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李商隱詩可平可仄之字雜說及其他
2020-05-09 | 阅:  转:  |  分享 
  
李商隱詩可平可仄之字雜說及其他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提要:李商隱詩中字部分可平可仄,今從其詩中選取此等字作簡單介紹。

關鍵詞:錦瑟、李義山詩集注、李商隱1節李商隱生平簡介與前言





李商隱﹝公元813年至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晚唐詩人。懷州河內人,與令狐楚熟稔,令狐楚奇其文,使與諸子游。《御製全唐詩》收編其詩共三卷﹝見御製全唐詩目?第八函?第九冊﹞。

李商隱詩中字部分可平可仄,但其唸法非任意,須依詩之格律或依字意之唸法為合,今從其詩中選取此等字作簡單介紹。

本文之李商隱詩取自《李義山詩集注》三卷,清?順治朱鶴齡注。

字意之唸法涉及粵音九聲及普通話四聲,以下為粵音九聲:

平 仄 平 仄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陰入 中入 陽入 1 2 3 4 5 6 7 8 9 以下為普通話四聲:

平 仄 陰平 陽平 上 去 1 2 3 4 漢、唐古音與粵音相近,故本文以粵注音為主,以今漢語注音為輔。







第2節李商隱詩中可平仄之字





﹝一﹞〈錦瑟〉﹝見卷一﹞: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一絃一柱思華年”之“思”有二音,中古音與今之粵音相近,此字今之粵音亦有二音,音俬﹝si1﹞,陰平聲;又音嗜﹝si3﹞,陰去聲,屬仄聲。普通話亦有二音:﹝si1﹞及﹝si4﹞;簡言之,“思”可平可仄。

一般而言,唸陰平聲為動詞,解作“想”,“思考”。唸仄聲時為名詞,解作思緒,心情也;例如“春思”、“秋思”、“夜思”等。

唐?皎然〈送楊遂初赴選〉五言律詩含二“思”字,其義不同,故不可視之為“重字”,詩曰:

秋風吹別袂,客思在長安。若得臨觴醉,何須減瑟彈。

秉心凌竹柏,仗信越波瀾。春會文昌府,思君每北看。

顯然“客思在長安”之“思”字為名詞,應唸仄聲;末句“思君每北看”之“思”字為動詞,想念也,應唸平聲。

李義山之“一絃一柱思華年”之“思”字應為動詞,其義指見錦瑟之絃數而聯想人之年歲,應唸平聲“俬”﹝si1﹞。若唸成平聲則“思華年”三字皆平,如此則犯“下三連”之病,所謂“下三連”即句末連續三字為平聲或仄聲;“下三連”之病乃律詩大忌,此病不能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解說。

故為遷就格律,“思”字可唸仄聲,但須理解此字應解作“想起”,應為動詞。義山詩作有時不依聲韻格律,此乃其復古之作風也,見第二例。

其實不獨李義山,盛唐至晚唐甚至宋初,不少詩家皆有復古詩之製,此等古風詩看似失粘,彼等實有意為之。



﹝二﹞〈淚〉﹝見卷二﹞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離情終日思風波”之“思”字與〈錦瑟〉詩之“思”字情況相同。在家之人思念遠離之人難免下淚;“風波”指離人所遇之苦難也。

此處之“思”字應為動詞,唸陰平聲,思念也。為遷就格律,可唸仄聲。

以下為〈淚〉詩《李義山詩集注》原文:



﹝三﹞〈隋宮守歲〉﹝見卷二﹞:

消息東郊木帝回,宮中行樂有新梅。沈香甲煎為庭燎,玉液瓊蘇作壽杯。

遙望露盤疑是月,遠聞鼉鼓欲驚雷。昭陽第一傾城客,不踏金蓮不肯來。

注意“煎”字粵音為“籛”﹝zin1﹞,陰平聲。於平水韻中“煎”屬下平一“先”韻,普通話音“湔”,亦為陰平聲﹝jiān或jian1﹞。“煎”,《說文》:“熬也。”又《玉篇》曰:“火去汁也。”此字通常唸作陰平聲。

其實“煎”字可平可仄,仄聲時屬去聲十七“霰”韻,粵音唸作“箭”。普通話亦音“箭”﹝jiàn或jian4﹞。《廣韻》有“甲煎”之詞,故唸作仄聲時指“甲煎”。朱鶴齡注此字曰:去聲。

甲煎,香料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十六?介之二?甲煎拾遺》集解曰:

藏器曰:“甲煎,以諸藥及美果花燒灰,和臘成口脂,所主與甲香畧同,三年者良。”時珍曰︰甲煎,以甲香同沉麝諸藥花物治成,可作口脂及焚爇也。唐?李義山詩所謂“沉香甲煎為廷燎”者,即此。

“藏器”指陳藏器﹝公元681年至757年﹞,唐?四明﹝今之浙江寧波鄞縣﹞人。醫學家、藥物學家,於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撰《本草拾遺》十卷,今佚。

“口脂”,古時又稱“唇脂”,口脂多裝在小盒中,古時之婦女多用手指蘸取,點塗於唇上。口脂以赤色為主,詞牌之〈點絳唇〉即指此。依李時珍所云,口脂之主要成份為甲煎。

朱鶴齡注曰:

《法苑珠林?廣志》:甲香出南方。

朱鶴齡又注曰:

貞觀初,天下乂安,時屬除夜,太宗延蕭后同觀燈,問曰:隋主如何?后曰:隋主每除夜,殿前諸院設火山數十,盡沉香木根,每一山焚沉香數車,火光暗則以甲煎沃之,燄起數丈,香聞數里。一夜之間,用沉香二百餘乗,甲煎過二百石。

每逢除夕,隋主於殿前諸院設數十火山,焚沉香木,每山焚沉香木數車,火光暗則以甲煎沃之,火焰起數丈,香聞數里。一夜之間,用沉香二百餘乘。乘,車也。所用甲煎則過二百石,即一乘載約一石之甲煎。一石即一擔,“石”音“擔”。

此即為“沈香甲煎為庭燎”之意。

又“庭燎”之“燎”字可平可仄,注意以下三聲:

“燎”為去聲,屬仄聲,屬平水韻去聲十八“嘯”韻,普通話音“料”(liào或liao4)。(liu6),陽去聲。

所謂“庭燎”,《玉篇》曰:“庭燎國之大事,樹以照眾也。”又《詩?小雅?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鸞聲噦噦。

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煇。君子至止,言觀其旂。

故“庭燎”之“燎”宜唸去聲。

又“燎”可為上聲,亦屬仄聲,屬平水韻上聲十七筱﹝或作篠﹞韻,今漢語音繚(liǎo或liao3)。了”,(liu5),陽上聲。

“燎”,亦可唸平聲,屬平水韻下平聲二“蕭”韻,普通話音聊(liáo或liao2)。縱火而焚也。粵音“聊”(liu4),陽平聲。粵音以平聲為主,包括“庭燎”之“燎”字,但李商隱詩之“庭燎”必須唸去聲。其實不獨李商隱詩,凡詩詞中“庭燎”之“燎”字皆為去聲。

附帶一提“為庭燎”之“為”字唸陽平聲。以下為〈隋宮守歲〉詩《李義山詩集注》原文:



﹝四﹞〈驪山有感〉﹝見卷二﹞:

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

末句“不從金輿惟壽王”之“從”字依格律應唸仄聲,但與解釋不合。“從”,跟隨也,動詞;“金輿”指有金飾之車,此處指唐玄宗。唐玄宗每次駕幸長生殿,不願意跟隨者只有壽王瑁也。

跟隨之“從”為動詞,今漢語唸為cong2,粵音為徖cung4,陽平聲。

從,普通話有四音:cong2、zong4、zong1、cong1。此字粵音有六音,主要唸法為徖cung4﹝陽平﹞、堹zung3﹝陰去﹞、訟zung6﹝陽去﹞。讀若堹zung3﹝陰去﹞訟zung6﹝陽去﹞“訟”,即zung6,陽去聲。

朱鶴齡注曰:

〈恨賦〉:“喪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夀王瑁之母武惠妃死後,玄宗另覓佳偶,惟後宮無合意者。其後見其子夀王妃楊玉環之美,玄宗見而悅之。玄宗令玉環自以“己意”﹝非他人之意,更非“上意”﹞乞為女官,號太真。玄宗更為夀王娶郎將韋昭訓之女,以掩其奪媳為妃之醜,暗納太真於宮中。不及一載,玉環得寵,其寵不下惠妃。

李義山之〈龍池〉及〈驪山有感〉詩乃暗諷玄宗奪其子夀王瑁之妃楊玉環事。朱鶴齡注曰“不從金輿惟壽王”與“薛王沉醉夀王醒”有相同之意思,即夀王不滿玄宗奪妃,但又無可奈何。

論者曰“不從金輿惟壽王”未及“薛王沉醉夀王醒”含蓄也。

附帶一提,“醒”字亦可平可仄,此處為下平聲九“青”韻,粵音唸作“升”。



﹝五﹞〈寄蜀客〉﹝見卷二﹞:

君到臨邛問酒壚,近來還有長卿無?金徽卻是無情物,不許文君憶故夫。

第二句“近來還有長卿無”之“長”字可平可仄,有以下三音:

平水韻下平七陽韻,普通話唸為“場”(cháng或chang2);粵音coeng4,陽平聲。

上聲二十二養韻,普通話唸為“掌”(zhǎng或zhang3);粵音zoeng2,陰上聲。

去聲二十三漾韻,普通話唸為“仗”(zhàng或zhang4);粵音zoeng6,陽去聲。

長卿,司馬相如字。本名犬子,因慕藺相如,故更名相如,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長卿”應唸作“掌卿”,以下之詩可佐證:

唐?無名氏五絶〈維揚少年與孟氏贈荅詩〉曰:

神女得張碩,文君遇長卿。逢時兩相得,聊足慰多情。

以“長卿”對“張碩”,故“長”為仄聲。

唐?方干〈送姚舒下第遊蜀〉詩曰:

蜀路何迢遞,憐君獨去遊。風煙連北虜,山水似東甌。

九折盤荒坂,重江遶漢州。臨邛一壺酒,能遣長卿愁。

若“長”為平聲,則犯下三連之病。

唐?王維〈送嚴秀才還蜀〉詩曰:

寧親爲令子,似舅即賢甥。別路經花縣,還鄉入錦城。

山臨青塞斷,江向白雲平。獻賦何時至,明君憶長卿。

若“長”為平聲,則失粘。故“近來還有長卿無”之“長”字亦應唸仄聲。

附帶一提,“金徽”指酒。金徽酒歷史悠久,據中國出土文物考證,早在西漢時期,金徽已開始釀酒。文君,指卓文君。文君乃漢富商卓王孫之女,喪夫後,與司馬相如私奔。相如家貧,二人同返文君家鄉臨邛賣酒,由文君當壚。

“獻賦”乃指長卿為陳皇后作長門賦而復得寵幸之故事。《文選?卷十六?長門賦﹝并序﹞》曰:

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爲文,奉黃金百斤,爲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爲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

以下為〈寄蜀客〉詩《李義山詩集注》原文:



﹝六﹞〈贈勾芒神〉﹝見卷二﹞:

佳期不定春期賒,春物夭閼興咨嗟。願得勾芒索青女,不教容易損年華。

第二句“春物夭閼興咨嗟”之“夭閼”指受阻折而中斷也。《莊子?逍遙遊》曰:

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閼”可平可仄。在平水韻中“閼”屬入聲七曷韻,普通話音遏(è或e4)。《廣韻》:“止也,塞也。”

又“閼”又屬下平一先韻,普通話音煙(yān或yan1):音。“閼”指“閼氏”,漢朝時稱匈奴王單于之嫡妻為“閼氏”。“閼氏”唸作yānzhī,兩字皆陰平;粵音“煙支”,亦為陰平。

“閼”粵音唸作“壓”﹝aat3/aat8﹞,中入,屬仄聲。“閼”粵音亦可唸作“煙”﹝jin1﹞,陰平聲,但此處不能唸作“煙”,因為只有“閼氏”才可唸作“煙”,必須唸作“壓”,蓋“夭閼”一詞不能分割也。

第一句第四字“定”乃仄聲,“夭閼”之“壓”音亦仄聲,失粘。

附帶一提,首句“佳期不定春期賒”後三字“春期賒”皆平,犯下三連之病,古樂府則可,若為近體,欠佳,蓋“春”字無唸作仄聲之例也。

又第一句第六字“期”為平聲,“咨”亦為平聲,失粘。注意“教”字屬陰平聲。

義山詩作,偶爾不依格律者也,此即為其中之一例。或曰,此詩不宜以“失粘”視之,蓋義山之四句七言詩,有時以古樂府形式製之也,王力《漢語詩律學》〈第一章?第三節?絶句〉稱之為“古體絶句”,簡稱為“古絶”,有部分看似律詩之詩亦如此,統稱之為“古風”,〈贈勾芒神〉即為其一。

若視〈贈勾芒神〉為古詩,則可不必理會失粘及討論“夭閼”之唸法,“夭閼”之“閼”唸作入聲即可。



﹝七﹞〈春雨〉﹝見卷二﹞: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紅樓隔雨相望冷”之“望”字可平可仄,但此處必須唸平聲。在平水韻中,“望”可為去聲二十三“漾”韻,漢語拼音wang4;亦可唸陽平聲,屬下平七“陽”韻,讀若“忙”;漢語拼音wang2。

現代普通話之唸法為wang4,仄聲。

“望”字粵音一般為“盳”,粵語拼音mong6,陽去聲;亦可唸陽平聲“忙”,粵語拼音mong4。粵音以陽去聲為主,陽平聲為輔。《玉篇》:“望,遠視也。”

以下為〈春雨〉詩《李義山詩集注》原文:



﹝八﹞〈定子〉﹝見卷三﹞:

注曰:此詩又見《杜牧外集》,題作〈隋苑〉。定子,牛相小青。

檀槽一抹廣陵春,定子初開睡臉新。卻笑喫虛隋煬帝,破家亡國為何人。

“卻笑喫虛隋煬帝”第六字“煬”唸作平聲則失粘。“煬”字在平水韻中有二聲,一平一仄,平聲為下平聲七“陽”韻;仄聲為去聲十三“漾”韻。

“煬”字粵音亦有二聲,唸作“陽”﹝joeng4﹞,陽平聲;又唸作“恙”﹝joeng6﹞,陽去聲;此字今漢語亦有二聲,一平一仄:即yang2及yang4,一陽平一去聲。

“隋煬帝”之“煬”字應唸作“恙”﹝joeng6﹞,屬仄聲,此乃正確之讀音也。

《李義山詩集注》注曰:﹝煬﹞去聲。韻會收“漾”韻。

附帶一提“喫虛”之義,朱鶴齡注曰:

《西溪叢語》《北里志》劉泰娘門有樗樹,贈詩云:“尋常凡木最輕樗,今日尋樗桂不如。漢髙新破咸陽後,莫使奔波遂喫虛。”

南宋?姚寬撰《西溪叢語》曰:

李義山〈定子〉詩:“堪笑吃虛隋煬帝,破家亡國為何人?”《北里志》:“劉泰娘門有樗樹,贈詩云:‘尋常凡木最輕樗,今日尋樗桂不如。漢高新破咸陽後,英俊奔波遂吃虛。’”

唐?孫棨〈題劉泰娘舍〉曰:

題注:泰娘,北曲內小家,中門前一樗樹。年齒甚妙,粗有容色,以居非其所,人不知之。余過其舍,題詩云云。同遊聞之,詰朝,詣之者結駟于門矣。

尋常凡木最輕樗,今日尋樗桂不如。漢高新破咸陽後,英俊奔波遂喫虛。

朱鶴齡所引之詩乃唐?孫棨所作,與原詩有出入。

“喫虛”,無所獲也。“小青”,婢女也。“牛相小青”指牛僧儒之婢女也。附帶一提末句“為何人”之“為”字唸陽去聲,屬仄聲。

以下唐詩含“隋煬帝”三字,其中之“煬”字亦為仄聲:

唐?吳仁璧〈衰柳〉:

金風漸利露珠團,廣陌長堤黛色殘。水殿狂遊隋煬帝,一千餘里可堪看。

唐?杜牧〈汴河懷古〉:

錦纜龍舟隋煬帝,平臺複道漢梁王。遊人間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斷殺腸。

唐?羅隱〈故都〉:

江南江北兩風流,一作迷津一拜侯。至竟不如隋煬帝,破家猶得到揚州。



﹝九﹞〈牡丹〉﹝見卷一﹞: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我是夢中傳彩筆”之“夢”字可平可仄,此處宜唸平聲。一般而言,“夢”為仄聲,釋作“不明也”,又人寐所見之幻象曰夢。

依平水韻,“夢”為去聲“送”韻,漢語拼音mèng或meng4,即“蒙”之去聲。

若為平聲則屬上平一“東”韻,漢語拼音méng或meng2,音“蒙”,屬陽平聲。

“夢”粵音亦有二音:陽去聲為“鄸”,即mung6;平聲為“蒙”,即mung4,陽平聲。

普通話與粵語唸法以去聲為主,為遷就格律,“我是夢中傳彩筆”之“夢”宜唸作“蒙”。

附帶一提,“人”屬平水韻上平十一“真”韻,“君”、“裙”、“熏”及“雲”屬上平十二“文”韻。“真”與“文”韻古通,〈牡丹〉詩以“真”韻為襯韻,以“文”韻為原韻,即以“真”韻襯“文”韻。相鄰或古通之韻可用作“襯韻”,“襯韻”多在第一句。李義山亦喜用“襯韻”,其實不獨李義山,盛唐至宋初詩家亦多喜歡用“襯韻”,以顯示彼等“復古”之心。

以下為〈牡丹〉詩《李義山詩集注》原文:



﹝十﹞〈柳下暗记〉﹝見卷一﹞:

無奈巴南柳,千條傍吹臺。更將黃映白,擬作杏花媒。

“千條傍吹臺”之“傍”字可平可仄,此處宜唸仄聲方合格律。

依平水韻,“傍”屬下平聲七“陽”韻,粵語拼音為pong4,粵音“旁”,同“旁”,陽平聲;漢語拼音為pang2,亦為陽平聲。“傍”,近也。

“傍”又屬去聲二十三“漾”韻,粵語拼音為bong6,粵音“磅”,陽去聲;漢語拼音為bang4,去聲。此音之“傍”,亦可釋作“近也”。

又同句之“吹”字亦可平可仄,此處須唸仄聲,否則失粘。

依平水韻,“吹”屬上平聲四“支”韻,漢語拼音為chuī或作chui1,陰平聲,音“炊”。粵音“墔”,即ceoi1,亦為陰平聲。《說文》:“噓也。”

“吹”又屬去聲四“寘”韻,漢語拼音為chuī或作chui4,去聲。粵音“趣”,ceoi3,陰去聲。《廣韻》:“鼔吹也。”鼓吹即鼓吹樂,古代數種器樂之合奏曲。亦即宋?郭茂倩著《樂府詩集》中之鼓吹曲,主要以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鼓吹源於北狄。

“吹臺”,進行鼓吹樂之臺。故“千條傍吹臺”之“吹”字應唸作“鼔吹”之“吹”,其意指條條垂柳近吹臺。

“吹臺”即禹王台,又名古吹臺,今位於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城區東南隅禹王台公園內,為紀念春秋時晉音樂家師曠,故取名“古吹臺”。





















-12-





或用“蠟”字。

江淹作〈恨賦〉女官,今之所謂高級宮女,有品秩,領俸祿。負責管理宮女,照顧公主、皇子等人之日常瑣事。

勾,或作“句”,“句”同“勾”。

“句芒”乃古代民間神話中之春神,屬木,主草木之開坼發芽,見《月令?孟春之月》。

見杜牧《樊川詩集》卷四。

朱鶴齡認為乃“折”字,折腰,彎腰也。見原文。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