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老龄社会30人论坛&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两周年暨适老化专题研讨会以线上直播方式成功举办。本次专题研讨会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本文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修泽会上的精彩发言。 今天会议采用网络视频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适老化”的方式。作为一位退休的学者,在家里线上交流,很方便。由此看出,“适老化”的领域是很广泛的。这里,我提出两个问题,与各位朋友讨论。 第一,国内:下一步底线思维的“底”到底在哪里? 这个问题值得从事老龄化研究的朋友思考。现在讲底线思维,但“底”在哪里呀?很深很深,我今天还没有探到“底”,下一步可能面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乃至国防等多种压力。不讲特别遥远的未来,只讲今年、明年,中国将会出现或面临什么样的局面?这些对于老龄化事业各方面都有影响,建议好好研究。 从国内来讲,最新提出“六保”,如“保基本民生”,“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等。特别是听到强调“保基本民生”,我很有触动。我认为,“保基本民生”,“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等,试图按底线思维思考,当然可能还没有到最底线。在这个意义上,老龄化同事值得深挖“六保”。 现在,正面视角称之为“保”,从忧患意识角度来思考,这里面值得办的事情很多。我在前不久一个会议提出两个“息”: 一个“息”,从中华民族精神来讲,我建议要“自强不息”,无论到什么情况下,中华民族的精神不能倒,此时此刻,特别要有“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精神。古代“卧薪尝胆”有八字方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胆剑篇》),“生、聚”就是生育和聚人气,“教、训”就是教育和训练,都涉及人口问题,事情很多。 另一个“息”,我建议下一步提出“休养生息”,要实事求是地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这么大的疫情过去后,整个国民(更不用说老龄人口)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原来那种GDP至上的思维要做调整,要转入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上“凝聚人心和凝聚人力”。因此,解决老龄化问题将更为突出。 七个月前,我们在莫干山上讨论过“老龄化”的问题,当时的形势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和令人忧虑,但是最近三个多月的形势急剧变化,不利因素很多,所以要在底线思维基础上深度挖掘,开拓国内视野。 第二,研究下一步老龄事业在国际交往中采取什么区域战略? 疫情之后,“逆全球化”、“去中国化”将很严重。世界上一些大板块力量基础上的原来的区域合作,将可能有一些重大变化。我们下一步我们能否抓住东南亚和东北亚?在这当中,东北亚,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老龄化问题都非常之严重,比中国严重很多。 因此,我建议老龄社会30人论坛以及老龄委的朋友,在继续推进国内研究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尝试与东北亚的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合作,进行一些国际性的讨论交流。从老龄化视角切入,拓展与东南亚和东北亚的国际合作体系。毕竟都是周边国家,而且不少属于“东亚文明圈”,不知可行否? 老龄社会30人论坛 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立于2018年4月,由盘古智库、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创新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思德库养老信息化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汇聚各方专家学者等有识之士,成为老龄社会领域的研究、交流、实践和影响力平台。 论坛致力于站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高度,从趋势、特征、文化变迁和公共政策等维度,结合数据和案例,组织老龄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有识之士,深入研究和交流老龄化对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及其演化的全方面影响,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4月,是盘古智库从事老龄社会研究的专业机构,致力于系统研究老龄化、老龄社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数据、趋势和机制,及其对民生、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的影响,重点关注老龄社会大势下的社会创新、公共政策和老龄产业,探索推动各个层次的老龄社会前景、体系和转型。老龄社会30人论坛秘书处设在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 |
|