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碑店和涿州的一段历史情缘

 澗雲風子 2020-05-09

        有人会问:以前高碑店市与涿州除去地缘接壤与人际交往,乃至互相有些贸易之外还会有其他什么呢?

        年纪小的人可能不知道,但上世纪五十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就可能了解这段历史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就是把地主老财的土地、房屋、生产资料等无偿分给各无地或耕地不足的农民单独耕种,简称土改。以后随着国家逐渐引导一步步形成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就是把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如牲畜、车、犁等算作股份入到社里集体使用。秋后根据出工和入股多少分配劳动成果。人们倒也觉得不错。

↑ 幸福路小学(原路东小学)

        1958年国家领导人觉得发展太慢,随即提出了要学习苏联搞公有制。要超英赶美,搞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随即开始搞浮夸、吃食堂、大炼钢铁等一个个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了。这些需要放到以后的回忆里单讲。

↑ 市第一幼儿园(原幼儿园)

     这篇还是要回忆高碑店与涿州的事情。1958年10月省地县各级领导根据以前打仗经验,觉得拳头越大越有力,集中力量可办大事的想法。决定把涿县、新城县、雄县、涞水县合并成一个大县,也称四县合一,得到了中央批准,并于1958年12月份开始筹建。

↑ 市政府(原师范学校)

        当时名字就叫涿县,办公地设在高碑店。起点按当时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有县委、县政府、学校、医院、百货大楼、机关管理人员宿舍、礼堂、俱乐部等等,所以高碑店就是四个县的领导中心。规划仿照保定裕华路形式,就是火车站前修一个大广场,然后依照偏一些东北西南方向角度的火车轨道为坐标,向东南方向做垂线修一宽阔大街。出去500米后再转向正东向闫家务村南方向。拐弯处就在现在的文明路北口。这条路当时称东大街,现在叫迎宾路。是在1958年末规划后,一直沿袭下来的,基本没改动什么。只是向东延伸了。

↑ 高碑店市一中

↓ 高碑店市一中

        县城建设之前只有路东站前几个摆小摊的,和北面装卸搬运队的办公室和工人休息宿舍。再往北很远处有几户农家。现迎宾旅馆以北位置有明朝太监张永、张富墓,当时叫石碑坟,规模不小。车站广场东南有一个小邮局。107国道当时也有了雏形,只是石子路不好走。

↑ 原县医院北面正门位置

     规划完成以后,就开始倾四县之力建设高碑店。当时的建设速度还是很快的。多处工程同时开工建设,质量也相当不错。主要建筑都在东大街两侧。第一个建筑区在107国道与东大街交叉路口四角。东南角是百货大楼,中间最高处是三层,其余是两层。西北角是招待所最高处也是三层,两侧是两层。以后改为旅馆后升级为宾馆。西南角是饭店,也是楼房。只有东北角的门脸房是单层的。再往东路北是俱乐部,后改成电影院。俱乐部再往东一段就是正东正西的大街了。路北靠西侧是县委会,就是现在十八局医院位置。县政府在县委东面老干休所和华普商厦位置。县政府对面路南是大礼堂。现在盛世购物广场位置。


↑ 原县委的位置

↑ 原县政府的位置

        再向东就是现在迎宾路与幸福路交叉路口位置。当时在西南角建了一个医院,就是现在的市医院。门向北开。西北角建了一个师范学校,就是现在市政府位置。东北角则建了一个中学,就是现在的高碑店一中。学生由高碑店老街里的原中学搬迁过来。原中学则留给了钢铁厂培训工人,也叫钢铁中学。师范学校北面则建了干部宿舍,幼儿园,路东小学等,现位置基本没变。这样高碑店路东就由一片荒凉的庄稼地变成了一座热闹的县城。

↑ 原俱乐部的位置

↑ 原礼堂的位置

        还有一个要说明的是原来建的楼房虽然不少,但受制于当时条件,中间楼板都不是钢筋水泥的。是由一根根檩条修切出上下两个平面,放在承重位置。上边钉木板当地面走人。下面吊苇箔然后在苇箔上面抹石灰当顶。倒也漂亮实惠,只是隔音效果较差。楼梯也是木制的。这些楼房基本都在九十年代拆除了,代替它们的都是钢筋铁骨的高楼大厦。

↑ 原百货大楼的位置

↑ 原饭店的位置

↑ 原迎宾招待所的位置

↑ 原东北角的位置

        由于当年不切实际的冒进,造成了很大损失。中央及时采取措施,1961年底开始恢复当年四县各自管理范围。于是开始分割财产,浮财都被各县拿走了,不动产则留给了新城县。总的来说高碑店还是占了不少便宜。这样其它三县按上级指令脱离了高碑店的管理。三年的历史情缘也就这样结束了。

图文作者/贾贺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