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多不同的地形区域,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是记载人类的作为,而地形的差别便要影响人类的行为。这种影响我们一方面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痕迹,一方面可以由今日人类的建设方面看到。 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化简陋的时代——人类的生活一定要受地理环境的支配,所谓地理环境者,地形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气候是另一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往复又互相影响。 古时候人类的技术能力有限,对于改造环境,仅仅是很简陋的进行着,自然每一种文化上的进步,就是对于环境改造的进步,譬如说人类可以把石头当作石器而用以狩猎求生,但是人类那时的改造,仅是很微弱的改造,尽管石器增加,对于高山深谷毫无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到了后来的文化,已经进步到一个能够显著的改造地形环境的阶段。譬如治水引渠工程,在我国战国之时,早已有了。到了近代人类已能大规模的移山填海,'大规模'是比较过去人类的能力来说的,如果比较起整个地形环境来说,人类改造环境能力,依然是很微弱的。西藏的高原依然不适于汉族居住,秦岭的中隔,依然是一个有力的屏障,就是汽车路还是依赖过去的栈道,当然更是依赖河流侵蚀的结果了。 从地形的观点看,中国历史有几点是很显著的:第一,中国四五千年的历史,或者说汉族几千年来的历史,都是受北纬40度以北的影响(除了近一二百年),每一次汉族历史上起了改变骚动,一定由于西北方、东北方的影响。 中国水系图 第二,中国这样的大的一块地方,汉族又屡次为他族所征服,但依然能够保持统一的性质,一方面固然是文化的能力,一方面还是交通的帮助。中国有很伟大的水系,把中国分割成无数的小区(域),却又因为河流的交通,使各区都取得密切的联络。因此,由南而北,我找不出突然的变异,只是逐渐的改变,试看那些没有河流联系的区域的居民,便因地形的差异,而与汉族在文化发展(上)便有不同了。 主要河流水系图 第三,中国文化的发展,是转移于几个大水系的流域中的。由渭河到黄河,由黄河到扬子江(长江)又到西江,但是后来又回到扬子江。这样一套过程之间,还有小的摆动,如黄河与扬子江的竞争。 第四,便是海洋,海洋带来了新的知识,带来近代的,也是较前更大更剧烈的刺激。近百年的内忧外患,完全是海外的影响,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也渗入了由海上传来的成分。 不过有些应当注意的,历史中主要的是人事的记载、人事的变迁,有许多不不受地形所控制的,因此我们无法用地形解释所有的历史事实。就是对每一件事时,其发生的唯一原因,也非拿地形一点便可完全解释的,这一点很重要,不然便会发生偏见与错误。 汉族文化的策源地在华北大平原,我们知道这是宜于农业。无论什么民族,他们走到一个应该产生农业的环境之中,他只有务农方能生存。我们古来的五个朝代,唐虞夏是在可考的年代以前,不过这三个朝代想来是一贯的,是一个民族间酋长的传递。由其他方面的研究,我们知道商朝是有的,于是可以推知,夏朝——至少是末期——也是存在的。 仰韶文化村落示意图 在河南仰韶所发掘的,也许是表示唐虞夏三代的民族故居吧!仰韶文化所表现的是农业,有麻谷米栽培,有豕(猪)的畜养,有犁锄,有陶居,有村落,鲜明的表示那华北平原便是汉族祖先耕种之地。那时的华北气候或较湿润,沿着黄河和其他河流有密密的森林,用石器去狩猎,还是当时的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的居地是在稍高的黄土层上,大约当时低地上除了森林便是沼泽,与今日的华北平原那样光秃秃的景象大不相同了。仰韶的遗物分布似乎甚为广远,如甘肃洮西区域、东三省等处皆有其痕迹。这种文化有西来之说,证明它是考古学的事,不过让我们替它找出一条来路。由华北平原可以经渭水或黄河去到兰州,由那儿经过那一条甘肃(河西)走廊,便进入塔里木盆地,由此还可向西去(仰韶文化与巴比伦的Suso和中亚细亚的Annu和Tripoli文化近似)。 安阳殷墟遗迹分布平面图 经过了所谓的黑陶文化时期,我们的历史便是似乎由东北来的殷民族所占据了。殷民族的历史由甲骨文的研究已很可靠,如伊尹之类的人,都是真有其人。又由安阳殷墟的发掘,便知道早年的殷民族,依然用石器,依然是农业民族,有麦和桑,有后来向南方取来的锡和铜所制的箭簇。 殷民族多少还有游猎性质,其居住是黄土中掘的洞穴,与今人在黄土两岸者并无不同,不过在他们的洞穴之上,还有木建筑的房屋,或者倚土墙为屋,屋内有穴,穴中有窖,这屋中尚有满身花纹的人画,大约表示南方的掸人(shàn,中国史书上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统称)。那时掸人曾经到达黄河之南,殷在黄河的南北迁徙,恐怕还是因为南方掸人的压迫吧! 还有在河套区域遗留的文化,是一种游猎民族的文化,很为远古,其后又有犬戎居其地。 古公亶父 周民族与殷民族为不相同的民族,殷强大的时候,且有讨伐西邻民族的事,后来'古公亶(dǎn)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史记·周本纪》。《诗经》上亦有:'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和'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等词。 豳国就是泾水中游,同官(今铜川)、宜君一带的地方,后来渡泾水而下至于岐山,即今扶风县,在那里他已经入了渭河平原,取秦岭的木材筑城郭室屋,分成村落。在过去,周民族的居住之地,是为黄土所掩护的陕北盆地南缘,因此有穴居的习惯,后来搬到渭水,方能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意思便是说:又以务农为本。周民族自入了渭水流域便向东发展,同化于殷民族,因此国力兴盛,文化程度大增,到了推翻了殷之后,居然称殷为蛮夷,把殷人分散,迁徙到一块农业不大好的地方(成周即洛阳渑池一带),因此殷人变成了商人。 黄河流域示意图 周人得了黄河流域之后,还企图南征。但是南方为掸族居住地,如'西伯勘黎'又如'奋伐荆楚,采入其沮'等语,楚、黎都是今日的掸人,那时很是强大,而周昭王南征便不复返了。 西周之末,全戎入寇。犬戎便是居住河套的游牧民族,渭河不能久居,于是只有搬入黄河。那时在黄河流域的国家都强大起来,周成了一个无用的中立国而已。对于渭水的秦,本是甘肃高原上的民族,因征犬戎有功,得以进到渭水流域的西端,后来竟一步一步的占据到整个渭水流域,又北取去河西(陕北盆地),经营宁夏、西秦,东据上郡,再沿汾水而上取山西高原;西征羌氐,逐之于甘肃高原之外;南取巴蜀(掸人一部)、汉中。 于是秦兵分三路而出:一由潼关掠取黄河流域,一由山西高原降落海河流域,一由武关、汉水,南取扬子江流域,把居住于扬子江的掸人驱逐到五岭之南。利用富源、地势以侵略平原,而成大国的。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朝代。 由上面简略的报告,我们便知道黄河流域的平原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地,因为那里有平地,又有农业。至于侵入平原的民族,似乎大都是西来的,有如周秦,可是一进了黄河的大平原,他们的文化都似乎融于一炉,成了一个了。殷的文化影响周的文化,而周的文化复又有影响了秦的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由高地降入低地趋势。 扬子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竞争长江流域的地形与降水分布图 扬子江流域的分区是很有意义的,那里的江源区、峡谷区都是极高且险的区域,而且是气候甚冷,农业不能发达的区域,因此以农为本的中原民族,便不会想搬到青海高原,或搬到横断山脉区去,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历代相传都是如此的。那云贵高原,在秦时还是一块未为汉族所发现的地方。虽然记载上曾有楚庄王的事,那也因为庄王归路为秦所断所致,不得已而易服改制,做那块民族的酋长。 扬子江自云贵高原降落以来,流入四川盆地,该地成为一个异常富庶之区,秦之强大,完全是因为能先取巴蜀、汉中,既绝后顾之忧,又得以运用那里的资源所致。四川盆地以下的太湖流域,似乎是两个盆地,江汉盆地和江赣盆地,再下才是扬子三角洲,事实上该地只是华北大平原的一支角而已。 秦的末年,叛变起于何处?一看地图便知道,都是扬子江流域,所以亡秦者楚,意思是指由扬子江地方来的人。这块三角洲出了两个人,一个刘邦,一个项羽。一个由武关入渭水直下咸阳,一个由黄河入潼关去长安,这两条路本是秦出平原的地方,遂都成为亡秦的路线,不论人事上的差异如何,交通路线总是交通线,因为这两条路都是沿着河流走的。 以扬子江流域为根据的项羽,虽然暂时统治了黄河,但是终究抵不过一个并有陕北、渭水、巴蜀汉中的刘邦,他袭用秦朝的姿势,不但征服了黄河的流域,而且占据了扬子江流域。这是扬子江流域第1次失败。 400毫米等降水线是我国重要的气候分界线,长城分布与其基本吻合 代表汉族势力北上的,便是那极强大时候的秦人。至于汉代,则内蒙一带并不常属于汉族,虽然汉朝也曾有一度越过大青山及阴山的降落带,但是阴山上那条土墙,便是汉族势力向北的极限。一个农业的民族,除了开着河套之外,对于沙漠草原之地,真是无法应用,因为他们不能在那儿做固守的居住,便不能做永久的占领。 汉时,北方匈奴常为边患,自从被窦宪打败以后,遂不复再来侵犯,然而来犯的人却换了一个方向,便是西来的人,这些人都是从塔里木盆地那一个摇篮里出来的。在汉时,塔里木盆地是一块很繁盛的地方,城郭部落非常之多,高山上的雪水和相当多的雨量,使那个地方发生的文化,后来因为疏渠工程废弃,致使盆地中心的沙漠,便埋没了当日繁荣的城镇。当时汉的势力一直到了玉门关,掌握了西部的'走廊'(即河西走廊),遂使侵略者无从深入。 东汉疆域图 因为政治上的变动,引起了扬子江流域第2次的反抗,赤眉贼便是由武关——又是那一条老路——入长安的。赤眉贼破坏了渭河生命线上的灌溉工程,因此次年关中大饥,光武帝的兵才一鼓破之。可是这时候甘肃高原之上,已有了隗嚣(wéi áo)盘踞,而渭水流域又成残破不堪的样子,东汉于是把都城移到洛阳。这一次扬子江流域的力量,依然没有得到重视。 汉中末年,天下三分,在黄河流域和渭水流域的魏,为在扬子江三角洲和太湖区域的是吴,据有汉中巴蜀的是蜀。这三国起初的争执点,便是这三区域枢纽所在的荆州,荆州是北北上东进的要道。蜀失了荆州,诸葛亮便不得不出六出祁山,以求达到他攻取渭水流域的目目的。因为由历史上有了渭水流域,再加上巴蜀汉中,才是帝王之业。诸葛亮所以积极的要掠取渭水流域,正是为此。 如果荆州不失,则当时蜀兵很可以北上襄阳,经南阳至许昌以袭魏,荆州还可以做将来取吴的门户,就是魏之灭吴,也是先得巴蜀,继取荆州,方才能下江南的。由扬州南进的一一线,不过是助攻之路而已。 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 由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两种地形的优劣。华为平原是一块平原四战之地,也是一块分布最易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便有某部分单独被袭击割裂之虞(担心)。 古来称帝者都是以黄河流域为基本,先侵入扬子江上游的巴蜀盆地,苟(如果)能得之,必定成功,这已经成为不变的定律。反之,如果扬子江的人欲攻略中原,则必先获取渭水流域,不然亦不能成功。因为渭水流域与巴蜀盆地,同时由高原降落平原的一个过渡区域,同时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根据地,所以势在必争。晋统一中国,定都洛阳,这是扬子江流域的第3次失败。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并发布 点赞、评论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本文发表于1938 年《新民族》 第3卷 作者丁骕,地理学家。1933年燕京大学毕业.1937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广西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1943年曾来新疆各地考察,1949年后赴美国任教。著有《地形学》《新疆的植物研究》《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