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舍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05-09

        90 年前,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十分巧妙。我们知道,《老张的哲学》从头至尾带着浓厚的京味儿,铺展开的也是一幅地道的老北京风情画卷,读来充斥在读者耳畔的也是老北京特有幽默带来的笑声。但是,它的诞生地却并非在国内,而是在与北京隔着 8 小时时差的英国伦敦。老舍是在 1924 年的夏天登上赴英国伦敦的航船,此时,正好赶上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二波留学潮。

       不像第一波留学潮由政府主导,不仅难以征集到留学生,而且留学生归国后也大多比较倒霉,即使幸运如从英国回来的严复,坐拥北洋水师学堂校长的高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不得不加入科举考试的大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科举考场上不知洒下了几把辛酸泪。第二波留学潮则要波涛汹涌得多,也自由得多,它发轫于五四运动,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对新的科技、文化、观念的追求,让公费与自费留学不断升温,在 20 世纪 20 年代早已汇成一股热潮。所以,在“东渡”或者“西渡”的航船上,“中国面孔”并不鲜见。在这些并不鲜见的“中国面孔”中,老舍的这张面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他又实实在在的特别,因为别人是去留学的,他却是去讲学的。虽然说,清代就有中国人出国讲学的先例,然而当时这个群体的人数实在稀少,未尝不可将老舍列入出国讲学先行者的行列。

        既然是先行者,哪怕你还年轻,也必须得忍受点什么,譬如寂寞!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教员的日子,给予老舍热情拥抱并常来探望的彼时伦敦闻名遐迩的雾霾天,并没能像神奇地激发印象派莫奈的灵感一般,神奇地点燃老舍的文思,拥有正常思维的老舍显然对这种“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的雾霾生不出一点儿好感。不过,“你讲什么你自己明白,我讲什么我自己明白”的语言环境,却大大刺激了隐藏在老舍基因里的老北京人特有的幽默因子。寂寞的环境、思乡的情感、苏醒的幽默,以及图书馆里浸泡的日子,让老舍决定拿起笔写点什么。

        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拿笔以前,我总得有些画稿子呀。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世上有小说作法这类的书,怎办呢?对中国的小说我读过唐人小说和《儒林外史》什么的,对外国小说我才念了不多,而且是东一本西一本,有的是名家的著作,有的是女招待嫁皇太子的梦话。后来居上,新读过的自然有更大的势力,我决定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可是对外国小说我知道的并不多,想选择也无从选择起。好吧,随便写吧,管它象样不象样,反正我又不想发表。况且呢,我刚读了 Nicholas Nickleby (《尼考拉斯·尼柯尔贝》)和 Pickwick Papers (《匹克威克外传》)等杂乱无章的作品,更足以使我大胆放野;写就好,管它什么。这就决定了那想起便使我害羞的《老张的哲学》的形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