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碑店老街的响水桥

 澗雲風子 2020-05-09

        高碑店老街位于北京至保定的古驿路上。由于当时没有京广公路,此路就是解放初期及以前各朝代南北通行最便捷且唯一的途径。高碑店老街被水包围着,不过桥进不了街里。四周分布着几个狭窄小桥供推车、挑担商贩及行人出入。主要运输车辆、南来北往的外地客商、赶集上庙的人都要走中心主要街道。当年北街口的河面上有一个清代修的木桥,因年代久远,过往人车不断。上面经常走木轴木轮的畜力车。这种轮缘包弧形铁瓦的车轮对桥面的破坏力很大。桥面常常被压出孔洞或断裂,形成危险不能使用。来往车辆行人不能及时通过,造成拥堵。需要随时维护。此处是一个咽喉要地,非此不能达往。所以村民及经常往来的客商多少年就有建一个坚固石桥的愿望。

↑ 来龙桥

↑ 建亨桥

       那高碑店老街围村的水是哪里来的呢?一是村西有宋辽时代的运粮河一直流淌,二是村北面四公里处有一个大泽。大泽东侧原有一个村庄名泽畔,发展壮大后分成两个村,分别为南泽畔与北泽畔。南泽畔村现为高碑店市军城办事处管辖。北泽畔村现归涿州松林店乡管辖。古驿路就在这个村庄的旁边南北延伸。向南经平安店、茶棚店向高碑店老街方向而来。向北经熨斗店村、松林店村向涿州老城方向而去。

        由于冲积平原的原因,地下含水层是由西向东倾斜的。在大泽深处,地下水就形成好多小泉眼自动涌冒出来,冬暖夏凉,一年四季不断。这里涌出的水就通过古驿路旁边的一条小河流向高碑店。大泽北面三公里有一个韩村,韩村北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季节河,每逢雨季太行山上下来的洪水有一部分就分流到这条河里,形成泛滥。通过一条向南的分支,涌向大泽,然后再流向高碑店老街里。造成高碑店老街经常有大的洪水,形成灾害。

        1954年发洪水,高碑店周边较低的房屋都进水了。驻地部队奉命去火车站帮助抢救站台上的运输物资。回来的路上遇到洪峰,有两个战士溺水牺牲了。就埋葬在高碑店北里小学的校园西南角。一个战士名字伍千成,另一个战士名字许少云。1963年再一次发大水,又把高碑店较低民居淹了一次。

        大泽的水从北面流到村北偏东寨墙外时折向西流淌一段后再折向南,正好把进村的路切断,于是就修了木桥。驿路和老街连接的木桥就架在东西这一段河流上。周边各村的土路分别从西、西北、西北西、西北东、北、东北、东北西、东北东、东九个方向蜿蜒而来。在桥北汇合。在当时只有正北这条是通往北京的大路,其余通往各村各县是宽度较窄的路。由于当时木桥损坏严重,急需建一座新桥替换。

        当地名绅赵雨三提出建议,募集资金建一座永久性的石桥造福子孙后代。由于刚建完北里小学,赵先生已倾尽家财,他的大公无私在附近引起震动,大家十分钦佩他的光明磊落。于是纷纷响应,献计献策,捐出银洋。由于这是一个大的工程,要用很多资金,光靠几个人的力量显然不够。于是就决定由当地名绅成立一个建桥小组,向建桥后能受益的附近村庄及买卖门店及有能力的个人募集款项,并组织建设。

↑ 赵雨三像

        募集资金先是建桥小组的人带头多捐。然后是沿街的各铺户,再就是周围几十里的各村及个人。从发掘出来的石碑上碑文捐款记录来看,涉及到了周围一百多个村庄、铺户和几百个人家。当时的辛桥、泗庄及雄县的茫茫口村,房山县的土堤村都有捐资。可见当时建桥的人跑了多远的路,卖了多大的力。大家也许能从碑文记录上可找到自己的村庄以及自己的前辈。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点击放大可查看原图

        这样就用了花岗岩、大理岩、沙岩、沉积岩等四种石材。花岗石因硬度高,承重好,但是开采及加工难度大造成价格高,工期长。所以只在桥面这个重要位置采用了花岗岩。其它位置根据冲刷承重具体情况各采用了物美价廉的相应石材。质量要求在千年内不能出问题,要保永久使用。

        由于都是巨大石材,开采后还要加工、再从遥远的太行山运到现场安装。鉴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运输和起重能力,肯定遭遇了不少困难。当时情况已无法考察,只能面对整个石桥的壮观情景凭自己想象了。

        桥建好以后大家欢欣鼓舞,喜气洋洋。先需要给桥起个名字。因九条道路汇聚于此,就取名为九汇桥。通车那天也要举行仪式,就和现在工程剪彩相同,但形式不一样。按当时规矩需找一个五室同堂之家先在上面行走后才能正式开通,以取吉利。也就是太爷、爷爷、爸爸、儿子、孙子亲五辈人一起来先行走一次。当时找了好多村也未能找到。此时方家务村一个国民革命军的陈姓团长来高碑店探望他表兄赵雨三先生。赵先生一见立刻受到启发。部队中的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五级不也就是相当五辈吗?于是由陈团长联系当地部队协助。由一个团长带领他手下的营连排班大小各职在桥上行走一遍,完成了开通仪式。下来就是附近村庄各道花会热闹庆祝。载歌载舞连续几天,过年一样。以后又在桥东南角立一功德碑把捐资各村和各人的名字及建造过程刻在了上面以示感谢纪念。

        桥建好以后,各村赶集上店,走亲访友痛快多了。南北行走的客商、行旅、骡马车辆也都得到了方便。这个桥和它的南邻北阁,旁邻辽代大槐树,北面的北里小学,西面的荷塘,西北方向明末清初的高僧圆寂塔形成了高碑店老街几大景观。由于桥西有一个深潭,东面的来水和西面有一落差,形成哗哗流水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几里远的地方都能听到,故村民都称之为响水桥。这个桥随之成了标志性建筑,也成了地理坐标。人们一说在响水桥哪个方向,离响水桥多远就基本明白了具体位置。每年雨季来临,大水突至,桥洞洪流喷涌而出,就有勇敢之人在桥西出口处多人配合手持拦网截鱼,往往有较大收获,引来村民旁观喝彩。

        随着地下水慢慢减少,现在河已干枯,桥的使命随之完成。响水桥见证了多次历史事件之后,也就隐藏起来了。人们把它两侧封堵加宽,上面又加了一层厚厚的混凝土。已经见不到它的面目了,可它依旧在下面默默地承载着来往的车辆行人。它的隐身存在及还正在做的贡献可能已被人遗忘。周围也有了巨大变化。但它的地标名字仍被人亲切地叫着。

        响水桥功德碑文革时期被移到其它道路上作路面使用。石碑正面文字已被踩踏磨平。背面文字还基本清楚。在翻修道路时,赵雨三先生嫡孙们把石碑转移到不碍事的地方又重新立了起来。只是没了碑座,下边一部分只能埋在水泥里面固定。现在看起来身高比在原地时矮小了许多,略显遗憾。石碑前面又雕刻了几行新内容以纪念石碑重立。值得庆幸的是,从碑后面俊秀的雕刻文字里还能展示出好多历史原来面貌。

贾贺祥写于 2020年5月5号

图片/贾贺祥 赵新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