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暖脾胃”的千年圣方!四味药,赶走胃寒、腹寒、肠鸣

 本草裕华 2020-05-10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配伍,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继续带您一同探寻中医世界中,那些璀璨夺目的精华所在。

       我想说的,是一张普通的配伍。这个配伍,对中国人有恩。

       闲言少叙,来看一个简单的医案。

       好多年以前,我师父遇到一个男性患者,年39岁。什么毛病呢?整整一年时间,反复发作肠鸣。肠鸣即泄,每天竟然有八九次之多。

        你想想,一天拉八九次,持续了一年,这谁受得了?

        刻诊,见患者面色苍白无华,精神疲惫,两只手捂着肚子,自述有些腹胀。说话的声音很小,面容苍老。三十九岁,说成五十九,都有人相信!

         仔细询问,说食欲不好,粪便里常有不消化的食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之前,他和几个朋友夜宿饮酒,回来以后就这样了。此人素来手脚不温。患病以后,肢寒更甚。

          仔细看脉象,发现沉迟脉。舌淡苔白。

         这时候,我老师看看我,说:“你看用什么汤头”?

          我想了想,回答:“我觉得是理中证”。

          我老师点头笑笑,说我答得对。

          后来,我老师就给这个人写了一个配伍——人参9克,炒白术9克,干姜7.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结果,连服12剂之后,患者一年来的顽疾霍然而愈。

          这是怎么回事啊?

          其实,这个人的问题,就是中焦脾胃虚寒。中焦有寒,气血凝滞收引,故而疼痛,喜温喜按。中焦虚寒,水湿不化,下注肠间,故而肠鸣腹泻。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所以大便完谷不化。中焦虚寒,身体失于温煦,故而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这时候怎么办啊?很简单。我说的理中,其实就是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头记载的理中丸配伍。总地来说,干姜、人参温中散寒,白术燥湿健脾,配合炙甘草和中益气。这就是基本思路。

          张仲景配这个方子,目的就是治疗脾胃虚寒证。表现就是腹脘疼痛,喜温喜按,便溏,胃胀,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象沉细或沉迟。

          其实,这个状况在古代中国是常见的。尤其是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民不聊生。颠沛流离之间,人们很难吃饱穿暖,所以饥寒窘迫,造成脾胃的虚寒。所以在那个年代,这类问题是常见病。

          也许你会说了,这是古代的病,现在的人也会有吗?谁的脾胃是虚寒的呢?

          你要是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

           虽然说我们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准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中国人的身体基因,是没有太大改变的。我们的脾胃,依然容易受寒。这方面的例子,还有一个,就是高脂血症。为什么中国人的高脂血症多?因为我们的脾胃在饥寒交迫的漫长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能力,就是尽可能地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好延长寿命。于是,当我们的食物丰富以后,我们的胃肠依然改不了这样的本性,所以造成营养物质的充分、大量吸收,导致营养不均衡。

           我们中国人的脾胃,喜暖畏寒这一点没有变化。从古至今都没有。所以,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去保暖,不注意,就容易作病。比如说,吹凉风,吃冷饮,这都会伤到脾胃之阳。我们的中焦脾胃有这方面的易感性。我希望大家要记住这一点。

           不过,好在我们有汉代医生张仲景,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创立的配伍,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调理。当然,我希望读者朋友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借鉴应用。关于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的配伍,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我受篇幅所限讲不到。故而,于实际应用,我们还是要谨慎一些。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