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城市画报 2020-05-09

文章来源:城市画报官方微信号:城市画报(微信号:cityzine)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近日,位于日本东京JR山手线新站“高轮Gateway站”的星巴克,与日本当地的铁路运营商推出了专为办公人群和商旅客户设计的“Smart Lounge”概念店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185㎡的店面里,容纳了43个办公座位,包括两个付费的全封闭办公区、免费的半独立包厢和带小隔板的窗边办公区,配备充电口和移动电源租赁服务,WiFi覆盖整个空间。

当星巴克率先将“付费在咖啡馆办公”提上日程,大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咖啡馆似乎已经成了当代都市人的精神疗养所。(文末还有一份“值得赖”的咖啡馆清单。)

孤独又热闹,灵感爆发之地

咖啡馆不像图书馆,安静得让你翻阅动作稍大都会有种“冒犯感”,也不像家,床近在咫尺,稍微有点懈怠的念头人就躺下了。

”刚刚好的热闹“让咖啡馆的氛围变得微妙,这使咖啡馆成为不少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音乐家、文学家的灵感爆发之地。

读过《悲惨世界》的人大概还记得,法国大革命的起义者就是在咖啡馆里策划的革命,革命风潮退去后,咖啡馆又摇身一变成为艺术青年的聚集地。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位于巴黎的百年老店花神咖啡馆和双叟咖啡馆 图源@Vera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是19世纪作家巴尔扎克在豪饮咖啡20年后,流传百世的话。用他的话来讲,《人间喜剧》是他用咖啡堆砌起来的小作。

而21世纪,依然有千万个“巴尔扎克”一头“扎”进咖啡馆。

“把自己置于公共环境中,明知无人关注但依然有种被监督的感觉。一旦松懈就有可能成为别人嘴里那个‘来咖啡馆装X’的人,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在咖啡馆办公近两年的@环子 说道。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图源@Vera

如果说艺术家和都市白领来咖啡馆找的是创作和工作灵感,那每逢寒暑假快结束的那几天“驻扎”在咖啡馆的学子们,找的就是抄作业灵感。

几杯咖啡,几个“同伙”,带着空白的卷子来到咖啡馆,作业“灵感”爆棚,奋笔疾书一下午,带着写得满当当的卷子走。

没写完?那明天继续。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寒暑假在咖啡馆补作业的@苏眉鱼。

喝杯东西,“喘口气”

作为休闲场所,咖啡馆欢迎所有人来这里“喘口气”,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走累了想玩手机#

商圈的咖啡馆林立,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方便逛街逛累的人进来歇歇。

长期把咖啡馆当作“歇脚地”的@Elvis 对这种观点表示了赞同,“特别是动森上线后,和朋友去咖啡厅联机的时间更多了。经常是带着游戏机出门,逛累了就找家店坐下然后开始联机,不知不觉一天就这样耗在这了。”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五一假期,@Elvis 跟一起逛街的朋友在咖啡馆里联机了无数次。

有吃有喝,温度适中,座椅舒适,网速还不差……大部分人在这落座后自然而然地就敞开了话匣子,一聊就是一下午,就像那句粤语说的那样,“hea下hea下又一日”(消遣消遣又一天)。

有人来咖啡馆是边歇脚边聊天,但有人来这为拍照。

这些年ins风、工业风的流行,使得咖啡馆的装潢也开始往这个方向上跑。前些年大热火烈鸟、海洋球池等一度成为咖啡馆装修必备,这也吸引了无数淘宝模特、网红博主来店内打卡拍照。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某红书APP上一搜,从拍照姿势到打卡圣地,应有尽有。

也是,谁还没在朋友圈里看过几张“咖啡馆写真”了?

#精神上“喘口气”#

但更多人追求的,是咖啡馆能让精神“喘口气”的氛围。

作为咖啡馆爱好者,@Vera 去旅行时会打卡百年老店的咖啡馆或者电影里的同款咖啡馆。“因为旅行路上比较奔波,所以旅程中的咖啡馆能提供一个场所,让我静坐思考,在奔忙中暂停下来,思考一些事情,捋捋思绪。”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Vera 打卡过的巴黎的双风车咖啡馆,同时是《天使爱美丽》的拍摄地

当我们问到“一家什么样的咖啡馆,会吸引你让你长期驻守?”时,读者@谢耳朵 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环境好,装修赏心悦目,价格实惠,有猫更好。”

当猫成为当代人的生活调味剂之一,在抚摸宠物的同时,也能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无奈养猫的开销着实不小,只好去咖啡馆里“撸猫”了。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谢耳朵 常去学习的咖啡馆里的猫。

我们还发现,爱在咖啡馆“喘气”,逃离现实世界的,并不局限于青年人,许多中年人也是咖啡馆的常客,Vera就遇见过不少。

“我在咖啡馆里见过周末暂时不想带小孩而出来喘口气的妈妈们,还有一次遇到一个什么都不干,就光点了一瓶水的中年男子。他好像一直在发呆,还提出想看看我手里的书,我们聊了一下,他说自己每天下班不想回家,但也没地方可去,只有在咖啡馆里可以喘口气,什么都可以不用去想。”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Vera 在国内常去的咖啡馆。

有无数种相遇在这发生

第一种相遇,是“咖啡馆钉子户”们和咖啡师的相遇。

咖啡馆爱好者@阿润 把这当作自己工作学习的地方,他对第一次喝手冲咖啡的经历记忆尤深,“咖啡师引导着你去闻、品尝、交流的感觉太棒了!”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在咖啡馆工作的@阿润

另一位受访者@淡淡 也分享了一位让她印象颇深的咖啡师。

她说:“有次一个马来西亚的奶奶来店里,是常喝咖啡很懂的那种奶奶,老板很开心地和她介绍咖啡品种之类的, 因为有些产地的英文有点复杂,所以对话有点磕绊,老板就慢慢一点点地讲,直到她理解了。

奶奶喝完手冲之后非常喜欢,老板就非常爽快地又冲了另一种给她喝,奶奶也挺开心的。

最后付钱时,奶奶要付两杯的钱,老板很可爱地小声说‘不要啦~后面一杯是送你的’,就是那种遇到懂味道的人的快乐。”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淡淡 在咖啡馆里,遇见了那位奶奶和咖啡馆老板。

渐渐的,“钉子户”和咖啡师们成了朋友,TA成了最熟悉你口味的人,来到店里,不需你多言,他们就会送上最适合你的饮品,这是一种让人沉迷的默契。

除此以外,就是你和另一位陌生顾客的相遇。

“你可能会在这遇见一个只在记忆里留下痕迹的人。”读者@扑棱 告诉我们。

“每天我的座位旁边都会有个留着长卷发的女人,每天我们都会聊一会,她关注我的学习进度,也说自己在边工作边备考,还分享自己的感情生活或生活趣事。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大半年,我们每天都见面聊天,却始终没留联系方式,后来有一天,她突然就消失了。”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没有留下照片,也没有联系方式,这个女人仿佛只在@扑棱 的记忆里留下了痕迹。

越来越多人往来于城市里的咖啡馆,也因为各种原因短暂停留在此,那些长期“赖”在这的人,和他们相遇的同时,也在这里“观察人间”。

要留住“人”,还得靠“人”。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与不同的人相遇,才使得咖啡馆留住了人。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咖啡师正在调制咖啡,图源@Vera

……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认为“咖啡馆始终是一个接触和接受新闻的最好场所”,也是一个“文化机构,是一个民主俱乐部,而入场券不过是一杯咖啡的价格。”

在离开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后,我们一直迫切地在找寻一个第三空间,而兼顾了休闲、社交和独自思考空间的咖啡厅恰好就是这样一个把价格和氛围平衡得很好的地方。

一人一杯一电脑,可终日矣。

“值得赖”的咖啡馆清单

我们还从这次采访的咖啡馆“钉子户”手里,套到了他们的心水清单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感谢清单推荐人:@淡淡 、@阿润、@Vera

你说10间不够喝?没关系,还有!

《城市画报》曾策划过「一起去泡咖啡馆」专题,里面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家咖啡馆

*量大,字多,建议点击大图查看*

*已根据实时地图更新咖啡馆营业状态及地址*

我总去咖啡馆,不拍照,不工作,甚至不喝咖啡

你也喜欢常驻咖啡馆吗?

为什么呢?

请在评论区说出你和咖啡馆的故事 本文编辑 雨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