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经济动荡、森林火灾......对于很多高校毕业生来说,正经历有生以来最大的黑天鹅事件。 作为历史洪流里的小水滴,今年的毕业生面临重要考验。针对疫情影响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多种途径拓宽招聘渠道。 新形势下,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做精做细?如何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本期大咖说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蔡红建为我们深入解读! 疫情影响下, 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突发的疫情使国内很多行业遭遇沉重打击,加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 疫情期间,校园现场招聘活动暂停,和用人单位拟定初步意向需要面试、实习的毕业生无法出门,就业求职遭到诸多困难不便,使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 2020年的春招与以往大不相同,各种不利因素叠加,直接影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泽,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压力,每年3、4月求职择业的旺季成为本届高校毕业生的“最难就业季”。在我国疫情得到阶段性有效控制形势下,境外疫情大规模蔓延,对多个产业链造成严重冲击,外贸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也影响到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变局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催生大量新需求,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在线消费、直播电商等新兴产业提供了市场。物流、医疗健康与教育培训行业逆风而上,云计算、运维、后端开发、架构师等主要负责信息服务速度、性能和稳定性提升的岗位更为活跃,互联网企业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前,国内战“疫”进入下半场,加快复工复产,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加快重大投资项目开复工,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努力把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 新增这十大政策“大礼包” 一是扩大企业吸纳毕业生规模。当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特别在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方面,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国家不仅最大限度地提供支持力度,减少其在疫情中的损失,而且出台优惠政策,对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明确国有企业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不得随意毁约,不得将本单位实习期限作为招聘入职的前提条件。 二是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基层是毕业生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庞大蓄水池。政策明确提出要提高各级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开发城乡社区等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重点加大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社区服务等领域招录,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扩大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 三是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财政支撑情况,以及高校办学条件等因素,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政策提出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增加18.9万人,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同比增加32.2万人。 四是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征集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是适应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兵员结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基层指挥军官队伍建设,增强退役士兵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每年征兵中,超过一半是大学生,毕业生参军入伍积极性很高。政策明确今年将继续扩大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通过优化指标分配、提前体检等举措,向毕业生倾斜,健全参军入伍激励政策,大力提高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 五是加大事业单位招聘力度。政策表明,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主要用于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含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要求事业单位及早发布招聘公告,扩大信息发布范围和社会知晓度,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增加就业机会。 六是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政策提出,支持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设立见习岗位,对企业开放见习岗位的,给予3—12个月的政策补贴;对因疫情影响见习暂时中断的,相应延长见习单位补贴期限;对见习期未满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见习单位剩余期限见习补贴。 七是多种途径拓宽招聘渠道。教育部正式推出“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创造不见面也能招聘的条件,也可签约认定。此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还广泛发动社会企业作用,联合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中华英才网、猎聘网等5家规模大、岗位与毕业生匹配度高的企业开辟“24365校园招聘服务”专栏,全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服务。 八是强化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帮扶。做好大学生当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就业,确保每一个人都实现稳定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守初心、兜底线、防风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这些学生的就业。教育部负责人在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承诺,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特殊的毕业生实行分类帮扶、“一人一策”动态服务。 九是加强对毕业生的服务保障。政策还对适当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延迟录用接收、研究生学位授予时间等事项作出了安排,用人单位可推迟面试体检和签约录取时间,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采用电子形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对因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可适当顺延培养和学位授予时间;对延迟离校的应届毕业生,相应延长报到接收、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对7月份离校时还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2年或转入生源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用人单位考试、录用,2年内落实工作单位以后,可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让他们能够继续安心地寻找合适的工作。 十是上下联动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各地、各高校、各企业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做好疫情下的毕业生就业作为政治任务,作为“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贵州省发布“促进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从扩大基层就业机会、开发设置公益性岗位、盘活编制岗位存量、扩大“订单班”毕业生就业规模等10个方面给出了具体方案;青岛市发布“聚青行动计划”十条举措,通过毕业学年可在青落户、发放住房补贴、见习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给予安家费、补助创业学费、免费档案托管等吸引大学生来青、留青、回青创新创业;等等。 第一,高校要帮助毕业生理智看待疫情下的就业形势,稳定情绪,增强信心。要使毕业生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仅要让广大毕业生看到中国经济依然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也要看到在全球抗击疫情下给中国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创造的新机遇、新动能、新领域、新需求、新岗位。要使毕业生看到中央和各地采取的一系列稳就业措施。这些措施为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要让毕业生充分了解这些政策,享受政策红利。. 第二,高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措并举,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做精做细。毕业生能不能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是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和办学水平的实际检验。高校要充分认识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下的复杂就业局势,强化政治责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强网上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及时发布信息,为毕业生提供随时随地的贴心服务;需要优化网上就业服务,创新方式,加快建设“互联网 就业”智慧平台,与相关招聘网站共享信息,搭建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效对接的通道。 第三,高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高校要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作为风向标,合理设置、及时调整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摒弃“精英”误区、“学历”误区,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使之在毕业求职择业的时候能够与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社会需求相适应。 疫情之下,也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实际上,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放弃“铁饭碗”“金饭碗”,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路子,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新形势下,高校尤其要加强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和引导、帮扶,积极组织开展网上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