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阳百家姓》说明

 八面山人 2020-05-09

说  明

一、姓和氏,古代是有区别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直言之,氏由姓出,姓别源流,氏分贵贱。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姓和氏早已混一,姓即氏,氏亦姓。因此,对姓和氏不再区分。根据行文需要,有时称姓,有时称氏,两者并无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二、各姓氏的排列顺序,依据2018年底市内户籍人口数前100位,从多到少排列。100位后的户籍人口在百人以上的27个姓氏附于其后。人口有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宗族人口之别。户籍人口指户籍在某一地域的人口,常住人口为在某地居住一定时间以上的人口,宗族人口则指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人口。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以特定的地域为统计范围,宗族人口则不然。

本市户籍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39个姓氏称为大姓,在历次人口统计中排位基本稳定,叙述时以“为东阳第×大姓”称之,其余姓氏则以“列东阳姓氏第×称之

同一姓氏内部各族派之间的顺序,大体上按照入迁东阳的先后排列。

三、各姓氏的说明顺序,先介绍其姓氏起源。某些姓氏的得姓缘由带有传说性质,则采用比较通行的说法;来源多途者,也尽可能予以说明。涉及迁徙人物,旨在说明姓氏源流,一般不涉及该人物的生平及评价。

具体到某姓的某一族,则尽可能说明其始迁祖何时从何地迁东阳何处,分衍情况,族内名人。分衍情况大多只列其代表性村落。古今地名多有变化,如东阳, 686年前称吴宁,此后称东阳,910999年之间称东场,999年以后又称东阳。多数地名沿袭宗谱记载,按入迁时的归属和名称,视情况加注。考虑到每个姓氏均有其独立性,部分加注文字会重复出现。旧时地名,所附《历代都、乡、镇名称对照》《1935年东阳县各乡、都、保、村名录》可资参阅。名人只列已故著名人物,为不完全列举。

四、分衍主要着眼市内,适当延伸至周边县市。人口流动、氏族迁徙在相邻县市之间,颇为习见;且自汉末建吴宁县,直至20世纪的不同时段,磐安的安文、大盘、玉山及诸暨之岭北周、嵊州之玠溪等乡镇一直属于东阳辖境,陈、周、王、俞、应、郑、傅等诸多姓氏与东阳的关系密不可分,故多有涉及。

五、姓氏中有因历史原因同源的,如刘和金;也有因汉字简化或书写苟简等原因造成一姓两写的,如萧和肖、傅和付、阎和闫、詹和占等。如果确为后者原因造成,则予以合并。

六、为简省篇幅,人物姓名除始迁祖外,多只取两字。即单名者连同姓氏,如“冯宿”;双名者不带姓氏,如“滕元发”,只写“元发”。

七、北宋以前的宗谱因唐末五代战乱,损失殆尽,外纪世系多为后人增补,往往存在挂靠、攀附、抄袭、伪托、串并等弊,即使源出一宗,也莫衷一是;同一名人,多谱共载;同姓名人,尽为祖宗;有时一谱之内,也矛盾扞格;甚或夹杂家族恩怨,扑朔迷离。但尊重各族,以谱为本,各沿其说,不作考辨。同一宗谱版本不同,则依据年代在前的,也酌收今人研究成果。

八、文中“×世孙”,若有先祖姓名,大都遵从“二十四史”写法,减去一代,从第二代算起。如某先祖,其子为一世孙,孙为二世孙,曾孙为三世孙,以此类推。若无先祖姓名,则“×世孙”即为谱载内纪世数,多从内纪第一世算起;不带“孙”字的“×世”,与此相同。简言之,凡“×世孙”前有名字的减去一代,否则不减。

九、旧时采用帝王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为便于对照,括注公元年份,所注公元年份只列阿拉伯数字,省略“年”字。后附《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年份对照表》,以便查对。人物生卒凡在腊月十一至除夕者,公元年份均延后一年。人物年龄,沿袭习惯,均为虚龄。

十、东阳人口众多,来源多途,居处棋布,迁徙频繁,情况复杂。部分姓氏或族派,未见其谱牒或没有谱牒,只能暂付阙如;或非世居东阳,改革开放后婚嫁、就业、经商等原因零星入籍东阳的十来个姓氏,其户籍人口虽在百人以上,也只能从阙。故本书所列,为不完全记录,敬祈谅解。东阳姓氏研究,前人能提供的资料甚少,要素不全,族派漏列,错谬颇多。故此次对姓氏源流的梳理,迹近筚路蓝缕,类于重起炉灶,且时间紧迫,搜辑未周,疏漏谬误处,还望不吝赐教。

                             执行主编:吴立梅

                               2019年11月18日

       原载《东阳百家姓》,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