮5:共10剂。做成细粉,每次30克加东北大米粉30克和匀,分二次量各煮5分钟,早晚各服一次,连服2个月。 随访一年,能稍吃凉食,腹泻未再,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体会】 1、一诊虚痞利呕俱有,用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丸是李东垣方,从其组成实属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方。即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去黄芩和大枣,加枳实,厚朴,麦芽而成。理论上脾虚是半夏泻心汤证的“证情”,临床上则少有半夏泻心汤和四君汤的合方,总担心两方相加有点不伦不类。但细析枳实消痞丸,是后世少有的二方常用合方,因而脾虚盛而湿热轻的以心下痞胀为主者,本方成了笔者的主力方。考李氏所说“太阴者,湿土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为痞满也。仲景立五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泻心下之土邪”。即心下痞是太阴湿土壅,泻湿土壅塞必赖黄连。然又用枳实名其方,故黄连和枳实并重,可目为方之君药。因其内伤于脾,故合四君。《医方集解》说“此太阴、阳明药也”。可谓辛开苦泄与甘温补气消补同时发力。本案素食少体瘦,加之腹泻精微物质生化不足,诊时选气短倦怠,舌淡脉弱,脾虚之象较之半夏泻心汤明显,故用其衍生方枳实消痞丸。 2、二诊以呕均减轻痞利依然用半夏泻心汤 阳虚而虚寒,胃气热而湿热,脾胃升降失职,则太阴阳明同病,极易痞、利、吐并见。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虽然“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154),本条并没有谈到下利。但《金匮·呕吐哕下利病》“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5)和“呕而下利,半夏泻心汤主之”,结合《伤寒论》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都有下利,故下利当为半夏泻心汤的常见之症。用黄连和黄芩配半夏和干姜,既辛开苦降又祛寒邪又化湿热,更有人参和甘草半个四君汤,以治太阴脾气虚;人参和干姜半个理中汤,以治太阴阳气弱;诚可中焦寒热虚实错杂之良方。《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说“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多肠垢”。朱丹溪《平治荟萃·泄泻》也说“溏泄者,渐下浊积粘垢,湿兼热也;……漓泄者,体重软弱,泄下多水,湿自甚也”。本案既有太阴脾阳虚弱之纳减、体重软弱、虚盛努责和便下鹜溏,也有胃痞食后加重之寒热夹杂,更有大便粘液色黄和苔黄腻之湿热,实为溏泄与漓泄之混合泄泻,故以“体重软弱,渐下污积粘垢”两症为其使诊断要点,而尤以便稀色黄粘腻为虚寒夹湿热痞利眼目,故二诊用半夏泻心汤温脾阳、益脾气,化湿热。 3、三诊惜器不必顾及投鼠 资生健脾丸必用黄连 资生丸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是参苓白术散加藿香、白豆蔻、山楂、炒麦芽、芡实、泽泻、陈皮、黄连、桔梗组成。原名资生健脾丸,是《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方,原妊娠三月,阳明脉虚,胎元不固。但毕竟是太阴气弱之方,对于兼有湿热的食少便溏,在大队补脾的参苓白术散中加一味黄连,是本方的点睛之药,也是本案三诊续善关键所在。 黄连苦寒,为一员治湿热或实热下利腹痛、呕吐吞酸、心烦失眠、痈肿节疮之猛将,用量宜大。但在治疗寒热错杂的痞、利、痛、吐,则是一味不可多得的“厚肠胃”妙药,用量宜小。厚者实也,量少味薄,是以薄使厚,则泻肠止泄,泻胃不痞,更可寒以制热,使热药不燥。本案一是舌苔中根略有黄腻,以轻微之苦寒,使余伏之湿热未得尽去,以薄为厚也。二是姜附参术同方,难免伤阴化燥,参入少量黄连,寒热互济,亦以薄为厚也。三是“久泄无火”乃言其常,久用温热多有“伏阳”,如同连理汤,大热辛热药中稍掺苦寒之黄连,阳药更可为其温补之功,此时黄连量虽不大,但是针对“独处藏奸”的湿热,正可谓惜器不必顾及投鼠,投鼠正是为了惜器。所以三诊转用资生健脾丸,必用黄连再和蒲公英煮散,才使六年之腹泻得以竟其功。设若无此凉药,即便有效也难久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